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读懂了他,也就看懂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王朝运行的权力规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帝国,他不仅结束了自周幽王以来持续了几百年的诸侯混战不休的割裂局面,还奠定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王朝运行的基本权力规则,有些甚至影响至今。

关于这种影响,宋朝人欧阳修将其称之为“秦制”:“秦既诽古,尽去古制。自汉以后,帝王称号,官府制度,皆袭秦故,以至于今虽有因有革,然大抵皆秦制也。”

谭嗣同将其称之为“秦政”:“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其实秦政也好,秦制也罢,都只是对秦朝遗留下来的政治制度的一种表述方式罢了。

秦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但是秦制却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谈及古代封建社会的运行规则,就不得不谈论秦制。

想要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李斯和秦始皇”这两位大秦王朝的奠基人的事迹我们不能忘记,可以说:读懂了李斯,也就看懂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王朝运行的权力规则。

1、秦制的诞生;

关于秦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接触过,它的基本内核包含了以下三点:

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共存的中央集权政权,皇帝为最高统治者。

秦朝不像商周那样只是以部落家族为核心,建立起的松散的政治联盟,秦朝强调的是不分民族、家族、文字、货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集权国家;

二,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打破商周时期,按照血缘亲疏世袭统治的规则,尽可能保证人才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社会的稳定性;

三,依法治国。

从内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秦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的每一点几乎都是在为了避免再一次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下那种诸侯混战、王权衰弱的局面做出的针对性调整。

这也恰好是秦国和其它山东六国不一样的地方,秦始皇不再满足于只是做七国中的老大,他想要更进一步,结束这持续了几百年的混乱局面,建立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国家。

李斯的出现,为秦始皇最终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李斯对秦朝建立的贡献;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他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

李斯原本只是楚国上蔡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吏,当时的所谓小吏,他们的地位并不像我们现在以为的那样高,在那个讲究血缘、贵族主政的时代,一个没有贵族血统的小吏社会地位和平民是没有区别的,他们升迁无望,只是给贵族工作的打工人而已。

这样的日子无非是日复一日重复昨天的工作,前途一眼就望得到头,李斯正是不愿意蹉跎自己的生命,才选择了背井离乡到敌对的秦国去谋一份差事。

之所以是秦国,不是赵国、齐国,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就推行军功爵制,在秦国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需要通过军功来谋取富贵,相对于其它六国贵族垄断一切,对李斯而言,无疑秦国更有实现抱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李斯的老师荀子曾访问过秦国,他对秦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受老师的影响,李斯在完成学业后,最终选择了当时正蒸蒸日上的秦国作为自己实现理想的舞台。

李斯初到秦国的时候,投靠在吕不韦门下,讨了个君王侍从的郎官职位。

一个是离楚投秦的无名小吏,一个是名为国君却处处受制吕不韦的未来始皇帝,李斯和秦始皇便在这样的背景下相识了。

吕不韦将李斯安排在秦始皇身边,多半是担任眼线的角色,可作为一个政治投机者,李斯心里有更好的主意:他要学吕不韦那样,谋一国。

为了让嬴政重视自己,李斯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游说秦王统一天下: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史记·李斯列传》)

“天下一统”,这个概念对于当时连朝政都无法干涉的嬴政而言,实在是过于震撼、过于美好,也过于遥远了,不过,李斯此举也成功打动了嬴政,为他走入秦国政治核心打下了基础。

在很多人眼里,李斯似乎是一个很没有存在感的人,其实不然,他不光是促使秦始皇产生统一天下的念头的主要推手,同时他也是秦始皇兼并六国过程中,做出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的得力助手,举几个例子:

一,李斯提出了先灭韩,出其不意,防止六国合力抗秦,减少兼并六国阻力的规划;

二,李斯提出了间谍战,他花重金贿赂各国权臣,然后利用这些权臣挑拨离间,除掉对方的能臣,减少秦国正面战场的压力,比较典型的就是秦国利用郭开除掉了李牧。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後。《史记·李斯列传》”

三,写《谏逐客书》,劝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六国客卿的决定,为秦朝保留了很多人才。

正是凭借着这些贡献,李斯得以在秦国统一六国后,升任丞相。

可以说,李斯也算得上是秦朝的奠基人之一了。

3、为何秦制能够延续几千年?

在秦朝建立后,李斯在构建大秦帝国政治框架这块,也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比较有名的是:

一,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将全国分成几十个郡,地方设立县、乡,由国家统一分配官员,归中央统一管辖;

二,确定了依法治国、以吏为师的纲要,主张培养实干型人才;

三,为便利管理国家,他主张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轨等……

放在当时那个时代,李斯的作法相当了得,他撰写的《仓颉篇》七章,相当于为原本各国混乱的文字系统给出了一套模板,在此之后,大家再不必为马字有二十几种写法用哪种而发愁。

对于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大一统王朝而言,李斯此举等同于在他们之间连接起了一条纽带,原本不同地区的部落可能因为文字、语言问题,各自为政,很难理解对方在做什么,如今有了共同的文字,也就有了“理解”的前置条件——看得懂。

不要小看这一点,正是因为有了交流、理解的可能性,秦王朝的统一才从实质上有了可行性,文字作为情感的载体,它能够强化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上升为国家的意识。

后世的历代君主能够实现中华文化的一脉相传,就和秦始皇、李斯他们推出的这些政策有很大关系。

秦朝虽然灭亡得比较早,但并不是说他们的政策就毫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在那个时代,秦朝的制度,反倒是顺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原文链接: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