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一场曹操精心策划的杀局

建安十九年(214年),当上“魏公”不过一个多年头的曹操,还是将一把“火”烧到了汉献帝的后宫

十一月二十日,御史大夫郗虑与尚书令华歆奉曹操之命进宫搜捕伏皇后。

此时得到消息的伏皇后正欲逃离皇宫,忽听外面人声嘈杂,无处藏身的她在慌乱之中只好躲进夹墙里,

谁知还是被华歆一把揪住她的头发拖了出来…….

汉献帝匆匆赶来,映入眼帘的却是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的可怜模样,看到这个情形,献帝不禁泪流满面,

伏皇后看到丈夫后,仿若看见救命稻草一般,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向他求救,

可让她绝望的是,献帝十分悲伤地对她说了句“我亦不知命在何时”后,便眼睁睁看着她被华歆拖走…….

伏皇后被捕以后,她所生的两个皇子被毒杀,伏氏家族百余人被处死,伏皇后本人亦被下暴室,受以极其残忍的幽闭宫刑后死去……..

诺大个伏家,唯有她的母亲盈等十九人流放到涿郡。

一个月后,曹操将二女儿曹节送进皇宫成为汉献帝的皇后。

曹操为什么要对伏皇后下如此毒手呢?

按照《后汉书》的记载

建安五年董承等人都被曹操杀了个干干净净后,曹操又逼迫汉献帝交出身怀六甲的董贵人加以杀害,伏皇后兔死狐悲下提笔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写了封信,信中痛斥曹操残酷逼迫的凶相并让父亲秘密铲除曹操。

伏完接到女儿的信后,不敢有任何举动,于建安十四年将这个秘密带进了坟墓里。

然而,据野史《献帝春秋》的说法 ,

伏完在处理此信时犯了糊涂,他先将此信拿给了荀彧看,荀彧不忍心告发伏皇后,就将此事隐瞒了下来;谁知伏完又将此信拿给了妾室盈的弟弟樊普,结果樊普转头就将此事捅给了曹操,曹操虽然在当时没有处理伏皇后,却在暗中加紧了戒备,对荀彧也暗生了恨意,

建安十九年,曹操终究还是翻起了旧账,给伏皇后扣上个“阴怀妒害,苞藏祸心”的罪名,逼着献帝下诏废后,事后将自己的女儿送上了后位。

按照以上两种说法,

伏皇后的“罪名”主要来自于一封信;

告发者即使不是伏皇后的舅舅樊普,也与她的外祖家脱不开关系,否则伏皇后的生母怎会侥幸活下来…….

可蹊跷的是,

向来谨慎老道的伏完,因何将这封关乎全家命运的“信”,透露给了伏皇后的舅舅——无名小卒樊普呢?

让人狐疑的还有,倘若像《献帝春秋》所言——多疑的曹操竟做到了一直隐忍不发,董承的事情发生在建安五年,伏皇后被捕于建安十九年,忍都忍了若干年,为何曹操突然就翻起了旧账?

更诡异的是,深居后宫的伏皇后,是在什么时候写的信?又是如何躲避曹操的耳目将这封危险的信顺利送出宫的?

这封信的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

这一切要从董卓死后开始说起。

天下大乱,刚刚揭开幕布

当初,野心勃勃的董卓趁乱隆重登场,逼死了何太后和小皇帝刘辩母子,又把年仅9岁的刘协立为了皇帝,

那些反对他的人大都落得“剖腹取肝断脚”的下场,不久又一把“大火”将洛阳城烧成了灰烬致数百万人死于非命,可谓是无恶不作,

最终罪孽深重的董卓也为他凶暴残忍的行径付出了代价:被亲信吕布一矛挑死,其尸身成了长安街头的“天灯”,足足烧了几个昼夜。

然而董卓虽死,但天下大乱才刚刚揭开幕布而已。

董卓死后,朝政大权落在司徒王允的手中。

王允虽在诛杀董卓一事上立下了大功,可其人不仅才学不够,器量也很狭窄,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本想投降,奈何王允就是不肯赦免他们的罪,甚至还透露出杀尽凉州人的想法来,

结果李傕等人在贾诩的鼓动下,孤注一掷率领大队人马攻向了长安,打跑了吕布,活捉了躲在城楼里的王允和汉献帝刘协。

王允一家十几口人被送上了断头台,可怜的汉献帝随同朝政大权就此落在了李傕等人手中。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本来,李郭樊张四人历经多次战火的考验,早已结成了生死之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人之间很快就闹起了矛盾:

先是李郭樊三人将力量在几人中最薄弱的张济打发到了弘农郡;不久又因李傕对樊稠看不顺眼,于一次酒席之中把樊稠拖出去杀了;

至于郭汜,运气实在是差了点——娶了一位堪比“醋坛子”的妻子,每当郭汜去李傕家宴饮,郭汜妻就唯恐丈夫被李家的婢女勾搭上,为此时常在郭汜耳边吹“枕头风”来离间李郭二人的关系。

据说一次李傕送给郭汜菜肴,郭汜妻子就指着菜里的豆豉说:这是还没化开的毒药…….

郭汜也是个大老粗,不曾吃过豆豉,听到妻子一番话后对李傕起了疑心,此后郭汜再去李傕家饮酒,想起豆豉一事,担心自己喝了毒酒,狂饮粪汁催吐后方才放心…….

不用说,李郭二人的交情很快也走到了尽头,

没多久两人就在长安城里大打出手:李傕把汉献帝接进了自己的营地;郭汜见状,也将前来劝和的杨彪、朱儁这些大臣扣留了起来。

二人闹到这个地步,跟着遭殃的当然是城里的百姓,

可汉献帝反复说和、大臣们嘴皮子也快磨破了,也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后来还是张济赶过来劝说,李郭二人这才休战,各自交换女儿作人质达成了和解,并且同意了汉献帝与公卿离开关中的请求。

张济是如何劝和了这两雄的?

史书上没有说,不过长安城在二人相斗之中早已陷入了“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的境地,

想来,谁也不再想呆在粮食短缺“无复人迹”的长安城里了。

汉献帝艰辛的流亡之旅

兴平元年(194年)七月,献帝刘协与公卿大臣们从李傕的北坞营出发,张济、郭汜以及原董卓部下杨定、杨奉、董承等人一同护送,至于李傕因不愿去弘农,就屯兵到了池阳。

三个月后,天子车驾刚刚走近华阴,随行的郭汜忽然反悔想将汉献帝抢走,

杨定、杨奉与董承三人同他打了一仗,郭汜寡不敌众逃走了,不久后找到李傕,同他联合起来率军开始追赶汉献帝,

期间,杨定因与屯兵华阴的段煨有矛盾,两人火拼了十来天,后一气之下索性丢弃献帝走人,中途被郭汜拦截,被打败逃往荆州。

此时汉献帝随驾的队伍中,张济与杨奉、董承等人在途中屡有争端,听闻李郭二人又追来了,索性也与他们联合一起追赶献帝。

十二月,献帝一队人马刚刚到达弘农郡的东涧,就被李郭张三人给追上了,

双方瞬间展开了战斗,

杨奉、董承等人不敌,献帝一方死伤无数,

此时的献帝哪里还有皇帝的架势,一行人狼狈不堪地逃到了曹阳境内,天色已晚无处栖身,就在野外露宿了一夜,

本来杨奉和董承请来了白波军的首领李乐、韩暹,以及归化的南匈奴左贤王前来抵御李郭等人,可李傕探知这些援兵都是一群乌合之众之后,又带着人马一直在后面紧追不舍,不久又追了上来,

公卿大臣有几名不幸罹难,宫人女眷被抢被杀,辎重以及皇室的各种器物符契简策法典图籍全都丢失,献帝本人也是在董承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

献帝一行人就这样且战且逃,好不容易逃到了黄河边,又十分艰难地寻觅到一只船准备夜渡黄河,

献帝狼狈不堪,伏皇后蓬头垢面,其余贵胄将领也是衣衫褴褛,

然而,没人在乎自己的头面,因为仅有一只船,这么多人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的,当时就发生很严重的争逃事件:

岸高十几丈,登船得用绳子系着缒下去,危急时刻,董承想到伏完手里舍不得丢的十匹绢,此前还为此与伏完父女发生了争执,

眼下也顾不得许多,当即就将这些绢用作绳子,献帝才得以上船,伏完则背着皇后;其他人也争先恐后地跳上船;有的人直接从岸上跳下,有的人游到水里;那些没能上船的人则死死拽住船的缆绳……..

董承见此情形,担心一行人都跑不掉,干脆挥着大刀砍断那些扣在船舷上的手指,船才动了起来,

最后同汉献帝一起过河的,只有皇后、宋贵人、杨彪、董承、伏完、太尉杨彪等几十人。

一行人渡过黄河后抵达了河东郡安邑,暂时就这样住了下来,恐怕汉献帝是古代皇帝中的将茅舍作为朝堂的第一人了,

但凡开个小“朝会”,都会引来士兵们围观取笑,

河内郡太守张杨见此情形实在太不像话,就派人去洛阳把焚毁了的宫殿加以整修,

直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献帝才从安邑迁回到洛阳。

董承密召曹操进京,却引火自焚

献帝回到洛阳后,也着实过了一段时间苦日子,虽然有张杨修缮的“杨安殿”,可城内粮食短缺,献帝派人向州郡征求,十无一应。

更为凄惨的是百官,无处安身只得暂时栖身于破壁断垣之中,品级低的官员甚至要亲自出城去采野谷子充饥,有的朝不保夕,往往饿死。

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张扬不愿意驻留,杨奉也不愿意呆,更不愿意受韩暹等人欺负,于是二人一个回到老家河内,一个驻扎到了开封,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跟随献帝出生入死的将领,还留在洛阳城里的,一个是韩暹,一个是董承。

韩暹此时,已经官居“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钺”大权在握,其作风可谓是嚣张跋扈,

这样一来,董承不愿意了,

尽管他将女儿嫁给了汉献帝,成了皇帝的小老丈人,可他不甘心让韩暹长此跋扈下去,

于是就做了一件令他追悔莫及的事:密召曹操进京。

据《后汉书》记载,“暹矜功盗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操”——董承在暗中派人邀请曹操来到洛阳“保驾”。

曹操当时是什么情况?

曹操这个人,开局虽然艰难,但政治眼光精准,建安元年的时候已凭着一己之力崛起于群雄之中,当上了兖州牧,手里还握着一大批“青州军”,

就实力来说,曹操对付韩暹是不成问题的,这是董承看中的曹操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应该是董承看不起曹操,

毕竟就董承自身的情况来说,叫来个实力太强的帮手,容易招来麻烦,反倒是曹操这个没有背景的政坛新星看起来好掌控得多。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眼光实在不怎么样,楞把老虎看成了猫,本以为自己是”刀俎“,不成想竟成了案板上的”肉。

曹操在董承的“潜召”下,带着粮食进驻到了洛阳,接济了陷入贫困境地的献帝君臣,也顺从董承的意愿,将韩暹逼出了洛阳城,

然而,曹操也由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将汉献帝迁到了许县。

“衣带诏”事件背后,有什么隐情?

董承似乎是一个天生的阴谋家。

他本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同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这些西凉兵团的将领,都是老同事,

说起来他和献帝,还有那么一点亲戚关系,其姑母正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也就是汉献帝的祖母,

此前,他跟随李傕等人打到长安,杀了王允后一直留在了长安,

打起仗来,董承不见得是他们几人的对手,

可若从献帝逃亡途中董承的一举一动来看,这些人可没一个比他更精明。

自打他摇身一变成了献帝的老丈人后,开始与韩暹争权,其野心就已初露端倪,

他召来曹操的目的,本是想利用曹操排挤政敌,却没想到竟被“鸠占鹊巢”,让曹操捡了个现成便宜。

这一点肯定是董承无法接受的事,所以他一直在暗中寻找扳倒曹操的机会……

于是,建安五年“衣带诏”事件发生了。

什么是“衣带诏”?

据说汉献帝用鲜血写了个诛杀曹操的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而董承也正是以此作为证明,拉拢种辑、吴硕、王子服、吴子兰等人谋杀曹操。

可究竟有没有“衣带诏”,至今还是一桩悬案,倘若献帝当真写过这个诏书,为何曹操没找他算账呢?

曹操对汉献帝,实在也不算坏。

毕竟献帝当过董卓、李傕等人的傀儡,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好不凄凉,逃回洛阳后又陷入了粮食危机中,这个时候“雪中送炭”的是曹操,给他立了朝廷、供应了一切开销的也是曹操,

即使献帝仍然奢望要掌控天下,建安五年天下未定,就连北方还坐拥着强大的袁绍,并不是献帝能够除掉曹操的时机,

汉献帝的谥号既然为“献”,这在谥法里是“聪明、睿智”的意思,一个聪明的皇帝,怎么会在这种关乎汉室命运的关键时刻,干出自掘坟墓的事来呢?

所以很大可能,这是董承自己的意思。

而且,衣带诏事件的内幕——应该是董承策划的一场“借刀杀人”的阴谋。

他将第一步棋放在了刘备身上。

范晔在《后汉书》上说曹操对百官很是疑惧,想来平日里对自身安全极为重视,外人是很难接近曹操的,

可却有这么一个人,能轻而易举地接近曹操,并且与他把酒言欢——此人便是刘备。

刘备被吕布打败后来到许县投奔曹操,曹操对刘备可谓是礼遇至极,“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想来董承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找上刘备这个落难而来的人,想要借由献帝的名义来鼓动刘备刺杀曹操,

可如果曹操被刘备暗杀了,那么等待刘备的又会是什么结局?

董承这是把自己当成了王允,盼望刘备能学学吕布,出其不意杀掉曹操,可他不仅看错了曹操,也看错了刘备,吕布如丧家犬般的结局就摆在刘备眼前,他怎么会愚蠢地牺牲自己来成全董承呢?

刘备本也不想趟这浑水,尤其曹操的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连手里的筷子都没握住,幸好当时正逢雷响,勉强吱唔了过去。

所以,刘备表面上虽然答应了董承,但为了不卷入这个漩涡,脚底抹油跑了…….

董承的第一步棋以失败告终。

刘备跑了,气急败坏的董承打算硬来——发动政变。

据《献帝起居注》记载,刘备走后,董承找到王子服说了这样一句话“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

子楚,另一个名字叫“嬴异人”,即嬴政的父亲,

董承的意思是——当年吕不韦正是因为控制了子楚,才获得了尊贵的地位,如今我和你也是同样的道理。

由此可见,董承的“志向”也不小,意图控制汉献帝,

之所以如此心急要除掉曹操,恐怕是认为等到了曹操稳定局势且羽翼未丰、正是他站出来“摘桃子”的良机,

因此,心急火燎地开始策动种辑、吴硕、王子服这些身居京城、宫城守卫要职的将领,

可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董承等人还没开始起事,事情就泄露了,至于泄密者是谁已无从考证,不过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上下,

董承闹出这样的动静,怕是想瞒都不见得瞒得住,

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都被曹操杀了个干干净净,妻小与亲族也没能逃过一劫,

刘备虽然提前逃离了许县,可他与曹操反目至此已成定局。

董承密召曹操进京不料“引火烧身”,殊不知,他死后多年又被曹操利用。

一封致命信

董承等人被诛杀之后,曹操想起了董承的女儿——董贵人,于是不由分说闯进皇宫要杀掉董贵人。

当时董贵人已身怀六甲,汉献帝苦苦哀求可曹操不为所动,到底还是将董贵人拖走后杀掉了,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伏皇后,尽管董贵人是董承之女,可区区女流之辈又如何能够知晓其父的主张,她腹中的胎儿又何其无辜?

据史书记载,伏皇后就此事给父亲伏完写了封信,多年后她也因此丧命。

然而,信是什么时候写的,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没有记载。

如此看来,伏皇后的罪证——只有人证,而这名告发者既不是当事人,手里也没有实证,仅仅凭着一张嘴就给了曹操杀掉伏皇后的借口。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伏皇后,我们稍后再说,

有必要先分析一下,这所谓的“信”,是否存在?写于何时?汉献帝有没有参与?

从史料记载来看,汉献帝流亡之际,因十匹绢董承曾差点杀掉伏皇后,好在汉献帝进行了劝阻,这意味着伏家与董承之间的关系有了裂痕,

之后,董承摇身一变也成了外戚,从立场来看,正儿八经的外戚伏家与董承分明是有利害冲突的,

从这两点来说,伏皇后不大可能趁着董承政变的时候,给自己的父亲写信求助,而董承也不会将关乎自己性命的大事捅给伏家,即使他们双方还不是敌人,但完全谈不上信任,

因此,假如伏皇后真的写了这样一封信,不大可能用董贵人的悲惨下场来说服父亲诛杀曹操,反倒有可能借此事来提醒父亲她的处境——

比起董贵人,身为皇后的她理应更加担心自己一家的处境,

我认为伏皇后写信的目的,应当是求助父亲伏完帮助献帝逃离曹操的掌控。

也许,这是汉献帝本人的意思,

毕竟伏完的身份,不仅是他的岳父,还是阳安公主刘华的驸马(汉桓帝之女),比起异姓大臣,显然伏完靠谱得多,

至于伏皇后劝说父亲诛杀曹操一事,实在经不起推敲,伏完在当时无兵无权,拿什么来抵抗曹操呢?即使拉上刘姓宗室,也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可如果,献帝想通过伏家的势力逃离许县,那么他会选什么时机呢?

显然不会是“衣带诏”事件发生的时候,

当时曹操与袁绍已公然撕破了脸,光看表面形势,袁绍大军更兵强马壮人才济济,虽然鹿死谁手是很难看出结果的,但想来大多数人都会把宝押在袁绍那边。

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和伏皇后何必多此一举拉上伏家卖命呢?老老实实当个看客,坐等曹操被袁绍打败的结局岂不是更好?

因此,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封信,此信应当写于伏完还在世、曹操势弱之际,

从时间线来看,伏完死于建安十四年(209年),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即三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此战过后,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了各自势力,天下已现三分的雏型……..

我认为这是汉献帝出逃的最好时机,

毕竟天下三分的形势,为汉献帝带来了希望,重要的是——为他创造出两处“庇难所”。

可伏完终究没有回应女儿的请求,联系到他不久后去世,或许是出于身体的缘故才对女儿“见死不救”。

无论如何,将这封信牵扯上董承政变实在是太过牵强,尤其是伏皇后的罪状“阴怀妒害,苞藏祸心”是怎么定下的,实在令人怀疑,

反而,这一切更像是曹操炮制出的一场杀局!

曹操为什么要除掉伏皇后呢?

伏皇后被人告发之前的一年,

曹操顶着舆论压力,以献帝的名义将自己晋封为“曹公”——复刻了西汉王莽篡权的路数,

几乎天下所有士人包括曹操自己阵营内的人,都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点,

曹操本人自然也很心虚,所以迟迟不肯迈出篡夺皇位的那一步。

曹操这般顾虑不是没有原因的,仅仅一个“唯才是举”的策令就已经得罪了一直垄断人才选拔权的世家大族,

倘若曹操强行称帝,世家大族会做什么?曹操意图封“曹公”时荀彧的激烈反应,其实已经给了答案,

这无异于给了他们联合讨伐的借口,辛辛苦苦稳定打下来的基业很可能就毁于一旦,

曹操当然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可让他将自己一手打出来的江山,拱手让给皇室他又不甘心,

因此很有可能曹操退而求其次,将主意打到了汉献帝的继承人身上——倘若曹操的女儿为汉献帝生下了儿子,那么曹操打下的江山传递到自己外孙手中,有何不可?

遗憾的是,将梦想转化为实际的前提条件是——伏皇后让位。

所以,曹操抓住伏皇后大吐苦水这个无关紧要的小事,颠倒黑白,将伏皇后与董承政变扯上关系,扣上了祸国殃民的大帽子,冰冷无情地将她一家都送上了黄泉路,

之后又急不可耐地将自己的女儿推上了后位,

遗憾的是,

曹操的两个女儿都没能为汉献帝生下皇子,

实现他梦想的却是儿子曹丕——做了曹操不敢去做的事——取代汉献帝,坐上了皇位。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