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史书中不可泯灭的一笔。
作为大统一性的黎明破晓前的昏暗,提到春秋战国,我们很难不想到金戈铁马,想到无定河边骨,想到平原大地上兀然拔起的数支力量。
这是一个没有定数的年代——“大变革,大动荡”。今夜的美酒与美人还未赏完,破晓时分的敌军便逼到了城内。
许多人对于这段历史是惊叹而模糊的,那一位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雄才,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名义在中原大地上掀起阵阵巨浪。
江山嬗变,鼎新革故,周王朝在诸侯的崛起下黯淡了刀光剑影。纵然错综复杂,但不失为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精彩大戏。
你觉得这段历史十分复杂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长达五百年的东周,周王室再也没有崛起过?
一、周朝的历史
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清晰地写着,自平王东迁至洛邑,东周建立。从此,西周已为过去式,东周的故事开始书写。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和战国各自有各自的不同。春秋的战争主要以争霸战争为主,战国的战争则围绕着兼并战争开始,是诸侯们野心的进一步加剧与膨胀。
在这几百年的光阴里,周王室本是这片土地的“土地主”。
然而纵观春秋与战国,主角的光环更似乎笼罩在史书里的东周雄才身上,周王室被描绘为配角,一个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逼至角落里的人。
在几百年不动声色的退幕后,秦王扫六合,除了荡清六国负隅顽抗之人,连同着周王室一同统一,建立了大秦帝国。
大家也许会疑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何长达几百年的“配角”生涯中,周王室未曾走出一位博学通达、目光长远的明君,去逆风翻盘,救万世万物于水火之中?
又或者说,在史书不曾描述到的周王室的生活中,那些蹲坐在角落里看着曾经的臣子崛起,在自己的家园里嬉笑怒骂的人,他们都在做什么
1、局势的动荡
从历史的原因来看,我们不能忽略掉“时势造英雄”的逻辑。周王室没能迎来东山再起的复兴曙光,要从春秋战国之间的西周说起。
西周末年,周王室的命脉已垂垂老矣。中原大地上,各个诸侯力量相继崛起。
那些每天在周天子眼皮子底下走动的诸侯,早已蠢蠢欲动,试图挖周王室的墙角。
更不用提那些离国都遥远的诸侯国,在周天子鞭长莫及的角落里,别样的欲望在滋长。
除此之外,各种矛盾在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兴起,在人与人之间兴起。此时的西周犹如被猎手逼到死胡同里的斗兽。
但凡猎手向前迈出一步,但凡平静的湖面被扔入一块小小的石子。这暗流涌动的局面便会掀起巨大的浪潮,将无数人裹挟进去。
那枚小的石子,便是西周末年的废太子事件。
男性社会下,“母凭子贵”是常见的逻辑。天子会因为孩子而迁怒、喜爱自己的妻子,妻子的所作所为也影响着天子对其孩子的关注度。
然而,周幽王与自己的皇后关系并不和谐。纵然那位女子具有至高无上的“皇后”头衔,可二人之间的感情终是破裂。
几番争吵下,周幽王大发雷霆,竟然废后!一母牵动其子,废后之后,这位皇后的儿子——周幽王的太子姬宜臼也被废除了太子的名号。
纵然身份一落千丈,这位王后并未从此深居冷宫,并未从此自怨自艾。她带着满身的傲骨离开了皇宫,回到了娘家。
其实,这位王后出身尊贵。她的父亲是申国的国君。远在周天子枕边的女儿正是这位国君父亲干政的好利器。
申国国君痛惜自己再也不能涉足周王室的权利。面对突然扭转的态势,一气之下,申国国君传急书给犬戎,与犬戎一同向镐京攻去。
那时,远在王宫里酣睡、回味着自己对于王后行使权力的周幽王尚未反应过来整个国家已经大变。
犬戎与申国的联军气势汹汹,兵力强健。镐京的城门被攻破,老百姓们流离失所。周幽王死在了战火中。
尽管后来各路诸侯纷纷接到消息,前往镐京进行支援,驱散了犬戎的军队。但镐京城仍然有极大一部分损失在了战火之中。
然而,江山不可一日无君。面对突然离世的周幽王,人们开始思考国君的问题。
周幽王废了原本王后的太子姬宜臼,纵然因为他们的头衔被周天子剥夺,姬宜臼顶多算是一个“庶长子”,但面对嫡长子去世的情况,庶长子有权继承王位。
但是姬宜臼的爷爷正是那位串通犬戎攻破镐京的申国国君,在连坐的制度下,姬宜臼还需要背负上弑君和弑父之罪。惩罚尚来不及,又怎能请他来做新的天子?
但是,周幽王新立宠妃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然而这位太子也葬身在火海之中……
各方意见众说纷纭,一时竟然分裂为两个派别,争吵得不可开交。
一派希望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天子。这一派咬死了姬宜臼弑君的嫌疑,认为让姬宜臼做天子是十分不合理的事件。
另一派仍然希望拥立姬宜臼为天子。然而,这并不只是纸上谈兵的过家家,两派背后是各个诸侯国间的博弈。
真正敲定胜负的,其实是大国之间的言论。
姬宜臼被许多强国支持,然而姬余臣方却势单力薄,谁胜谁负已经十分明显。最终,姬宜臼登基,成为了新的天子——周平王。
然而,在部分诸侯国的用户下,姬余臣也被拥立为周携王。山不容二虎,这两位天子同时出现,究竟谁在谁之上呢?
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命运的礼物早已标好了价格。不论是拥立周平王亦或是周携王,诸侯们始终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
比起一个满腹谋略、城府高深、不好控制的新天子,诸侯们更希望出现的是自己的傀儡,这样他们才可以借机搞乱局面,助力自己的诸侯国独立。
如今,这个问题不用他们担忧。周平王和周携王同时在位,周王室已经混乱到了极点。
2.赤字的财政
从上文可见,周平王与周携王已经完全被各路诸侯采取“放养”手段了。
看着昔日繁华的镐京愈加残破,周平王陷入了沉思。他突然想到,王室的命脉垂垂老矣,西边的犬戎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
周携王手下的诸侯国也距离镐京更近,周平王并不认为自己占据上风。
几番思索下,周平王决定东迁,他要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个举动成为了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点,史称“平王东迁”。
相比西周,东周的领土大大缩小,少了原本的一半多。
跟随周平王东迁的贵族们看着缩水的领地,纷纷皱起了眉头。
同时,这些贵族也总爱抓住周平王昔日“天下二主”的把柄,嘲笑其不正统。
当初周平王东迁时,向卫国、晋国、郑国、秦国夸下海口,以换取这些国家的支持。
但是,周平王也因此不得不成为这些诸侯国的傀儡。郑国不允许周天子摆脱他们的控制,晋国也无时无刻紧密监视着周天子。
一来二去,诸侯国竟然不再向周平王上缴贡赋。国家收入一度出现严重问题。
不仅如此,这些诸侯国三番五次僭越周礼,用天子的礼仪开办自己的祭天仪式。周平王甚至还和郑庄公互换世子为人质,这代表着周王室的处境愈加被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继续被其他诸侯国吞并着领地。直到战国时期,周王室已被蚕食得只剩下七邑之地,并且被韩国包围了三面。
这样的周王室几乎丧失尊严,受到诸侯国的忽视与倾轧。
据传,周桓王为了给死去的周平王办一场合乎礼制的丧事,竟然向鲁国借钱。周赧王为了打秦国而借钱去组织军队,却战败了。
3.不尽的纷争
西周的地位之争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东周并没有比西周好到哪里。
东周时期的战火更盛,共掀起6次关于王位的争斗,均是因为各个王子想要争夺王位。
诸侯们试图通过“废长立幼”的手段来操控周天子,周天子的实权进一步削弱。
同时,随着争霸战争慢慢向兼并战争演变。诸候间的权力之争也打得激烈。
东周本就地方不大,却“僧多羹少”,周公阅、王孙苏、召伯、毛伯之间相继爆发斗争,将东周的局面搅得天翻地覆。
这些权力斗争往往手段残忍,打得如火如荼。内部的自相残杀像个无底洞,大大削弱了周王朝的力量。东周的坍塌在无声无息间加速。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各路诸侯国都试图变法图强。通过不断革新自己,诸侯国们争夺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改革的潮流中,诸侯国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世卿世禄制等西周制度的残缺,他们花极大的力气选择具有长远目光的人才,试图打破旧格局。
因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被废除了,郡县制等新制度开始被运用到大地的各个角落。
但是,东周的王室却固执保守,不愿意审时度势,依据潮流进行改变。在所有诸侯国都向前走的时候,他们固执地继续实行着世卿世禄制度。
在所有诸侯国都因为害怕淘汰而拼命变法图强的时候,东周的王室拒绝变法,放弃了富国强兵的机会。
分封制是西周衰败的重大原因,东周也没逃离开这样的命运。在各个诸侯国相继建立的情况下,东周坚持分封,大方地“放弃”各种各样的领土。
直到周考王时期,周王室再无尺寸之地。东周王室的统治力量与凝聚力彻底分崩离析。
由此看来,周王室复兴面临着各个诸侯的重重阻碍。想要培养一个目光长远、深谋远虑的贤才需要人力与时间,但是诸侯掐掉新苗的手段极其残忍,恐怕这位贤才无法出现。
阅读完上面的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在评论区跟我们交换你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