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启有两个一母同胞的弟弟,老二叫仲衍,老三叫受德,巧的是, 他的母亲生他和二弟的时候,还是父王帝乙的妾,后来称为正妻以后才生下三弟。这个细微的差别,让微子启和三弟产生了嫡庶的区别。父王原本打算立长子微子启为太子,但是太史则按照传统认为如果有正妻的儿子在, 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于是老三受德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1076年, 商王帝乙去世,太子受德即位, 史称商纣王。
按照微子启的德行, 如果当初是微子启即位商王, 搞不好商王朝还能再走几代。
武王灭商以后, 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负责掌管殷商遗民,并分封三个弟弟于周围监督之。随着周公旦摄政,三监担心周公有篡政的可能, 武庚也卷入这场争端, 有说法是武庚借此煽动三监叛乱, 图谋复国。周公旦通过东征, 将三监击败, 并将统治范围拓展到未被征服的商王朝东部的属国。
武庚也在周公旦东征中被打败杀掉。
武庚被杀以后, 周王朝遵从“兴灭继絶”的传统, 将商纣王的大哥微子启封在商朝旧都商丘, 建公爵宋国。微子启就是宋国的开国始祖,他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商王朝的宗庙延续了下来。
如果按照西方人以家族命名王朝的习惯,商王朝的历史要再往后推迟七百多年。毕竟宋国也是商汤家族的后裔控制。
春秋时期的宋国范围
微子启去世以后 ,其二弟仲衍即位,史书没有关于为什么是有仲衍即位的原因, 但商朝向来有兄终弟及的传统, 商汤的曾孙沃丁死去之后,他的弟弟太庚继承了商朝王位,而太庚的三个儿子小甲、太戊和雍己先后成为商王,而雍己去世以后又将王位传给了哥哥太戊的儿子中丁,推测这是由于商朝尚存一些母系氏族社会的兄终弟及的传统,这种现象在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常出现, 但尤其以宋国最为普遍, 甚至因此引起后来宋国的政局混乱。
比如宋宣公死后, 宋国国君之位传给了其弟弟宋穆公, 宋穆公去世前以忠于其兄宋宣公所托为由,将国君传给宋宣公的儿子与夷,是为宋殇公,而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公子冯则被迫逃到郑庄公时期的郑国避难。这种谦让忠于引发了一场宋国内乱。
宋殇公有两个辅政大臣, 大司马孔父嘉和华父督,两位都是宋国公室,宋国第二代国君仲衍的后代分支。华父督对大司马孔父嘉的地位高于自己心怀不满, 也有传言说华父督垂涎于孔父嘉的妻子的美色, 于是利用国人对宋国连年对郑国的战争的厌倦, 散布消息说孔父嘉准备再对郑国用兵,引发国人骚乱, 华父督乘机杀掉孔父嘉, 夺走孔父嘉的妻子,而孔父嘉的儿子金木父为了避难,只好逃到鲁国安家, 并以父亲名字里的孔为氏,孔氏由此诞生, 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
华父督杀掉孔父嘉以后, 引起宋殇公的愤恨,于是发兵攻打华父督, 不曾想准备不足, 被华父督反杀, 于是在郑国避难的公子冯被华父督迎回宋国即位, 是为宋庄公。由于是华父督所立, 宋庄公成为傀儡国君,对接纳他避难的郑国毫无感激之情,反而处处被华父督控制, 此时的宋国为了转移国人对于国君非正常即位的关注, 多次利用郑国和卫国的矛盾而卷入战争。
没错, 宋国和郑国这对欢喜冤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世仇。
这一时期的宋国正处在中原新兴大国郑国扩张的前沿,由于郑国长期和背后的鲁国齐国结盟, 宋国多处于下风。
不过很快郑国在郑庄公的几个儿子争夺国君之位的内乱中自乱阵脚, 宋国得以获得喘息之机,在郑国即将进入七穆时代的时候, 宋国也迎来了他们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君主宋襄公。
宋襄公是前文所述宋庄公的孙子, 其父宋桓公本没有继承国君的机会, 但宋桓公的兄长宋闵公在大臣南宫长万杀掉,斗争结束以后,前排兄弟都被杀掉, 于是才得以即位。宋桓公时期的宋国已经开始多次救援郑国, 匡扶周室,多次参加诸侯会盟, 宋国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
宋襄公即位不久,春秋首霸齐桓公被饿死, 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有人评价宋襄公的仁义是虚伪本质, 实际并非如此, 公元前652年, 其父宋桓公病种, 宋襄公向父亲推辞将太子之位让给其庶兄目夷,认为其兄忠厚仁义,但目夷比他还要客气, 为了谦让, 跑到了卫国。宋襄公的国君之位最终也没让出去,只好被迫即位。
而率领诸侯联军平定齐国内乱, 也是源自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之盟上, 宋襄公曾经接受过齐桓公的委托,答应将来照顾齐国太子昭,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
在春秋早期的争霸中, 道德和品质,确实会对尚且一定程度上遵循周礼的诸侯们形成号召之力。而礼乐崩坏也是伴随着这一时期开始出现。
齐桓公死后, 霸主之位空缺,彼时尚没有其他诸侯对此表现出太强的行动, 因此平定齐国内乱以后, 宋襄公跃跃欲试, 试图代替齐桓公称霸诸侯, 但宋国毕竟国小, 因此争霸的方向只能放在东方的几个小国上。
公元前641年, 宋襄公打败腾国,扣押腾宣公, 并召集曹国、邾国等国国君前来会盟,同一年的冬天, 中原另一个小国陈国为了实现齐桓公时期的安定局面, 组织了一场没有宋国参与的国际会盟,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一来, 在诸侯中就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集团, 很明显, 宋国身边只有曹、卫、邾这样的小国, 而另外一个集团则汇集了楚国、齐国和这样的大国。实力明显不是一个级别。
但宋襄公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这种局面, 在公元前639年, 宋襄公组织齐楚国君聚会, 会上俨然以盟主自居, 并自作主张定下这年秋天继续在盂地会合诸侯。
到了约定之日, 宋襄公的哥哥, 就是前边为了逃避即位离家出走的庶长子目夷,以楚人不讲信用为由建议宋襄公多带点人手去参会, 宋襄公以自己定下不带兵参会的规矩为由拒绝了哥哥的建议。在有楚、陈、蔡、许、曹、郑参与的盂地会盟上, 由于在谁来担任诸侯霸主的问题上,宋襄公和楚成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早有埋伏的楚军一拥而上, 将毫无准备的宋襄公扣押。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没有实力支撑的宋襄公因此沦为不自量力的典型人物。
被释放的宋襄公不敢想楚国发脾气, 只好向支持楚成王称霸的郑国出手, 在公元前638年冬天, 宋襄公以郑国支持楚国称霸为由, 出兵攻打郑国, 前边我们说过郑国已经和楚国结盟, 成为楚国的小弟, 因此赶忙向楚国求救。得知消息的宋襄公自知不敌, 又担心国内有变故, 于是只好撤军,不曾想撤军途中在泓水之畔于前来救援的楚军相遇。
泓水之战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经常被人提起的一幕。在楚军正在渡河的时候, 其兄长目夷劝说宋襄公趁其不备攻打楚军, 宋襄公讲我军乃仁义之师, 怎可乘人不备袭击之?等到楚军过了河 ,目夷又劝这位老弟趁楚军还在布阵时攻打, 宋襄公再度拒绝。等到楚军排好阵势以后,一窝蜂杀过来, 宋军丢盔卸甲,战败而逃, 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军射中大腿。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 我们不必太过于苛求宋襄公, 说宋襄公迂腐,那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 但是彼时的春秋时期, 正处在礼乐崩坏的初期阶段, 一些早期的周礼仍然得到一定的遵守, 宋襄公的迂腐,也不过是因为他还比较遵循贵族之礼仪罢了。
宋襄公回国不久, 就碰到了四处流浪周游列国的晋文公重耳, 为了给宋国未来留一线机会, 宋襄公厚待重耳, 并在重耳离开的时候赠送给他八十匹马。这种早期原始股投资在未来为宋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整个春秋争霸期间, 宋国大多数时候都是晋国的铁杆盟友,得益于晋国的照顾, 楚国对宋国也不敢轻易蚕食。
依托于晋国的支持, 宋国不仅保存了实力, 并且在战国后期差点复兴成为强国。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表。
宋襄公由于伤病发作, 在泓水之战的第二年(前637年)病死,第三年,流浪儿重耳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回到晋国即为, 是为晋文公。
持续百年的晋楚争霸开始拉开帷幕。
第一次交锋即因宋国而起, 公元前632年, 楚成王为了称霸, 率先向北方的宋国发起攻击, 晋文公由于有宋国八十匹马的战略原始股投资, 出兵救援宋国, 双方在城濮展开大战, 晋文公用退避三舍的战略打败了楚军, 逼迫楚国大将子玉自杀, 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
城濮之战以后, 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 确立了春秋第二位霸主的地位。
在随后的八十多年里, 晋楚争霸不断, 作为晋国的盟国宋国反复遭到楚国的攻击,根据统计,八十多年里,宋国遭遇了四十多次的战争。夹在两大强国楚国和晋国之间的宋国和郑国一样, 成为双方反复撕扯的对象。
没有谁比宋、郑更渴望和平了。
时间来到公元前579年,宋国的大夫华元,既与晋国执政卿栾武子有交情,亦与楚国令尹子重交好,于是出面调停,最终促成 国际社会在宋国召开十多个国家参与的弥兵之盟,晋楚两国达成和解,双方罢兵言和, 史称第一次弥兵之盟。
这次弭兵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前575年, 楚国用土地收买晋国的盟友郑国, 促使其背晋盟楚,同年夏,郑国子罕率兵进攻宋国,并连续在各地击败晋国的盟友宋国。于是晋国出兵攻郑救宋, 而郑国虽然可以欺负下宋国, 但在强大的晋国面前自知不敌, 只好向新主子楚国求救。
第一次弭兵之盟就这样四年即被撕毁。
晋楚双方在鄢陵爆发鄢陵之战, 晋国以“三驾疲楚”的策略拖垮楚军, 最终击败楚国。
晋国在战后使出更绝的战略遏制, 就是扶持楚国背后的吴国,已达到使楚国自顾不暇的目的。
吴王夫差在楚国背后已经磨刀霍霍
鄢陵之战是晋楚双方爆发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 此后晋国由于六卿内乱, 而楚国则由于吴国牵制, 都没有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中原地区维持了几十年的短暂和平。
鉴于这种国际均势, 宋国再次表达了斡旋的愿望, 公元前546年,宋国执政向戌代表中原各中小国家国君休战的愿望,约和晋正卿赵文子、楚令尹子木等人在宋国再次结盟,弭兵休和。此次大会一共是约请了14国,并最终签订了第二次弭兵之盟。
这一次才算是彻底结束了晋楚长期争霸的局面, 很快晋国就迎来了三家分晋的历史结局, 因此楚国也就失去了争霸的目标。
两次弭兵之会是宋国为春秋时期的国际社会做出的最大历史贡献了。
对宋国而言, 则是获得了几十年的喘息之机,暂时赢得了和平局面。 但是和其他各国一样, 第二次弭兵之盟以后, 各国从国际件的斗争转入到内部斗争之中,但宋国和郑国一样,并未利用这几十年的和平趁机改革弊政,因此历史上有“宋聋郑哑”的说法。
宋国唯一的一次军事行动就是灭掉了不听话的曹国(公元前487年),得到了曹国的都城陶邑(非常富裕的城市)。除此之外, 默默无闻。
在第二次弭兵之后,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专心于内部夺权, 在晋国出现了三家分晋, 在齐国出现了田氏代齐, 鲁国也长年被三桓所困, 实际上,实力并不突出的宋国也发生了“戴氏取宋”的卿大夫夺权行为。
为什么总会出现这种现象,晓张写过三家分晋的文章,也写过田氏代齐的文章,春秋时期的卿大夫势力貌似很难得到遏制,弑君现象层出不穷,卿大夫瓜分国君的权力也比比皆是,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并不难理解, 不论是晋国六卿, 还是齐国的田氏, 都因为分封制获得了自己的封地和人口, 实际上具有某种独立王国的意义, 诸侯既然可以在势力强大以后不服从周天子的调遣, 那么诸侯内部的卿大夫们, 在自己独立王国势大以后, 也可以不服从诸侯安排, 甚至几家反过来侵蚀诸侯的权力基础。
归根到底, 分封制是这一切问题的根源, 越是对周礼继承最完整的国家,比如晋国、齐国和鲁国, 在推行周王朝定下的分封制时候越是不遗余力, 因此也就越容易导致卿大夫夺权事件。反过来, 整日忙于在西部开疆拓土的秦国, 以及一开始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自我称王的楚国, 反倒极少出现这种卿大夫夺权的行为。
所以,分封制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根源,没有之一。西汉高祖为了捍卫刘氏天下,大肆分封刘氏族人, 很快不出三代就爆发“七国之乱”,朱元璋表示不服, 继续分封朱氏藩王, 不出两代即爆发“靖难之役”,可见, 分封制早就不适合历史的潮流。
同样的, 中世纪的欧洲也是采用分封制这种形式的封建制, 结果就是王权反复被地方诸侯摁在地上摩擦,德意志帝国甚至因此沦为数百个封建小邦国, 最后还要靠普鲁士来完成统一。我们可以假设, 如果欧洲当初采用的是类似于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欧洲的今天或许并非像今天一样。德国和法国意大利搞不好还能成为一家。
言 归正传, 我们继续讲宋国。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 宋国第十一人国君宋戴公的后裔,戴氏的一个后人戴剔成,杀掉了自己的主子宋辟公 ,自立为宋国国君, 史称“戴氏取宋”,司马迁认为戴剔成和宋辟公都是宋戴公的后裔, 所以在史记里没有定性为弑君篡位。但实际上戴剔成距离老祖宗宋戴公已经四百多年, 他跟宋辟公的关系, 用今天的话讲, 就像两个姓张的哥们讲咱俩四百年前是一家。这关系实在是太远了。
戴剔成弑君篡位,干了41年, 这么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只要他在位期间老实本分不胡来, 对宋国来说就是一个福音。这四十年之间是战国时代最为丰富多彩的四十年,魏国在与秦国和齐国两线作战的态势下最终衰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赵国发动深度变革,并最终促使赵国强盛起来。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已经在西方崛起,成为谁也不敢忽视的诸侯国。楚国也已经完成在吴越之地的整合。
四十年的时间里, 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宋国则和鲁国卫国一样,早已放弃了挣扎,争霸也早已是几百年的历史。 但宋国还有一点是值得骄傲的, 就是富有。宋国是各国里边对商贸最重视的, 境内的陶邑云集天下富商, 是当时国际上最富有的城市。范蠡就是因为在陶邑经商富裕起来被称为陶朱公。除此以外, 前后两座都城商丘和彭城,都是经济文化非常发达的城市。
公元前328年, 戴剔成的弟弟戴偃发动政变, 击败戴剔成, 自立为君,戴剔成逃到齐国, 不久病死在那里。戴偃即位第十一年前318年, 称王。史称宋康王, 彼时, 卫国和齐国在徐州相王已经六年, 但秦、韩、燕、赵还没有称王,宋国一个小国胆敢独自称王, 反而引起诸侯的嫉妒。
史记将宋康王称王当年,“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对内统治暴虐,诸侯皆呼之“桀宋”。 宋国就像回光仿照一样, 仿佛当年宋襄公在世。实际上, 并非宋国突然就强大了, 这里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宋国有钱,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宋康王个人性格原因。
宋康王贪图酒色同时又好大喜功, 据说他将皮袋子装着血,把它挂起来用箭射击,称做“射天”,并且用鞭子鞭打土地,还砍掉土神、谷神的神位,把它们烧掉。说:“我用威力降服天下鬼神。大意就是我的威望足以降服天下的神仙鬼怪, 我还用得着去祭祀他们啊。在今天看来这是个反封建小斗士, 当时在当时重视神仙信仰的社会来讲,无异于神经病。加上他沉溺酒色, 滥杀直言劝谏的大臣, 甚至砍掉早上过河的人的脚,剖开驼着背的人的背(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因此被史学界定义为可以与祖先商纣王相比的称号“桀宋”。
尽管暂时没有任何史实依据, 但我个人让人对此提出一个怀疑, 这段对宋康王的评价简直和当初对商纣王的评价如出一辙, 商纣王是砍掉大冬天在冰上走路的农人的脚, 看看是什么原因让他不怕冻, 而宋康王是砍掉在河上走路的人的脚, 商纣王剖开的是孕妇的独自, 宋康王剖开的是驼背人的背, 总之, 或许宋康王真的有这么变态, 也或许这是后来齐国人灭掉宋国以后的栽赃抹黑。对于司马迁的评价我暂时保留一点点怀疑的态度,期待未来会有新的考古发现来澄清这个问题。
总之, 宋康王即昏庸, 又好战, 因此在称王的当年, 就主动向周围的三个大国齐、魏、楚挑战, 并战胜之。当然, 这并不能说明宋国已经非常强大, 但多少可以解释下宋国尚且具有一定实力。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鲁国已经形同弹丸小国, 郑国早已被韩国吞并, 卫国也已经形同虚设,只有宋国, 不仅占有天下富庶之地, 而且国土面积尚有十万平方公里左右。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重新复盘一下这段历史, 当时的宋国国君宋康王,野心勃勃,摩拳擦掌以及跃跃欲试, 试图重新恢复宋国的小霸业,在其兄长戴剔成四十多年的韬光养晦下, 宋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力, 宋康王于是主动向齐国、魏国 、楚国、发动战争, 并连续击败对方, 国土面积不断扩张, 然后由于过于冒进, 同时得罪了三个大国, 公元前286年,楚国进攻宋国,随后齐国和魏国也攻打宋国,三国瓜分了宋国的土地。为了师出有名,齐国也或者是楚国, 捏造了宋康王的“纣王形象”,连举例子都用一样的。因为昏庸,所以齐国兴武王之道,替天行道, 讨伐无道。
晓张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 以上只是个人提供的一个思路, 在没有新的发现来佐证之前, 我们也只好去采用司马迁的说法。
“一代雄主”宋康王就这样成为宋国的最后一代国君, 但鉴于宋国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中华文化圣人以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不论是孔子,墨子还是庄子, 以及一些各种不那么大众化的圣人, 都是出自于宋国境内, 就连老子也在宋国的文化辐射之内, 因此, 我们仍然需要向这个殷商王朝的分支国家致敬,感谢!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876536590295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