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皇帝朱载坖想去天寿山祭祖,徐阶等人说不行就不行

明穆宗朱载坖(音同计),出生于1537年3月,是明朝第12位皇帝。1566年底登基,1572年7月去世,年号隆庆,在位5年半。他是嘉靖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嘉靖皇帝朱厚熜去世前,唯有这个儿子在世,也唯有这个儿子给他生有孙子。

与他的父亲嘉靖皇帝争强好胜的个性不同,隆庆皇帝完全是另外一个风格。从性格上来说,隆庆皇帝更像伯祖父弘治皇帝朱祐樘,当然,他在能力上无法与伯祖父弘治皇帝相提并论。在与大臣相处时,隆庆皇帝更多的是按照大臣既定的意见办,他自己很少有不同意见,很少做出不同决策。所以,《明史》将他作为垂拱而治的代表,说他宽容有余,刚毅不足。

举个例子:

隆庆元年(1567年)八月底的一天,隆庆皇帝给内阁发了一个指示,说自己计划亲自前往昌平天寿山祭祀列祖列宗。内阁大学士徐阶等上疏说:皇上想去祭拜祖宗陵墓,这是皇上的孝心,和出门旅游完全不同。但是,天子的孝心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江山社稷。之前先皇出殡,皇帝都是只送到午门就回宫。日常祭祀,皇帝也只是在皇宫内的祭祀场所行礼,现场祭祀工作都是派遣官员代表行礼。现在,天寿山附近是胡虏出没之地,皇上出门,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到时没有后悔药可吃。这不是臣个人的意见,朝廷上下都这么认为。希望皇上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要去天寿山。

戊申,上谕内阁,欲亲诣天寿山,行秋祭礼。大学士徐阶等,上疏言:“皇上重祖宗弓剑之藏,切岁时霜露之感,欲躬修陵祭,此乃圣孝所发,视他游幸不同。但天子之孝,以保安社稷为大,故累朝旧制发引之送,止于午门。而祭祀之礼,为太庙亲奉其山陵,皆止遣官,即在常时,尚未轻出,以重社稷也。乃今东西二虏,日夕窥伺蓟辽宣大,警报屡闻,此何时耶?皇上顾欲冒危,而往万一,至彼少有震惊,于时悔之,亦复何及!此不独臣等,及诸臣民,不愿皇上有此举动。窃惟祖宗在天之灵,爱护圣躬、记念社稷,尤不乐皇上有此行也。乞深留圣恩、特赐停止。”

隆庆皇帝觉得徐阶这帮子大臣是用大话吓唬他,于是下旨:计划不变,做好准备。

徐阶等人并没妥协,回复到:现在京师和天寿山周边警报频繁,秋雨又下个不停,内忧外患,不宜出行。

“今边报方急重,以霪雨为灾,外虞内忧,皆当详讨远虑。不宜冒此二患,决于一行。”

隆庆皇帝对此很不高兴,责备徐阶等人抗旨不遵。

上不悦,责阶等违旨烦言。

徐阶等大臣坚持认为不可出行,于是又上书:我们担心不能落实皇上的指示,但也不想逃避责任,所以一再上书劝谏阻止,目的主要是为皇上和国家着想。天寿山周边的胡虏活动频繁,根据报告,他们正在大规模集结,万一打进来,如何是好?不知皇上这么坚决要求去天寿山的底气何在?我们也知道顺从皇帝的意思办事可以取悦皇帝,但是,我们不能将国家大事视同儿戏。

阶等复奏:“臣虑不能奉行上命,无所逃罪,所以再疏劝止、不避烦渎者,为皇上计、为国家计耳。夫天寿山之后,即黄花镇,黄花之外,即虏地。今虏既结聚,万一猝入,何以御之?近据边将报称,东虏土蛮等,欲犯喜峰口;西虏把都儿等,欲犯古北口,此系岂轻小者?臣等不知皇上何所见闻、何所倚伏,而圣欲为此行也!臣等亦知顺旨可以取悦,但计度利害,实不敢以国家之事,轻试于危险。”

隆庆皇帝于是下令取消天寿山之行,等局势平静以后再说。

上悟,乃止命,以事宁之日奏行。

1449年8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此后,因为怕重蹈覆辙,明朝皇帝就很少出门。正德皇帝朱厚照(1491-1521年)是个例外。所以,隆庆皇帝想出个远门也可以理解,紫禁城到天寿山不到50公里,但对隆庆皇帝而言是个遥远的地方。

最终,隆庆皇帝被徐阶等人说服。说实话,以隆庆皇帝的智商,他不出门并不是怕胡虏入侵。主要是考虑到大臣们一再劝阻,自己再执意前往已没有必要。这说明他不是一意孤行的人。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31291537950016032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