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为什么不立能力更强的恭亲王为皇帝?1841年5月26日英军进攻

道光为什么不立能力更强的恭亲王为皇帝?1841年5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首次进攻广州城。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道光胡乱施政,最终导致割地赔款,大败特败。

那么,昏庸道光,为什么不立政治才能和身体素质更好的恭亲王为皇帝,而是选择了平庸的咸丰?

今天来看,恭亲王奕忻绝对是,清末爱新觉罗家族少有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大才。

除了帮助慈禧太后收拾了肃顺一伙以外,奕忻的政绩还有很多。

他从1861年开始,断断续续掌握军政权力到1880年。

奕忻的任期内,满清剿灭了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乱等一系列内部叛军,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局面。

要知道,当年咸丰皇帝对此是束手无策的,甚至张皇失措。

对外方面,咸丰皇帝胡乱同洋人开战,搞得北京城都被英法联军占领,连圆明园都被一把火烧了。

奕忻用尽心思以夷制夷,在表面上维持同洋人的关系。

在他任期内,满清和洋人没有大规模战争,当然也没有战败。

尤其重要的是,奕忻有着超前的眼光,一手推动了洋务运动。如果没有奕忻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光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地方吆喝,是毫无作用的。

而洋务运动的效果很明确,除了巩固了国内形势以外,尤其重要的是保持了满清外强中干的架子。

比如洋务运动建立的北洋水师,震住了日本很多年。

直到日本在1894年消灭北洋水师,才敢大规模入侵中国。有人说,奕忻的洋务运动为满清延续了30年阳寿。

如果不是奕忻反复被慈禧打击,一会有权力一会没权力,还会有更大的作为。

就身体来说,咸丰皇帝才31岁就挂了,而恭亲王身体则健康,从小到老都喜欢骑射、弓箭、摔跤。

奕忻二三十岁时酷爱摔跤,唯恐自己是王爷,别人不敢用真功夫,就经常穿着普通服装去相扑营操练场找人比试。

只是他摔跤技术不怎么样,输得多赢得少,被人摔倒也不生气。

奕忻是在65岁善终的,这个年龄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道光皇帝不选择奕忻为皇帝,反而选择什么都不如他的咸丰呢?

原因也不复杂:

第一, 庶出和嫡出的区别。

有人对历史一知半解,说满族人对长幼并不重视。

从康熙开始,原则上就是由嫡出的长子继承皇位,除非长子太不成器。

以康熙为例,他的长子是胤禔,次子才是胤礽。而胤禔比胤礽大2岁,康熙却直接让弟弟胤礽担任皇太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胤礽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而胤禔母亲仅仅是惠妃叶赫那拉氏。赫舍里氏是康熙的正宫太后,叶赫那拉氏仅仅是个妃子。

根据汉人的传统,除非皇后没有生子,不然妃子生的儿子就没有继承权。

可见,康熙的思维同汉人皇帝已经没什么不同,生子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样道理,咸丰是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二哥和三哥生下来就死了。

大哥奕纬虽然没有在儿童时期夭折,也是活到23岁就病死,没有办法继承皇位。

那么,1831年出生的奕詝也就是咸丰,就成为道光的大儿子,长子。

奕訢是1833年出生的,虽然只迟了2年,上面不但有四哥咸丰,还有五哥奕誴。

另外,咸丰的母亲是孝全成皇后,是满洲正红旗人。

在1833年,咸丰的正宫皇后孝慎皇后病死(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孝全成皇后就升为正宫皇后,主持后宫到1840年病逝。

奕訢就差了一大截,他的母亲是静贵妃。

直到道光去世,奕訢老妈也不过是静皇贵妃而已,并不是皇后。

显然,奕訢的出生比咸丰就差了不少,很难成为皇帝了。

第二,选皇帝和选大臣的区别。

作为大臣来说,只要某一项能力突出就足够了。

刘邦用人时候说:运筹建策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那我比不上张子房;要说管理国家,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保证物资和粮食供应,那我也不如萧何;至于统领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之士,我能够恰当地使用他们,这才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根本道理。

奕訢似乎在一些能力上大大强于哥哥,却也不是继承皇帝的加分项。

刘邦说的很对,皇帝不见得需要很强的专项能力,只要有大局观,能够团结和使用皇族和部下。他还要能够当机立断才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就足够了。

性格太强、单项能力太突出的人就不太适合做皇帝,反而要性格较为平和的人。

同时,尚武的人也不太适合做皇帝,很容易沉溺于战争,导致国家衰败,要性格温和的人。

奕訢能力突出,性格却比较强硬。他1861年帮助慈禧干掉肃顺一伙立下大功,由此担任议政王,负责国内外军政大事。仅仅1866年,慈禧就免去了他的议政王职务。

为啥?奕訢脾气很臭,大家闹翻了。

慈禧本来只是帮助丈夫咸丰处理政务的折子,多少有些决策的经验。

对具体怎么办事,文化程度很低的慈禧就一窍不通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慈禧想要稳住政权,就必须高度依赖能办事的奕訢。随后,慈禧刚刚找到了几个可以取代奕訢的人,就立即将他弄下去了。

为什么慈禧会这么做?倒也不是他卸磨杀驴。当时慈禧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还有慈安太后可以决策。

两人都反对他,还是同奕訢的性格有关系。

慈禧权倾一时,慈安太后也畏惧她三分,哪个大臣敢在她面前说个不字。

有意思的是,太监记录了奕訢多次同慈禧争吵。

一次,慈禧联合慈安太后打压奕訢,说他有些事情处理不当。

奕訢根本不承认,双方针锋相对。慈禧大怒:如果当年不是我们姐俩让你当议政王,你就是个普通的王爷,哪有今天的风光。我们提拔了你,你现在却同我作对?

奕訢反唇相讥:臣做议政王是为了祖宗的江山效力(言下之意不是为了慈禧),可不是谁的奴才。我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事做的不对我就要说。

慈禧大怒:你这么说话,我革你的职!

奕訢不示弱: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我皇子身份(意思是我是皇族,你不过是个皇族的女人)!

慈禧气得发抖,慈安急忙打圆场:老六,你这个臭脾气怎么就不能改改。不管怎么说,我们是你嫂子,能这样同我们说话吗?你先退下吧。

奕訢气呼呼的离开。

类似的事情,奕訢还做了不少,这种脾气一辈子改不掉。

历史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十八日,奕訢当面劝谏同治皇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同治帝大怒,斥责奕訢 “我修个园子也受你管,干脆把皇位让你坐吧!”奕訢后来多次劝告,大大得罪了同治。随后,同治发圣旨,革除奕訢的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这是非常严重的惩罚,一般只用于犯下重罪的皇族。经过两宫太后干预,同治帝才恢复他的世袭罔替。

相比起来,咸丰虽然平庸,脾气尚好,性格中庸,不锋芒毕露,似乎更适合做皇帝。

第三,杜受田的厉害之处。

咸丰的师傅杜受田是个极为聪明伶俐之人,对道光皇帝非常了解。

同时,杜受田当过工、吏、刑、礼部的尚书,对整个满清的政局也非常了解。

杜受田认为道光皇帝的能力就很平庸,并不太看重人的能力,反而重视品格。

杜受田知道咸丰能力比弟弟奕訢要差一大截,不管怎么学习也难以超过。

他让咸丰不要表现才能,反而要坚决打感情牌,扮演成一个孝子,还要尽量装作忠厚仁慈。

这一招,深得道光的欢心。

历史记载:一次,道光带着儿子们去南苑打猎,其实是看看他们的骑射能力。奕訢表现突出,几乎是百发百中。咸丰知道自己骑射极差,根本不可能射中目标,就一箭不发。道光问他怎么回事,他就答到,此时正是万物繁衍,孩儿不忍残害新生的生命,更不忍让它们骨肉分离,因此不忍射杀。这句话深入道光骨髓里,忍不住当场赞扬:这么仁爱,将来一定能做个好皇帝!

道光晚年多病,经常在病榻上询问咸丰、奕訢等人的学习情况。

奕訢每次见到病卧的父亲,都是高谈阔论,说出很多独到的见解,引得道光连连点头称赞。

而咸丰没有弟弟的能力,却有另一套方法。

在杜受田的教导下,每次见到病卧的父亲,咸丰都会下跪流泪。他很少说学业和治国,反而特别关心父亲的身体。

道光对此非常感动,认为咸丰能力虽差了一些,却非常孝顺,父子感情比较深。

杜受田的种种高明指挥,最终帮助咸丰成为皇帝。

有人问,咸丰上台以后,为什么没有像雍正一样恶整弟弟们。

咸丰同奕訢的私人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咸丰母亲很早就死了,是由奕訢的母亲静贵妃抚养长大。静贵妃是个善良的女人,对咸丰非常疼爱,视如亲子。咸丰也将静贵妃当作亲母,同奕訢就像同父同母兄弟。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是年龄接近的玩伴,儿童、少年时期关系都非常好。

咸丰成为皇帝以后,也不忍心对弟弟奕訢下毒手,但也没有委以重任。

在咸丰临终时,宁可对肃顺一伙托孤,却不愿意见弟弟奕訢,顾命大臣中也没有奕訢的名字。

现实版本,劣币驱逐良币。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1702116393189926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