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读南北朝 破译乱世密码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南北朝不得不提。南北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南北分裂,乱象丛生。

这不是一个个独立的王朝兴衰,而是以长江流域(南)和黄河流域(北)两个地理中心,各自发展出延续又纷争的历史脉络。

这个上接魏晋,下启隋唐的时间段,因为“乱”,因为“分离”,因为“对立”,而被记住。

南北朝大事记

“南北朝”名称的由来

南北朝的名称从“南北史”得来。

《南史》的内容,始于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刘裕登基称帝;结束于南朝陈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渡江灭陈。期间包括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北史》则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建国讲起,直到618年隋亡。将隋政权纳入北朝范围,既表明了隋对北周的全面继承,也体现了唐代的“政治正确”——大唐王朝才是结束南北乱世,完成一统的新盛世。但通常对北朝的定义,则以隋文帝接受北周禅位的581年为终点,期间经历了北魏,东、西魏,和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乱世的缘由

少数民族内迁

南与北的分割,其实随着汉王朝实力的扩张,就已埋下了种子——东汉初年,曾经在北方带来极大威胁的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主动归附,被汉王朝安置于版图之中。除了南匈奴以外,乌桓、鲜卑等民族,也有相当多的部众迁入内地,在黄河流域与汉民族杂居交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河流域一度成为军阀混战争夺的焦点。直到司马氏统一,建立西晋。然而25年后,当智力低下的晋惠帝司马衷登基,司马家宗室之间的矛盾日益白热化,最终爆发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八位亲王以都城洛阳为主要战场,相互绞杀,即八王之乱。黄河流域在百余年间战乱不断,令北方百姓不得不选择南迁。

宋魏分定南与北

刘裕

公元317年,逃亡南方的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是为东晋。东晋以长江流域为中心,从地理上,已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对立格局:此时的黄河流域,是不同民族统治者所建立的小国之间的战场,东晋想要恢复晋王朝原本的疆域,就必须和北方的国家们一同争夺黄河流域的控制权。

北伐梦,东晋做了百年,在刘裕的手中,似乎看到了希望。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八月,这位东晋朝廷的实际控制者、中外大都督、相国,率领北伐军一路北上,攻破了长安,倾覆了由羌族建立的后秦政权。然而,十一月初,坐镇建康城、为刘裕解决北伐后顾之忧的心腹重臣刘穆之,突然去世。为了继续控制东晋权柄,刘裕不得不南归,长安城很快又落入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手中。

三年后,刘裕接过了晋恭帝的禅位诏书,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就在刘裕病逝后一年,即423年,北方鲜卑拓跋部建立的魏政权,也迎来了一位霸主:拓跋焘。他灭夏国、破柔然、克北燕、平北凉,终于一统北方。

宋魏南北对峙图

宋与魏,分别掌控南北。南方与北方、长江与黄河的对峙,化为了两个独立政权之间的直接对抗。南北朝的乐章,由此奏响。

二、南征北伐

刘宋与北魏之间的相互攻伐,始于刘裕去世的公元422年。当时,拓跋嗣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攻取了黄河南岸的滑台、虎牢等军事重镇。这根刺一直萦绕在宋文帝刘义隆心头。430年初,刘义隆趁北魏与柔然作战之际,发动北伐。七月,宋军舰队迅速占领了河南,但好景不长,当天气转冷,魏军开始反扑。北伐军惨败而归。此后二十年间,宋魏未曾一战。450年,刘义隆再兴北伐,目标还是河南。

刘义隆为何执着于北伐?因为刘宋政权得以建立,正是基于刘裕在数次北伐中取得的政治资本,而河南一带,是刘裕灭后秦一战中夺回的汉魏故土。因此追摹刘裕的功业,是刘义隆不懈的追求。当然也有另一原因,此时,北魏已统一北方,南北之间的边界,已抵达黄河南岸。若能恢复河南,将南北边界向北推进到黄河之滨,无疑更能保证刘宋国土的安全。

北朝政权变化图

对于北魏来说,河南一带同样势在必得。学者李硕在《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分析过:“北魏不愿放弃河南地带的重要原因,是担心河北的安全。河北地区,特别是河北南部(定、相、冀三州)是北魏最为富庶的地区,提供的财富和步兵兵员最多。如果宋军占领河南,将很容易对河北发起攻势。”

南北朝时期,南征与北伐是南北政权扩张疆域、维系统治的重要手段。地图即展现了南北政权通过南征和北伐,对黄河、淮河、长江沿线战略要地的争夺与角力。

在南北战争中,南方政权主要依靠步兵和水军作战。而北方政权则善于利用骑兵优势,发动大规模南征。

公元450年,打响南北第一战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二月,他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围攻悬瓠(今河南汝南)两个月,大肆劫掠后领兵北撤。刘义隆的北伐军,则在七月正式动身。与二十年前相似,看似顺风顺水的北伐军,面对北魏的反扑,不堪一击。十二月,拓跋焘的军队甚至渡过淮河,抵达长江北岸。“佛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就是那时留在今江苏六合瓜步山上的。

拓跋焘和刘义隆的南征北伐,打了一年,最终以议和告终,宋、魏边境线维持原状。对于尚不具备南下统一雄心的北魏,和缺乏北上扩土实力的刘宋来说,以河南一带为边境线,是最符合当时双方军事实力和政治利益的选择。但宋魏的河南之争,不过是南北朝时代南北征战的开端。此后,南北朝政权各自经历了更迭:南朝是宋、齐、梁、陈;北朝呢,北魏先裂变为西魏、东魏;而后两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但无论各自政权如何交迭,南北之间,征伐始终不休。南北之间的分界,也在一场场南征北伐中不断变化着。

南朝在一次次改朝换代的同时,疆域也逐一缩小。刘宋末年,趁着刘宋内部战乱,北魏献文帝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几座城池和山东的青齐地区,南北界线第一次南推。

公元497年,北魏孝文帝发动对南朝齐政权的南征,魏军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地再次将边界线南推到了淮河地区。公元554年,西魏的宇文泰甚至攻占了江陵(今湖北荆州),扶植起傀儡政权。北朝的势力范围,一举扩展到长江南岸。

南朝政权变化图

不断南移的边境线,带给南朝政权的压力是极其巨大的。因此,每当南朝政权内部暂时稳定,北伐就会提上日程。没有了东晋时求统一、刘宋时立功业的实力,对于齐、梁、陈而言,北伐是它们自保的唯一途径。将南北分界恢复到黄河南岸已不现实,能维持在淮河、汉江一带,已是他们心中最好的结果。这里水深且湍急,冬季寒冷但不易结冰,能起到防御北朝骑兵的作用。可谓战略屏障。所以北伐的目的,也从收复河南,变成将北朝势力驱逐出淮南。

南朝偶尔也会取得一定成果。萧梁大通二年(528年),大将陈庆之趁北魏国内政变,发动北伐,一路攻到了洛阳;而陈宣帝陈顼对后梁、北齐的作战,也曾将南北政权间的东部边界线,暂时恢复到魏、宋时的状态。

但南朝北伐的成果,往往不堪一击。为何?南朝的改朝换代,通常是由镇守南北边境的军事势力推动的,这令帝王容易对军事集团和军人势力产生不信任感。南朝后期,领导北伐的,往往是缺乏战斗经验的宗室或文臣,军队战斗力势必受到影响。虽有心北伐,惜无力回天。反观北朝政权,始终重视军事建设,并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令北方军队逐渐适应在中原地区的作战模式。南北弱强相较,谁是最后赢家,也就一目了然了。

三、统一

陈后主没有给自己、给整个南朝留一个体面的结局,而是带着两个爱妃,跳入了景阳殿后的一口井里,最终被隋军俘虏。此时,距离隋军发动平陈的攻势,还不到两个月。

轰轰烈烈的南北对峙,尘埃落定,归于隋文帝的治下。这是历史的必然:北朝尽管经历了东西分制抗衡,但一直保持着民族融合所带来的政治活力和军事优势。当北周对华北地区完成重新统一时,胜利的天平已倒向北方,只是受到北周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南朝才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直到隋文帝杨坚出现。

走过南北朝乱世,中国迎来的,是崭新的统一时代。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21898950604374563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