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政:病急用猛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叫喊着对八国宣战的慈禧太后,最后的结果是被八国联军按在地上摩擦、摩擦、摩擦,逃到西安整日担心西方列强要弄死她。好在列强认钱不认人,在得到4.5亿两白银赔款和一大堆特权后撤出了北京。

1901年1月29日,光绪帝在西安按照慈禧太后的要求发布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联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晚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学之本源也。居上宽, 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服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 徒学其一言一话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肥利身家之积习,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

总之一句话,慈禧太后要求总结血的教训,实行新政。

三个月后,一个负责实行新政的新部门成立,成员包括:奕劻、李鸿章、荣禄、爱新觉罗.昆冈、王文韶、鹿传霖、瞿鸿禨、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从这份名单中我们看到,他们不是洋务派就是参加东南互保的地方实力派,原来的保守派一个都没有,因为支持对外宣战,保守派徐桐、刚毅之流不是自杀就是背黑锅被处死。

晚清新政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新式军队。大清的八旗和绿营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不行了,后来的湘军又被淮军取代,而淮军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要想独立强国,必须有一支新式军队,因此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组建了北洋新军。

2、废科举,建立新式教育。四书五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道德文章抵挡不了列强的枪炮。1905年,在张之洞和袁世凯的策划下,大清废除科举制,仿效西方建立新式教育体系,大量的新式学校在各地出现,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3、兴办实业。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失败,庚子之变之后,清政府开始鼓励民办企业发展,在制度上给予支持,于是一批著名企业家出现:张謇、祝大椿、庞元济等。

除此之外,清政府还修改了部分法律,将一些酷刑如凌迟等废除,建立警察制度,允许满汉通婚,禁止鸦片,取消满族特权。

为了实施新政,清政府新设立外务部、商部、民政部、学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邮传部,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河东河道总督、督抚同城的巡抚衙门等机构和官职,在中央设计资政院,地方设谘议局。言论管制也逐渐放开,很多报纸出现,成为传播思想、理念的平台。

晚清新政:病急用猛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北洋新军

新式学校

晚清新政:病急用猛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晚清实业家张謇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第二年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虽然这番操作被部分人攻击为拖沓,满足权贵不想实行三权分立,但说句心里话,封建制度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帝王家天下思想深入骨髓,满清能在短时间内有这样的操作实属不易了。

晚清新政触及了帝国的种种弊端,改革措施也是有针对性的、合理的,一切似乎都该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但实际上,在这些新政的背后隐藏着数条暗流,稍微处理不当,随时可能掀翻大清这条破船。最后的结局也的确如此。

晚清新政,本质上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权贵的确想改革,也支持改革,但这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必须以巩固皇权为基础,同时保证自身的腐朽生活和政治特权。这一政治底线,决定了晚清新政的深度和广度。

晚清新政:病急用猛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大臣出国考察

晚清新政:病急用猛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大臣出国考察

晚清新政:病急用猛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大臣出国考察

立宪派、革命党和利益集团在晚清新政开始后走上历史舞台。立宪派是原来士绅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同意保留皇权,但是面对民族家国危难,积极倡导改革,并希望从皇权中分得一部分权力,最后因为对政治体制改革失望,转而与革命党合作推翻满清统治。革命党是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组成,他们计较激进,认为中国要想改变命运,必须推翻满清统治,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利益集团是地方的实力派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新军事组织,他们也想从中央分一部分权力,以壮大自己。在要求得不到满足后,开始与中央离心离德,并在大清帝国生死攸关的时刻(辛亥革命),选择袖手旁观。总之,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权贵与立宪派、革命党和利益集团在政治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晚清新政:病急用猛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立宪派代表人物谭延闿

晚清新政:病急用猛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革命派代表人物黄兴

晚清新政:病急用猛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北洋军阀袁世凯

财政危机是晚清新政实施过程中不能忽略的大背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略述了晚清的财政危机,这里不再提。按照新政的计划,裁撤过时行政部门和军队,组建新军等等,都是需要大笔费用的,这使得财政危机雪上加霜,每一年财政赤字数额都是极其巨大的,到了1911年,大清财政赤字为7000万两,是收入的四分之一。无米下锅,国家无以为继。

很多学者认为,大清帝国的最后十年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晚清新政目的是好的,想挽救这个衰微的国家,但很多改革措施实际上过于心急,想把累计几百年的疾病在几年之内解决,是不切合实际的,是典型的病急乱投医。最后,新政这剂猛药非但没有救得了大清,反而药力过猛把大清击倒了。

有些学者也假设过,认为晚清新政如果再早个几十年,比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实施,或者在甲午战败后实施,都有可能挽救大清。但历史是残酷的,它不相信假设,在它的字典里没有如果。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2301371482931715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