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

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其实这是朱元璋给自己挖的一个坑,跳进去之后差点就没能跳出来。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朱元璋打天下,李善长功不可没,因此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就成为中书省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

不过李善长封相是洪武三年的事情,而在此前两年,朱元璋其实并不愿意将权力分给任何人,封李善长为丞相,其实是为了安抚淮西勋贵集团,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惟庸深谙为官之道,但关键时刻还得看贵人运如何。李善长就是胡惟庸的官场贵人,在他的引荐下,胡惟庸一路青云直上,终于在洪武三年入驻了中书省,出任参知政事。自从淮西功臣的大哥丞相李善长退隐江湖后,明朝丞相一职几乎一直被胡惟庸把持,汪广洋和杨宪也曾就任过丞相一职,但是都是短时期,只有胡惟庸一人在丞相一职上做了整整七年之久。胡惟庸在任期间,不断的打压反对他的大臣升任服从他的大臣,很明显胡惟庸的意图就是结党营私,不断的把淮西一派的利益最大化。

结党营私也就算了,但胡惟庸竟然敢架空朱元璋,让朱元璋当名头上的皇帝。胡惟庸最嚣张的时候,甚至瞒着朱元璋扣押奏章,独自专权,凡是举报弹劾不利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城。朱元璋审阅,找个借口便对承报人实施打击报复,这让朱元璋感受到了权力失控的危机。但是,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贸然处置胡惟庸,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动乱。

于是,朱元璋开始通过故意冷落胡惟庸的方式施加压力,并且改了工作流程,让六部有事不要知会中书省,直接向皇帝报告,这是明显要夺胡惟庸的权。胡惟庸做丞相七年,骄纵不法的事肯定不少,一旦失势,胡惟庸心知不会有好结果。在危机的压力下,胡惟庸做了一些具有谋反迹象的工作。

按明史的记载,胡惟庸曾在自家院子里埋伏刀斧手,勾结日本武士等。胡惟庸的这种做法,无异于上了朱元璋的死亡黑名单。洪武12年,机会来了,战成国来到明朝进贡。当时胡惟庸不知道是忘了还是故意的,没及时和朱元璋汇报,于是朱元璋借着这件事作斥责整个中书省,下令让中书省进行整改。作为中书省的主官,胡惟庸自然难辞其咎。但是胡惟庸却开始推卸责任,将责任推卸给礼部,而礼部又把责任推回给中书省。这下朱元璋总算有理由抓人了,他把所有涉及到的官员全都抓了起来。

接下来就好办了,明朝这些当大官的,谁屁股底下没有点脏东西,为了脱罪,那就互相指认呗。这时的胡惟庸才体会到墙倒众人推。在朱元璋的种种操作下,原来和他一伙的御史忠诚图杰眼看风向不对,为了保全自己,主动向朱元璋揭发胡惟庸的罪行,说刘伯温就是被他毒杀的。眼看胡惟庸没有彻底垮台,图杰担心被报复,便又报猛料,说胡惟庸准备谋反。朱元璋一听,十分震惊,命大臣连夜审讯胡惟庸。胡惟庸熬不下去,只好承认谋反计划。公元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罪杀了胡惟庸。

图杰虽然有功,但也难逃一死。而且朱元璋还以谋不轨罪诛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其党羽3万余人,这其中还不乏很多开国功臣及其子孙后代,当时朝廷都为之一空。整个国家机器都差点停摆了。胡惟庸去世后的第五天,朱元璋便发布一道命令,撤销中书省,这标志着延续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此后,明清两朝皆不设丞相。而丞相胡惟庸成了朱元璋改革宰相制度的垫脚石。胡惟庸案的清洗一直持续到洪武25年,到洪武26年蓝月案爆发,才开始新一轮的清洗。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呢?其实,朱元璋就是要利用胡惟庸放纵淮西勋贵集团违法乱纪,欲使其灭亡,必使其疯狂。以李善长为首领、以胡惟庸为党徒的淮西党开始放松警惕,露出马脚的时候,正是朱元璋要收网的时候。这样的计划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强制削除相权,必然招致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将相权收回,与皇权合二为一,皇权自此空前强大。而且朱元璋为了不让皇权旁落,一次又一次的举起屠刀,在那种年代,唯有狠才能震慑天下人心,才能让皇权更加巩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也是对朱元璋最真实的写照。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79811638889955877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