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汉武大帝

汉武帝刘彻只要是个中国人都听过他的名字,他的事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的千古一帝,还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本文就还原一个真实的汉武大帝。

汉以孝治天下,汉武帝16岁继位,然被太皇太后窦氏压制六年,直到窦太后去世,刘彻才彻底亲政,当时他面对的局势是汉初保持了七十年的黄老无为而治,黄老思想对汉初经济凋零,社会混乱确实有很好的恢复作用,但时间一长,土地兼并,地方豪强并起,诸侯王做大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虽然汉有陵邑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豪强做大,抑制土地兼并,但汉历经70年,社会财富和资源依旧被诸侯王和豪强占据了大部分。

匈奴问题从汉高祖开始到景帝时期一直是大汉最重要的威胁,匈奴不时南下劫掠,屠戮百姓,可以说汉匈两国有些血海深仇,有些雄心壮志的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初就想要用对匈奴用兵,但现实远比想象中困难。

一、思想上,除了匈奴劫掠边境和吴楚七国之乱,内地百姓近七十年没经历过大规模战争,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句古话叫“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汉武帝想打匈奴在社会思潮上过不去。

二、虽然在景帝时期虽然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但诸侯王依旧势力庞大,对中央王朝的统治有一定威胁。

三、匈奴实力强大,打匈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用庞大的国力支撑,以及中央政府有充足的钱粮,然而由于汉初无为而治,加之汉初赋税很低,虽然民间财富庞大,但中央政府并不富裕。

历史总是那么奇妙,当时代需要你的时候,有些人总会横空出世,一代大儒董仲舒带着他的天人感应遇到了急需改变思想的汉武帝,君臣二人相见恨晚,于是便有了汉武帝的尊儒。

董仲舒儒学思想出自公羊学派,君权神授和大一统对加强中央集权以及皇帝的法理性提供了思想支持,大复仇理论讲九世仇犹可复,也为汉武帝打匈奴提供了思想支持,汉朝的尚武和血性也是大复仇论的延续。

这里有两点需要解释一下,汉朝的儒家和后世的儒家是两个概念,秦汉时期的儒家讲君子六艺,骑马射箭皆为君子六艺之一,例如代表人物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根本就不是后代百无一用是书生所能比的,后世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思想,儒家思想早已被改的面目全非。

其次,汉武帝尊儒是因为当时儒家思想是他急需的,但他根本就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期的《史记》中也没有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记载,汉武帝尊儒,但百家思想却一直在用,比如他用法家的张汤治吏治,桑弘羊治经济,纵横家主父偃推恩令,汉武帝虽然尊儒,却把百家学说书籍都保留了下来,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最早来来自于汉武帝两百年后班固的《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班固这个儒家子弟有没有带着他个人情绪谁也不知道,但关于汉武帝的记载,班固称武帝雄才大略,但具体记载确只记录了汉武帝的文治,但武功方面基本不提,你品。

推恩令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前提是你有压倒对方的实力,吴楚七国的平定很大程度上震慑了各诸侯王,为汉武帝推恩令能够轻易推行有很大帮助,这也是景帝一朝最大的功劳,自此诸侯国越封越小,再也没有跟中央抗衡的资本,大汉帝国的内忧从此解决。

一项制度的施行必有其历史使命,汉初的黄老无为而治是一,郡国制的建立也是,汉初如果没有宗室的诸侯国,没有刘氏诸王镇守山河,只靠郡县制的话,大汉很可能很快分崩离析,而如果只靠分封制的话,也就没有接下来的大汉王朝,只有诸国争霸,郡国制的建立为大汉王朝的延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等到国家稳定之后,诸侯国就成了王朝最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景帝武帝两朝要压制诸侯国的原因。

桑弘羊的盐铁论对汉武帝北击匈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盐铁专营一方面为国家增加了财富,另一方面也有效的防止了铁器等先进工艺外流匈奴的风险,打击了像卓王孙那样靠盐铁发家致富的大商人,豪强。

揭开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汉武大帝

汉武帝对打击豪强上是不遗余力的,可能我们现代人看来有些不理解,为何要打击豪强,在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和粮食是最重要的资源,古代人口为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上不去了?就是因为土地和粮食是有限的,豪强兼并土地,当失去土地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个王朝也就走到了灭亡的时候,而商人不适生产,当他们拥有一定财富的时候,不光兼并土地,还要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官商勾结,从而掠夺更多的财富,这也是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原因,粮食是一个王朝的根本。

这些豪强在汉代百废待兴的时候,算得上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但他们先富却没带动后富,钱进了他们的口袋,就不想再拿出来。他们靠着资本和政策进行土地兼并造成农民破产,原有自耕地的农民沦为豪强们的打工仔,国家失去了大量的税收基础。

讲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汉朝初立,刘邦召集众人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六国贵族是最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一项针对六国贵族的制度陵邑制横空出世,刘邦修帝王陵墓,迁六国贵族到陵墓周边,成县邑,不但可以有效的防范六国贵族造反,也可以防范匈奴南下,再后来凡家中财产超过一定程度的必须迁移至皇陵旁边,不但有效的压制了豪强的做大,还对土地兼并有一定的作用,毕竟地方上没了太多豪强很难发生大规模土地兼并,直到汉元帝时期废除了陵邑制,西汉至此开始衰落。

汉武帝在地方上开创了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重用酷吏,监察百官,有些人一听酷吏就会有种不好的感觉,其实在古代封建王朝,对老百姓剥削最狠的往往都是那些官僚地主,而酷吏就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对付这些官僚豪强的。

建立“算缗”和“告缗”制度,也就是收商税,让商人主动申报资产,如果有人隐瞒财产,鼓励百姓告发,查证属实的话商人不但要没收财产还要坐牢,而告发者可以获得商人一半的财产。

接下来汉武帝除了盐铁官营外还采取“均输平准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形成国营商业网,防止商人垄断市场,稳定物价,增加政府收入。

为汉武帝提出盐铁论的桑弘羊被汉武帝安排搞经济,后来还成为了汉昭帝一朝的托孤大臣,而桑弘羊本身就是一个大商人,也只有商人才懂得如何整治商人,就问你汉武帝这波操作6不6。

揭开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汉武大帝

从始皇帝一统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到汉武帝思想大一统,经历的近百年时间,百年的时间消除了七国人民的血海深仇,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东并朝鲜,西征大宛,何为汉武雄风,至此人们的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思想上的统一让大汉子民同仇敌忾,开疆拓土的功绩让人们无比自信,就像央视《汉武大帝》纪录片介绍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在位55年,从元光二年打到征和三年,整整打了44年,很多人说他穷兵黩武,说他打没了西汉一半的人口,咱们拿数据说话,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有3600万,汉武帝后期至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元始二年(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假设汉武帝后期(史书记载户口减半)只剩1800万人,五十年时间就增长到5000万人?这不是扯淡吗。

汉武帝打击豪强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收割商人不就是为了在不伤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为战争提供经济基础,汉武帝在位期间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发展屯田制度,汉代的农业在汉武帝时代发展到了鼎盛局面,若非战争打的时间太久了,汉武帝晚年经济不至于到崩溃边缘,那时的农民真的跟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活不下去了吗?然而终武帝一朝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在小编看来汉武帝的文治水平并不比他的武功差,放在历代帝王里也是拔尖的存在。

分享个小故事,让我们看一下汉武帝超越了千年的的战略眼光:

话说汉武帝元空二年,有一个匈奴史官,本名不知道了,只知道汉名字叫燕从日(这名字够怪的),到长安太学堂讲学,宣讲匈奴的历史文化,其所讲的知识令听课的太学生很不舒服。

当燕从日说到“当年冒顿五次带兵杀掠山东,掠走人牲十万头”时,终于有个太学生忍不住了,走上台打了燕从日一个巴掌。

此事在长安轰动一时。当传回匈奴后,则引起了匈奴的举国愤怒。

燕从日在匈奴中很有名,也很得支持。而且匈奴人认为,燕从日的话根本没错,因为每一个匈奴人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若回到几十年前,他们也会毫无犹豫地追随冒顿,杀掠山东的。

燕从日的话只不过是每个匈奴人的普通想法,而号称礼仪之邦的汉朝的太学生,竟然因为意见不合而打老学者,应该严惩不贷。

但是,汉朝人则大多数认为,说这种话的人,没有人性,冒顿的杀掠就是强盗,我汉人为什么要站在强盗的立场上看问题,有哪个正常人会站在强盗的角度上看问题?

这件事引发汉人与匈奴人一场骂战。

在一般人眼里,这只是学术之争,没什么大不了的,吵吵就过去了。没想到的是,此事竟然惊动了日理万机的汉武帝。这倒不是因为燕从日,而是这场骂战体现出来匈奴人的意识形态,令汉武帝吃惊。

以前,汉人总是认为,当年冒顿带兵入侵中原,虽然给大汉带来了巨大伤害,但战争只是匈奴内部极少数好战分子发动起来的,广大匈奴人民是无辜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汉人以前总是按“人之初、性本善”,“有教无类”,“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传统价值观来看待世界,汉人民和匈奴人民都是劳动人民,是友好兄弟,所以,不能把过去冒顿发动的战争的责任,强加到后世的匈奴人民的头上。

但此次匈奴人的反应却很让武帝吃惊,广大匈奴人竟然如此崇拜冒顿,支持冒顿杀掠大汉,这完全颠覆了匈奴人在武帝心中的形象。

一个民族有少数极端分子不奇怪,但整个民族都支持战争狂人,那就须提防了。

汉武帝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他下令丞相陈子续、司徒邬友两位大臣彻查此事。

这两位当世名儒带领一群学者,参阅无数典籍,深入考察了解周边各国社会文化,写成了奏章《华夷之辨疏》,呈给汉武帝。

奏章大意是这样的:

匈奴人以游牧为生,难以自力更生。他们的社会生产、民族意识决定了他们的野蛮、嗜杀,崇拜的只有暴力,信奉的是成王败寇,而根本没有汉人该有的正义与邪恶的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特点,这种野蛮的意识形态会一代代传承下去,几百年也难以改变。

我们汉人在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教育中长大;他们匈奴人在学习狩猎、抢掠、杀戮的教育中长大。

我们汉人在听着父母讲述的孟母三迁、大禹治水等励志故事中长大;他们匈奴人在听着父母讲述他们祖先当年英勇追随冒顿征伐、杀戮、抢掠的血腥故事中长大。

我们汉人以圣贤为榜样,以圣贤为楷模;他们匈奴人眼中以强盗屠夫冒顿为楷模。

我们汉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标准,来辨别世间的是非正邪;他们匈奴人以站在自私自利的立场上,来辨别世事的可行与不可行。

我们汉人以神圣吉祥的龙为图腾;他们匈奴人以阴险狡猾的狼为图腾。

我们汉人努力把后人培养成文明人,而匈奴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野蛮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人的文明程度与汉人相距太远,难以教化,不仅难与汉人长久和平共处,更难以融合。

所以,匈奴中出现燕从日这样把杀掠汉人当做他们喜剧的人,而且匈奴人一边倒地支持燕从日,就毫不奇怪了。

奏章还分析了周边各个族群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习性。像南方众多部落以农耕为主,可以自力更生,习性与汉人相近,意识形态较温和。西域各部既牧既耕既商,意识形态较温和,但习性与汉人较远。这些族群的意识形态与匈奴又各不相同。

汉武帝看了奏章后,这个伟大政治家当即制定了“南融合、西交流、北防范”的方针,并定为国策长期执行。

具体情况就是:对于南方那些习性相近、文明程序较高、意识形态较温和的农耕族群,采取民族融合政策。比如,汉武帝把东瓯人迁入江淮,他们很快就与汉族融为一体,为保卫和建设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

而对于西域那些既牧既耕既商、意识形态较温和、文明程度较高,但生活习性与汉人差别较大的族群,采取了偏向和平共处、友好交流的的政策。汉朝为此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贸易和交流。

而对于匈奴这些还处于野蛮意识形态、文明程度太低的族群,汉朝一直保持防范态度,几乎就没有信任过。匈奴楼烦、休屠两部投降汉朝,汉武帝把他们安置在边地,不让内迁,这与让东瓯人内迁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北匈奴强大的时候,汉廷就扶持南匈奴,南匈奴强大的时候,汉廷就扶持北匈奴,总之,不予信任,不予内迁,不予融合。

在这种环境下,汉朝人当然对匈奴族群没有好感了,什么匈奴“人面兽心”的话自然就在汉朝流行开来,成为对匈奴普遍的客观的描述。

而且,当时谚语有云:“一个匈奴不是匈奴,一群匈奴必是匈奴”。单个匈奴人,生活在汉人当中,受中华文明的熏陶,本民族意识就较为薄弱,心态、意识就比较容易偏向文明,所以,金日磾一个单独的家庭生活在汉朝,可以终生忠于汉廷。

而一群匈奴人在汉朝群居,必定寻找族群的认同,民族意识比较强烈。而匈奴的民族意识尚处于野蛮状态,与中华文明难以相容,所以赵信和他的匈奴部族最终背叛汉朝、与大汉为敌。

可见,汉人对匈奴人的态度,是基于匈奴人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基于他们的民族出身。

无论西汉东汉,汉廷都忠实地履行了汉武帝定下的“南融合、西交流、北防范”国策,保证了汉朝的强盛,保证了中华民族不受蛮族的腐蚀。相比于后世的晋、唐都是亡于内迁的蛮族作乱,高下立判。

然而,到东汉末年,曹操掌权,为了抵御蜀国的锋芒,一改“北防匈奴”的政策,将大量内附的匈奴人迁到关中协助对抗蜀军。

这可是昏招啊。曹操在历史上其实也能称作很优秀的政治家,但汉武帝却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比曹操高。

以前我总想,曹操的能力未必比汉武帝差,只不过历史形势使得曹操的功绩和影响不如刘彻罢了。现在我才明白,汉武帝的伟大绝非浪得虚名,就算与曹操这样的牛人相比,在个人能力和眼光上,曹操都比刘彻差远了——这就是一个优秀政治家与一个伟大政治家之间能力和眼光上的差距。

后来西晋政府更是昏招迭出,将北方胡人大量迁入中原,妄图效仿汉武帝融合东瓯人,来个民族大融合。这种天真的、一刀切的、东施效颦的、不顾各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政策埋下了亡国灭族祸患。

事实证明,由于游牧蛮族尚处于野蛮状态,与汉人在文明程度上有巨大差距,在他们意识形态还未进步到文明社会之前,是很难真正与汉人和平共处的。

在中原帝国强盛的时候,游牧蛮族以强者为尊,表面上归顺,但在中原帝国衰弱的时候,他们的野蛮本性就会暴露出来了。

后来西晋八王之乱,中华衰弱,那些平时与汉人生活在一起的、以狼为图腾的野蛮人,马上对身边的汉人举起了屠刀,中华几乎亡国灭种。

《大汉逸志》的作者身处东晋时期,对当时的汉人被胡人大肆屠戮有切肤之痛,故记下此事警示后人。

揭开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汉武大帝

如果说是始皇帝避免了我们中华像欧洲那样分裂,那么汉武帝刘彻让我们的民族有了归属感,有了分久必合的思想认知,奠定了今天我们中国的基础版图,他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不输始皇帝的伟大帝皇,难能可贵的一位伟大的帝皇,可以正视自己的错误,晚年改变一个庞大帝国的走向,让它再度辉煌。

小编主要写了汉武帝关于文治方面的事迹,还有想写很多东西没有写,五铢钱,巫蛊之祸,继承人,张骞通西域,《轮台诏》以及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但有些东西无论后世再怎么黑也无法抹掉汉武帝的伟大,秦皇汉武,小编心中最伟大的两位皇帝。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23293991247872551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