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由满族统治者建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都盛京(今沈阳)。明崇祯九年(1636年)其子皇太极(即清太宗),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天聪。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开始了对全国长达295年(包括建国的20年)的统治。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遗甲起兵,经过五年奋勇征战,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由子侄担任旗主,推行军政合一政权集中。着力发展经济,促进贸易,创立法制条规,创制文字,选拔人才,设立议政王大臣。在用人上,努尔哈赤奉行六大原则:一为任用贤人,二为不论亲疏门第,公正举人,三为不拘一格,用其所长,四为举贤贬奸,五为奖惩分明,功必赏,过必罚,六为赏赐效劳官将,视其所需。由于政令得当,民心所向,逐渐民殷国富,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万历四十七年,明政府认为后金的崛起直接威胁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遂派军队十余万,兵分四路征伐努尔哈赤。后金以六万兵力于萨尔浒击败明军。明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乘胜攻克沈阳,并迁都于此。明天启六年(1627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遭到明将袁崇焕军队的顽强拼死抵抗,努尔哈赤战败受挫,是年八月因病去世。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改制称帝。他消弱八旗并立制度,仿照明朝中央集权制,完善国家机构,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督察院、理藩院为八衙门,取代了八旗贝勒理政局面,形成为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皇太极即位后,面对明朝、蒙古和朝鲜三种力量,皇太极选择暂与明朝议和,以争取时间。崇德三年,征服朝鲜,消除后顾之忧后,开始利用蒙古内部矛盾,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策略,于天聪六年(1633年)完成对蒙古漠南的统一。与此同时,采取袭扰战略,继续进攻明朝。天聪三年,皇太极亲率大军从喜峰口入关,围困北京,利用反间计,借崇祯皇帝之手杀了一代名将袁崇焕,除去后患。八年后,绕道蒙古入长城,攻袭宣化、大同,大掠而归。明崇祯十三年,举兵夺取了明朝重兵设防的锦州、宁远地区,扫除了进入山海关的障碍。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病逝,政权继承发生纠纷,后经调解,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辅佐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清世祖顺治皇帝)即位,改元为顺治。自多尔衮辅政以来权势日趋强盛,被称为皇父摄政王。
述文至此,我们对大清的崛起有了大致了解,舍去历史发展称述,我们着笔阐述大清由盛而衰的历史成因。
自清政府入关以来,清政府着手整治由于明清长期战乱之际造成的经济衰退,人口锐减及土地荒芜。清政府采取奖励垦荒,招集流民授以土地,资助种子农具,延长垦荒升科年限,并以地方官垦荒多少来衡量其业绩。顺治时期为五亿亩,乾隆时期达七亿多亩。康熙时期实行更名田,将明朝王公贵族占有的大批土地归还原耕之人,永世为业,并减赋税,水旱灾荒之年豁免和减收,以减轻人民负担。康熙动用国库银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淮河、运河、长江、钱塘江、永定河,以筑堤坝,疏通河道举措,对治洪灾发生,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手工业上,加大改进,促进景泰蓝、雕漆和玉器工艺的发展。由于康熙时期,执行抑商政策,基本由官方垄断,从而抑制了手工业的自由发展。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下,康雍乾三朝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鼎盛时期。但相对明朝对外通商而言,康熙初年一度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康熙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快速,大量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和漆器经广州口岸运往欧洲各国销售。原本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渐向外界开放,并维持着国内、近邻贸易以及欧洲贸易。
由于清朝对外通商严厉限制,军火、硝碳、铜铁均在严禁之列,米麦、杂粮、马匹因内地缺少,亦禁出口。清朝统治者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当英国商人给清朝的文书中要求扩大通商,声称中英通商”与天朝有益”时,乾隆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严禁通商, 正是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当时中国和西欧相比差距很大。
乾隆后期,清朝逐渐走向衰微。先是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日趋加大。地主权贵田连阡陌,百姓饥不择食,无田可耕,沦为佃农,苦不堪言。后是急剧增长的人口,导致人多地少,谋生困难,加上地主阶级强迫农民服劳役,天灾人祸致使部分人倾家荡产,迫使农民起义也被拉上历史舞台的序幕。自此阶级矛盾激化,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饥民遍野,民不聊生。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奏折说,如果再不禁烟,恐怕数十年后,中国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军饷之银。一些头脑清醒的大臣看到鸦片的严重危害,担忧国之前途,力挺禁烟,清政府遂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收缴二百三十七万斤鸦片,英国政府试图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侵略意图受阻,于道光二十年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司令懿律率军远征中国,清政府迫于威慑,委曲求全,派琦善前往广州和英国谈判。道光皇帝对琦善割地赔款投降妥协政策甚为不满,遂撤换琦善,于二十一年在广州虎门与英军展开激战,三元里民众奋勇抗敌,给英军以重创。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又以中国走私船为借口,法国以传教士被杀为借口,同时出兵再一次发动侵华战争,清王朝议和签订《天津条约》。咸丰九年,英法交换已批准的《天津条约》,清政府指定交换使团行经路线,被英法拒绝,强行闯入设防内河,被驻防大沽口的清军打败,自此再起战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天津,咸丰帝仓促逃往热河。同年八月,英法联军进驻北京,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大批珍贵文物被抢。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诉留守北京,与英法联军议和,签订《北京条约》。俄国乘火打劫,侵略比英法更多,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大片土地。俄国又以调停英法联军有功为名,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两次条约共侵占中国东北领土一百余万平方公里。
同治元年,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崛起,自此清政府开始长达十四年的内乱之战。
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以扶清灭洋(原为反清复明)为口号的爱国组织,义和团达到了高潮,震撼世界。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同年5月28日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对中国采取正式武装侵略战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烧杀抢掠。
1901年8月8日,八国联军从北京撤退完毕。
帝国主义列强允许慈禧太后从西安回銮北京,重建统治,慈禧太后因而对帝国主义感恩戴德,唯命是从。自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三岁的小皇帝溥仪即位。溥仪六岁时就成了亡国之君。但清朝亡国跟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亡国不一样,它跟中华民国有一个交易,就是弃国家政权,允许保留皇帝的地位和待遇。别看溥仪退位了,但依然是合法的皇帝,不过这个皇帝当得的确是有名无实。
然,清政府的灭亡不单单是战争的原因,而且还有政治觉悟的落后。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应该看清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现实,革故鼎新,借鉴吸纳,改变治国方略,奋起直追,但这一真理没有被当时的清政府认知,这是其一。
其二,战争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战争之后,又增加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随着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加深,清政府心中只有自己和奢靡生活的追逐,抛离了人民,淡化了国家情怀,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这一点,自乾隆王朝之后就以显现。帝王后妃们在富丽堂皇的花园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仍不满足,在园内借用西方欧式建筑风格建造圆明园,以供帝王后妃们清心消遣。道光年间,维修费就达十万两之多,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统治阶级吸吮劳动人民血汗,为自己奢侈享乐的大肆挥霍。加之卖国求荣,割地赔款,偿还债务的负担统统落在人民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