浅谈: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推崇王羲之

自古以来,一旦有人提及书法领域的话题,一定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又称王右军。

想到他的同时脑海中也一定会浮现出他传世千年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会稽山阴的那次雅集也成为了后世热爱王羲之书法的人们心中无限向往的场景。

对后世产生如此大深重影响的“书圣”王羲之,诚然已经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中的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后世书法家只能临摹他的字,却永远都无法望其项背,王羲之亦是流芳千古的一座书法高峰,更像是一座里程碑永远的立在了中国书法史上。

一旦谈及到王羲之,想必一定也能够想到“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那种接近于疯狂的热爱与痴迷。

倘若要问历史上谁最了解王羲之,唐太宗一定是当之无愧。

正是因为李世民十分喜爱王羲之的字,才极力推崇王羲之并且确立了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

唐太宗不仅亲自在《晋书》中为王羲之撰写传记,死后还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带入帝陵陪葬相伴于地下,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

那么唐太宗为何如此看重王羲之呢?其实不仅仅是因为王羲之字写的极佳,还夹杂着一丝政治因素。

唐太宗重金渴求王字,为其撰传记

王羲之作为不仅在当世就非常著名、在后世更加备受推崇的“书圣”,他和他的书法可以说是历史书法集大成者,“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便是后人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度赞誉。

唐太宗作为王羲之书法的铁杆粉丝以及接近疯狂的收藏家,不惜花费重金在民间寻求王羲之流传民间的字,而且真正做到了一字千金。

其实王羲之的真迹大多分布在那些世家大族手中,因为他们都是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士族,王羲之的字也正是在他们先祖获取的。

按理说这些世家大族根本就不缺钱,也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千金”去变卖被当做传家宝的“王字”。

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天下都是他的,更何况是王羲之的字。

而且当时的那些世家大族在李唐王室的削弱之下有的已经是非常上不了台面了,家中几近穷困潦倒,只剩了一个世家大族的名号,因此很多生活都是举步维艰的世家大族纷纷将王羲之的字卖给了李世民换取千金。

帮助李世民辨别是否是王羲之真迹的就是大唐著名书法家褚遂良,要知道褚遂良在唐朝书法界,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书法创作。

在褚遂良的帮助之下,李世民迅速集齐了许多“王字”,一跃成为天下拥有“王字”最多的收藏家。

但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迟迟没能被李世民收入囊中,让李世民感觉十分的遗憾。

仿佛是上天的眷顾,在机缘巧合之下唐太宗派出去寻找《兰亭集序》的臣子萧翼得知了藏书之处,就是在辩才和尚的藏书阁中。

萧翼在经过伪装之后成功获取辩才和尚的信任,最终成功窃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呈交给了李世民,这让李世民欣喜若狂。

以至于在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之前拉着儿子李治的手说了自己的临终遗言,就是要把《兰亭集序》作为自己的陪葬品随自己长眠于地下,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喜爱程度有多高。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亲自为王羲之撰写传记,在《晋书》中的《王羲之传》中亲自写论,并且重新整理了王羲之生前的著作。

李世民前前后后为《王羲之传》写了四篇论。

“详察古今”,“尽善尽美”就是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字做出的至高评价,以至于在唐太宗的号召之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学“王字”之风,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书法潮流。

同时也反映了王羲之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唐太宗身体力行学王字,掀起一阵学风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自身十分喜爱王字,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深入研习王羲之的字。

以至于唐太宗成为了有唐一朝仅次于褚遂良、欧阳询以及虞世南等书法大家的又一位书法新星,在我国皇帝史中亦与著名的宋徽宗齐名,也成为了一位书法大家。

他不仅在封建帝王史中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书法史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还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用行书写碑文的皇帝,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太宗经常在处理政务闲暇之余潜心研习王羲之的书法,还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枕于身侧,每天伴其入睡。

而且唐太宗还经常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大书法家切磋书法,在对比中寻找上升的空间,可见其在书法学习上是多么的认真。

在唐太宗的身体力行之下,朝臣以及天下读书写字的平民也都参与到了这一种学王字的浪潮当中,掀起了一阵极其狂热的学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书法的进阶。

唐太宗李世民半生戎马征战,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进行文化上的学习,为了弥补自己的这个缺陷,才开始大力的学习王字同时还进行推崇。

对于王羲之的那些真迹,李世民通通让褚遂良与虞世南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复刻,以此来扩大王羲之的影响力以及加剧这种学王羲之字的浪潮。

从唐太宗对于王羲之字的种种迹象来看,李世民已经将王羲之的字当做了自己的一个私人爱好以及精神信仰。

唐太宗稳定文化形势,推崇王右军

倘若说唐太宗仅仅是因为个人的爱好才大力推崇王羲之的话,那就想的太简单了。

因为需要清楚的是李世民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庞大的大唐帝国的掌舵人,政治家才是唐太宗的主要身份。

因此李世民的种种行为都与前朝的政治息息相关,而对于王羲之的喜爱亦不例外。

众所周知唐太宗尽管被誉为“千古一帝”,功绩也十分卓著,一手缔造了河清海晏的“贞观之治”,但他登上皇位的方式却成了他一生的污点。

李世民在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已经在为唐朝南征北战了,平定河北窦建德以及王世充等诸侯之后,大唐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大一统,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李世民在战场之上的浴血奋战。

可以说,唐朝的半壁江山就是李世民亲自打下来的。因此李渊为了奖赏李世民,就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列三公以及诸位皇子之上,基本上已经无异于皇太子。

面对皇位的诱惑,皇太子李建成与天策上将李世民之间形如水火。

最终李世民被逼无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自射杀了李建成与齐王,彻底掌控了朝廷大权,不久之后就登临帝位。

李世民这种继位方式让当时天下许多人都心生不服,导致李世民一直带着一个“乱臣贼子”的标签,这对于刚刚登临帝位的唐太宗对天下的统治极为不利,

因此唐太宗也在不断地寻求稳定朝局与天下人心的办法,最终在文化领域大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唐太宗稳定人心、稳固政权的一个手段。

这是因为在朝堂之上仍旧有许多前太子与齐王的旧臣与残余势力,必须要想办法安定人心,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王羲之的书法自从临世以来就是世人学习书法的一个典范,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文化地位都是天下人竞相学习的楷模。

尤其是对于江南的士大夫而言,王羲之在他们心中简直就是文化以及书法界的榜样所在,江南以及江北的那些世家大族以及士大夫们也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

以至于很多世家大族还将王羲之的字作为家中的传家宝代代相承,可见王羲之在这些世家中的地位仍旧不低。

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的举措,使李世民在这些世家大族心中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印象,尤其是那些士子们,对唐太宗更是变的痴迷臣服。

唐太宗的这一举措为自己的执政营造了一个十分安定的环境,免去了许多政令下达后遭到阻碍的潜在隐患,得到了在政治上有着决定性地位的士大夫阶层的广泛大力支持,

让唐太宗一跃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领头人,使刚刚继位的唐太宗迅速恢复了政治上的稳定。

因此,唐太宗对于王羲之的推崇,不仅仅只是因为自己的私人爱好,更多的还有出于自身政治上的考虑。

而且此时的大唐正是刚刚结束了一个乱世而新生的王朝,更需要依靠文化上的风气去引导全国过渡到新生的盛世,王羲之崇高的文化书法地位就是唐太宗最好的倚仗。

王羲之在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被冠以“书圣”的称号,唐太宗在满足自己私人爱好的同时也凭借着王羲之的影响力成功稳定了朝局,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可谓是一举两得。

有着这样严谨而全面的考虑,可见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并非偶然。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08801046733406720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