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夏虫不可语冰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国史大纲》钱穆
前几天,军武菌看到了这么一张图片,图中盘点了一下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名言,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内外诸夷,敢称兵者,皆斩”,奇怪的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变成了空白,于是评论区网友就这么写“满清:割割割,赔赔赔,签签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所谓的“名言”全都是瞎编的,并且故意不写清朝,就是为了留给网友来调侃。
近些年来,网络上对于历史朝代厚此薄彼的现象确实存在。提到宋朝、清朝,就是什么积贫积弱,丧权辱国,清一色的贬义词;而到了汉朝唐朝明朝,就变成了强汉,盛唐,大明,好的词全来了,总之,两级分化特别地严重,包括军武菌的身边也不乏“明粉”“清粉”的唇枪舌战。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一开头就写到:“每一个有知识的国民都应该了解一点本国历史,懂得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以往的历史怀有一份温情与敬意”。所以今天呢,就借着这个话题跟大家随便闲扯几句。
先说明朝
明朝可以说是最受大家偏爱的王朝了。说起明朝,那不得了,很多人都说明朝中国历史最牛的王朝,汉唐你再牛,你不也得乖乖又送公主又送钱给匈奴和突厥人,换人家不打你吗?结果呢送了也白送,人家该来还是来。但是明朝不一样,整个明朝从来没跟外族人和过亲。
还有,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离边境不到70公里的北京,这叫什么——“天子守国门”。后来又有五征漠北,抗倭援朝,等到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明朝最后一位思宗皇帝自缢在煤山之上,以身殉国,这叫什么——“君王死社稷”,这形象一下就“伟光正”了。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值得赞扬的功绩,这一点谁也不否认。但是如果大家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的话,就会发现现在网上很多对于明朝的言论,纯属人为拔高。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写: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但是教科书上没告诉我们的是,朱元璋并有完全灭掉元朝,元朝只不过是放弃了中原的统治退回了蒙古草原,史称“北元”。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北元蒙古尚有“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杖尙赖而有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之”。
关于北元的故事,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给小编留言,留言多的话小编就再跟大伙多唠10块钱的。
后来明朝多次出征漠北,但是还是没能彻底征服蒙古人,“北虏南倭”的问题一直到1570年才基本解决。咱们今天去北京旅游,有一个有名的景点——八达岭长城,这个长城就是明朝为了防御蒙古人而修建的。
中国人打先秦时期就开始修长城,现在内蒙古包头市还有一段保留比较完整的秦代长城,但是秦长城在包头,明长城已经在北京边上了,也就是说明朝的北方边境跟秦朝比是后退的。
但是长城能挡得住蒙古人吗?挡不住,历史上少数民族越过长城进犯中原内地的事件数不胜数。1449年土木堡之变,连英宗皇上都成了蒙古人的俘虏,后来蒙古首领也先打到北京城下,靠着兵部侍郎于谦死守才避免了京城沦陷;一百年之后,俺答汗又率蒙古大军进犯大同,后来一路进犯也快打到北京了,明军不敢应战,只能任凭蒙古军队在城外烧杀抢掠。
北元的汗位从1368年传到1635年,传了两百多年到最后一任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才算正式灭亡。
历史上汉唐明三朝都是大规模远征少数民族的朝代,但是中原王朝频繁跟少数民族作战并不是什么值得称赞的事情。因为农耕文明作战的成本要比游牧民族高太多了,《史记》和《汉书》记载,汉武帝打匈奴,打之前人口3000万,打完了剩1500万,其他的各种物资更没法算了。但是打完了也就打完了,几乎没有什么收获,汉人还是汉人,少数民族还是少数民族。
所以唐太宗评价汉武帝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寥无几”。著名史学家翦伯赞也写过:“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因此,和亲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也是一种外交手段,只不过这种外交手段是建立在牺牲女性人权的基础之上,但是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人权的概念。关键是能换来和平,而且是双方的和平,避免生灵涂炭,使百姓免遭战争之苦,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件经常被“明粉”拿出来晒的事就是“天子守国门”,从成祖开始明朝的首都就在北京,离长城不到70公里。
其实如果你去翻看一下中国历代地图,就会发现其实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首都离边境基本上也都比较近。比如秦朝汉唐的首都在陕西,陕西再往西北就差不多是匈奴人突厥人的地盘了;北宋首都开封,南宋临安也都比较靠近边境,他们是不是也是天子守国门呢?
道理很简单。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是没有常备军人,打仗都是临时征调。就拿唐朝来说吧,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官就从老百姓中挑,平时是农民,战时召集到一起。这些老百姓服兵役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首都,皇上呆的地儿;一个是边境,所以首都离边境近的好处在于避免军队的大范围调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省成本。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朱棣洪武三年被封燕王,封地就在北京。“靖难之役”当了皇上之后,他一开始也在南京办公,但是毕竟自己的皇位来得不是那么名正言顺,南京又不是自己的地盘,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但是回北京就不一样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那安全感瞬间拉满。
其实不只是朱棣,历朝历代在选择首都位置的时候除了考虑政治经济地理因素之外,也都会考虑是否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隋唐的首都选在长安,因为杨坚和李渊都出身关陇军事集团;东汉首都选洛阳不选长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刘秀是南阳人,洛阳离他老家近。所以“天子守国门”也是当时一种“政治考量”后做出的选择。
另外,明朝还干过一件大事,那就是抗倭援朝。抗倭援朝打了7年,打跑了日本,维持了东亚地区将近300多年的和平局面,这场战争的确很重要,但是当时的日本只是刚刚结束战国时代,跟后来近代化的日本完全没法比,放眼整个亚洲,都难说是一个强国,所以真的没必要吹得太过。
而且明朝倾全国之力打这场仗,赢是赢了,自己的损失也不小,花了大量的军费不说,镇守辽东的精锐也损失殆尽,这才给了努尔哈赤起兵的机会。
所以朝鲜人总结说:“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且末年流贼之变,未必不由于此,故我国以为由我而亡,没世哀慕,至于今不已。”
说了这么多,小编不是为了“黑”明朝,而是把我个人认为的几件被人为拔高的事的看法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可以尝试着从我这个角度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可能看问题的时候会更清晰一点。
再聊清朝
说完了明朝,咱们来聊聊清朝。
提到清朝,人们总说清朝无能,割地赔款求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屈辱。
确实,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的这个责任清朝统治者推卸不掉,但是咱们仔细想想,是清朝投资者的昏庸无能使得中国落后的吗?清朝十二位皇帝,除了同治和宣统比较特殊,剩下的十位搁到中国历史上哪朝哪代那都算得上是明君,没有一个放纵享乐的、没有一个不理朝政的。都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连末代皇帝溥仪在退位之后都没说花天酒地纵情享乐,还聘请外国老师积极学习外语、数学、地理知识。
所以你看清朝避免了所有前朝亡国的教训,没有外戚干政,没有宦官专权,没有权臣,鳌拜那样的不也是说抓就抓了,和珅也是说杀就杀了,皇权高度集中。
而且皇帝们也都非常勤政节俭,雍正皇帝一年只有生日那天给自己放假,平时天不亮就要起床,见大臣、批阅奏折;道光皇帝衣服破了打上补丁继续穿。武功方面也丝毫不差,清朝一直到咸丰皇帝都马上天子,骑马射箭样样都行。
但是清朝倒霉就倒霉在正好赶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当传统的农业文明遇到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就算换了汉唐明,结果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本质上都是封建王朝,专制制度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西方那样走上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道路,所以只要皇权不变,中国就不会改变,这一点在近代已经被证明过了。中国的问题不是侵略者带来的,也不是某个王朝带来的,而是一直都存在的。
最后再说说清朝割让国土的事儿。其实咱们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多多少少都对中国历代的版图有个基本的概念,传统中原王朝控制的地盘打从秦朝开始就已经基本定下来了,北到辽东,西到甘肃,东边南边都是大海,这部分地盘到清末基本上也都保存完好。
像外兴安岭、新疆、内外蒙古这些地方,历史上就不归传统中原王朝管辖。远得不说,明朝时候内外蒙古、新疆西藏这些地方不归你管吧,是清朝把它们纳入到了中国的版图里,说白了是人家自己带进来的地盘。
到了清朝末年,虽然许多领土被割让、被占领了,那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面前就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清朝统治者也想了很多办法救亡图存,搞洋务运动、搞戊戌变法,后来还要搞内阁,只不过因为无法动摇皇权专制都失败了而已。
说这些也不是否定清朝割地赔款的事实,更不是为了洗白。我一直都承认清朝确实干了许多丢人的事,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因此就全盘否定它,也没有必要过度的去贬低、抹黑它。
正如文章一开头钱穆老先生的话,我们作为受过教育的中国国民,应该对中国以往的历史怀有一份温情与敬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否定一切历史的虚无主义和“太阳底下我最牛叉”的狂妄进化观。
当然,今天的我们作为后世子孙,可以去崇拜历史上的伟大王朝,但是真的没有必要去人为地进行过度拔高或贬低。
不管是汉唐还是明清,每个朝代都有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也有属于他们的不足,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他们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少了任何一个,中国都是不是完整的。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33520452597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