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权臣群体:比如西汉的时候有霍光,可以废掉汉废帝刘贺,唐朝有长孙无忌,一度打压唐高宗。但是,到了清朝,似乎没发现出现过什么权臣,更别说架空皇帝了,那么,这其中原因何在?
1、清承明制
在网上,清粉和明粉之间水火不容。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在明朝时候,和原始部族差不多。而建州女真在和明朝交战的过程中,想在制度上和明朝对抗,就只能仿照明朝的制度。
其实不光是清朝,至少是明清两朝,都不存在权臣架空皇帝的现象——当然,说到这会有人说张居正。可话说,张居正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权臣,而是摄政。随着摄政的结束,张居正也自然回归了普通大臣的属性。
而明清两朝没有权臣现象,根源还得从明朝的朱元璋说起。
2、宋元权相问题与内阁制度
朱元璋虽然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他的前半生却是在元朝的时候度过的。而南宋和元朝,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权相弄权问题。比如南宋后期存在权相挟持天子的现象,到了元朝,元朝权相燕帖木儿甚至还参与废立皇帝的行动。以至于元顺帝在位初期,都得看燕帖木儿的脸色。
朱元璋作为曾经的元朝人,当然很清楚权臣对皇权的威胁。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根据前朝的经验得失,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其中之一,就包括取消丞相职务,同时设立内阁。
在明朝,存在诸如嘉靖怠政、万历怠政,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这是内阁可以架空皇权,继续维持国家运作的体现。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换做其他朝代,出现这种皇帝长期怠政的现象,大概率只会导致权臣的出现,最终的结果就是皇位遭到权臣篡夺——毕竟,在中国古代社会,权臣发展到一定的极致,不外乎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等着自己被皇帝清洗,这个剧本在两汉频繁上演,另一条路则是推翻皇帝,自己做皇帝。比如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杨坚就是典型:杨坚推翻了北周皇帝,建立了隋朝。
而明朝的嘉靖怠政、万历怠政以后,明朝江山之所以还能传承下去,主要也是因为,在内阁制度下,内阁首辅充其量也就是给皇帝跑腿的,内阁首辅在权力上限有限的情况下,打算架空皇帝、取而代之,只能在睡梦中实现。
3、清朝的败亡
清朝入关以后,对明朝的制度进行了强化。到了雍正时代,雍正帝再度强化了君主权限,内阁的权限再度遭到打压。甚至雍正帝还专门设立了军机处,用来压缩内阁的权限。而军机处的大臣,虽然看起来权限很大,但却属于“临时工”范畴,权限并不稳定。这意味着,雍正以后,清朝指望出现权臣的现象就更少了。
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而之所以农民起义能推翻明朝,很大程度也和军阀们坐视不管有关。而清朝,则直接终结在军阀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