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靖难之变,改年号为永乐。
朱棣登基不久,便昭告天下。为继承明太祖未尽事业,要集天下文人编纂图书,文治朝政。
公元1403年,朱棣降旨。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这就是中国,也是在世界文化史上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部文献工具书,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五年完成,因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比法国狄德罗耗时25年主编的百科全书,爱丁堡书商科林麦克法卡尔、雕刻家安德鲁贝尔以苏格兰绅士协会名义发表的大英百科全书要早300余年。
解缙在明朝历史上是个集诗文和书法大成之人。公元1403年,解缙奉谕带领147人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翌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
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阅览后很不满意,认为内容不够宽泛。更不该对古代文籍删繁就简,应该按照原样进行编撰,保持前朝历史的延续,随即下令重修。
解缙接旨后,重新调集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博采众书,汇聚群分。朝廷为此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凡参与编修永乐大典的人员一律住进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礼坊等地,相当于今天的集体宿舍,生活条件十分优越。早晚都由光禄寺专门提供给美酒佳肴茗果,参与编修的官员们还可以免于上朝议事。
永乐大典完成后,朝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之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等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当时有人就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永乐大典编纂的盛况。终于在公元1407年11月即永乐五年,将这部鸿篇巨制重修完成。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辑录了古代重要典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图书资料没有做任何删改,这为后人研究古代人类的思想及社会的真实背景留下了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永乐大典的编纂,创造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多项世界纪录。书的每卷装帧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基本是现在普通书籍的两倍大小。书的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阴阳、僧道、技艺等各家之言,包罗万象。书的数量前所未有,全套共计11095册,放在一起体积达十多立方米,足足有四辆卡车的容量。世界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当西方国家还在用兽皮为纸传递文书时,永乐大典所使用的已经是以桑树皮和柘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白棉纸。天工开物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其纵纹扯断如棉丝,故曰棉纸。这种纸在明朝嘉靖前后百年间生产量最大,纸质洁白柔韧,是写书的最佳选择。
永乐大典书内文字全部是人工抄录。字体端正整齐,无一涂改。书中各类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以及宫室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也是人工用白描手法绘制,形态生动逼真,工制精美。这部图文并茂,纯手工抄写描绘的典籍,让晚于中国几个世纪编修百科全书的外国学者叹为观止。
永乐大典的编纂,是朱棣在靖难之变以武力夺得帝位之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而早在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就把文治作为国家的大政之一。朱棣即位后,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幅员之广,远迈汉唐。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还要把自己的文治也推到远迈汉唐的高峰。用一部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的一统之制作来标榜大混一时的盛世。
永乐大典修成于中国的六朝古都南京。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运至北京。永乐大典从来没有刊印过,虽然有过动议,终因工费浩繁而作罢。据传,明成祖对永乐大典并不常阅,真正如获至宝的倒是明朝的另一位皇帝嘉靖皇帝。公元1557年,即嘉靖三十六年的一天深夜,皇宫内的三殿突然燃起大火,火势凶猛,宫内一片大乱。而嘉靖皇帝惦记着的却是永乐大典的安危存废,因为文楼就在三殿附近。这一夜,嘉靖皇帝连下四道圣旨,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永乐大典,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得以保全。这场大火倒是给嘉靖皇帝敲响了警钟,为防不测,当即降旨,重新抄录一部永乐大典。
公元1562年,也就是嘉靖41年8月,重录工作开始,历经五年,直至公元1567年,即隆庆元年方才竣工。这部副本的字体、格式及庄镇与原本一模一样,全部仿照永乐抄本。此后,人们称重录本为嘉靖副本,而把永乐年间的抄写本称为永乐正本。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封建官吏的盗卖和国外侵略者的焚掠,永乐大典这份人类文化遗产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在不到60年的短短时间里就屡遭厄难,所剩无几了。有学者对馆藏224册永乐大典的递藏源流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并撰写出国图馆藏嘉靖本永乐大典来源考一文。学者认为,古籍善本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华文化精华,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实力弱,则古籍善本就难免遭遇四散分离的命运。永乐大典原书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三亿七千万字,目前残留在世的仅370余册,810卷左右,分散于世界八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收藏者手中,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惨痛损失。永乐大典从万册巨帙到遗存区区400余册,更激发了爱国学者守望中华文明的责任感。
永乐大典虽然是一部文物残卷,但它对考量中国古代发展史无疑有着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在永乐大典这些残卷中,也有相对完整的宝贵文献。永乐大典第31卷中辑录了中国元代以前诸多医籍,内容广泛,包括医经、医籍、临床各科、中药、养生等,保存了从本草纲目、至危亦林、得效方达133种医学著作,不加删改,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医保健大成黄帝内经就是出自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即便是现存的残卷,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称丰富的宝藏,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罕见珍品。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716778091410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