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我在写历史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将刘邦称为老流氓,但是,这背后其实没有一丝的不喜和不敬之情。相反,我一直觉得刘邦这个人很接地气,让人很难反感也很难不佩服。

这并不是一种矛盾的历史情绪,而是充分地说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各行各业、各自的生活,其实背后都有相对应的学问和智慧在支撑,当流氓、混社会也不例外。刘邦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流氓,我们需要透过其人生逆袭的光辉历程,细嗅蔷薇,找到其成功的逻辑和密码。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样来读懂刘邦这个历史大人物呢?其一生波澜壮阔、错综复杂,显然是不能用一种单一的思维去一概而论的。要读懂他,必须要结合他的具体处境和行为,分阶段、分步骤、分立场去深度剖析。

从大的方面来讲,起义前的刘邦和起义后的刘邦,或者是成功前的刘邦和成功后的刘邦要分开来看待;从小的方面来说,刘邦在历史上有很多让人啧啧称奇的行为,每一个行为都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和刘邦的心理、性格来解读。

为了方便大家顺藤摸瓜地进行层进式的理解,本文简单地将刘邦的人生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去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等社会因素去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刘邦是平民出身,这几乎是历史上公认的认知。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刘邦这个平民是很不一般的。从练武的角度来说,他的境界是要高于同时代绝大多数的平民的。

民间传说,刘邦他妈被龙盘了,所以生下了刘邦。显而易见,这种声音是一种传奇包装的手段,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刘邦生来不一般。

且不说这种带有极强神话色彩的言论是后来者强行加上去的还是在刘邦生活的时代就不胫而走,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样的“神话”和“传说”绝不会轻易落到一个平庸之人身上的。

刘邦出生之后,果然很不一般,游手好闲、好酒好色,充分地用实际行动展示什么叫“不好好种地的农民不是好农民”。

刘邦这种生活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安守本分。这种生活态度,你很难去定性它是对的还是错的,只能等待生活最终的宣判,但是正常情况下,这种人都是不讨喜的。

刘邦不务农事,不光让他爹刘老汉十分的痛心疾首,也让周围的平民嗤之以鼻。

因为在那个年代,农民如果不事生产,基本上连生存问题都很难解决的。落魄贵族韩信不事生产,还要靠漂母的一饭之恩才得以活下去呢!

另外,古往今来,人们,特别是勉强维持生计的人们,对于“懒”的容忍几乎都是零,刘邦的游手好闲势必让刘老爹和周围的邻居对他敬而远之。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当一个人处在一个不被周围人认可的环境之中时,是很讲究智慧和心智的。这样处处遭受白眼的人心态容易失常,容易破罐子破摔,也容易对生活丧失热情和信心,不知道如何坚持去走自己应该走的路。

刘邦心态就比较好,每天该吃就吃,该睡就睡,逍遥自在得很,丝毫看不到苦大仇深的影子。这从好的方面看,说明刘邦是一个内心比较豁达的人;从坏的方面讲,说明刘邦是一个“没心没肺,活着不累”的人。

混社会也是一门技术活,有些人混着混着就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有些人却混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香饽饽。

刘邦很有这方面的天赋,混吃混喝但不招人反感。他喜欢喝酒,但因手头拮据,所以每次到一个寡妇的酒寮里去喝酒基本上都是赊账。但是,他赊账但不赖账,所以老板娘并不强烈反感他。同时,他每次去喝酒都喜欢招朋引伴,无形之中给老板娘带去了更多的生意流量,老板娘算盘一拨,就明白刘邦的价值所在了,所以慢慢地变得很欢迎他了。时间一长,最后连老板娘都变成他的人了。

很多人都觉得刘邦就是一个混吃混喝的小混混,其实在看待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时,是需要结合他的生活处境的。按照刘邦当时的生活条件,即便他内心有更远大的志向和追求,也只能暂时困于眼前的苟且。

一个人,在没有能力去追逐诗和远方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甘于眼前的苟且,坚守自己的底线,静待时机。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人在低谷的时候,心气和底线是最重要的。你得有勇气去相信和追求理想,更要保持自己的底线和人设不会崩塌。

刘邦在这方面是做得可圈可点的。比如他赌钱输了,宁愿把自己的牛偷来抵债,也不赖账。因为他卖牛,无非是被他爸训斥为败家子,这种矛盾是内部矛盾。但如果他赖账,他的社会名声和人设就崩塌了,这种矛盾是外部矛盾。

能知道避重就轻去处理矛盾关系,说明刘邦还是很有理智、懂得分寸的人。这种人在社会关系的经营之中,通常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大家可以看看刘邦混社会结交的那些人,萧何、曹参、樊哙等一大批人皆是有识、有才、有力之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细节都凸显了刘邦混社会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别人混社会是混日子,刘邦混社会其实是在混圈子。

拿刘邦到吕雉家蹭饭吃,并最终抱得美人的事情来说,这件事背后本身就有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比如吕家是一户外来逃难户,凭什么吕太公过生日,沛县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如萧何、曹参等都会过去给他贺生呢?说明吕家的社会背景是极其深厚的。

既然吕家是社会背景比较深厚,若刘邦只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小混混,他又如何能混进那个局呢?

而且,按照吕家这种大户的见识和实力,他们真的就看得上刘邦口头虚报的一万钱吗?甚至把自己家如花似玉的年轻小闺女许配给一事无成的中年大叔刘邦?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成小事靠勤勉和踏实,成大事靠气势和格局,刘邦身上是有一股舍我其谁的英雄气的,所以我们不能被他外表的流氓气所蒙蔽了。这一点从他第一次见到秦始皇时,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就可以看得出。

刘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营高手,他到处耍流氓,但是那只是因为龙游浅水,生活的先天性条件限制了他而已。他利用混社会的机会,到处结交有识之士,逐步去拓展自己的人生之路。比如他的亭长身份就是这么弄过来的。

刘邦其实是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只是限于自己的基础,很多时候只能披着放浪的外衣苦心经营,静候时机。这种人,很多时候是让人看不起的,活得很卑微。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其实往往是更可贵的。

后来,年近五十岁的刘邦被安排押送戍卒去服役,却耽误了行程,为了逃避秦律的惩罚,干脆把所有人都遣散了。从此,被迫走上了反秦之路。

很多人说,这是刘邦仁义的表现,但这其实是刘邦人性通达的体现。因为当时秦朝已经大乱了,陈胜吴广已经在大泽乡起义了,给他树立了一个模板。其次,在当时的纷争不止的情况下,他能否顺利地把人送到,然后回到家里继续过安稳日子,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变数。当时已经误期了,继续走,他们也会受到惩罚,甚至那些戍卒可能会担心受到惩罚而奋起反抗,到时候刘邦可能有性命之忧。

所以,刘邦就地解散,其实是在做顺水人情!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而且刘邦不光是做了顺水人情就不管不顾了,人家还玩了一招极其高明的欲擒故纵。先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受害者的位置,说自己没法活了;然后,大打感情牌,不想连累大家,你们都自谋出路去吧;然后,抛出诱导性的选择,我要起义,你们愿意跟着我干就跟着我干,不愿意也不勉强。

试想一下,当时那些戍卒在道德绑架和利益选择的双重挤压下,他们除了跟刘邦造反,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但这样的队伍基本上也是属于临时拼凑型,凝聚力不是很强。所以,刘邦为了增强自己的威望,又弄了一出斩白蛇的好戏码。你们不相信我刘邦,那么你们相信上天的暗示不?

刘邦决心起义之后,并没有盲目地投入风险太大的打打杀杀之中去,而是带领这些人到芒砀山“落草为寇”。

这也是很有讲究的。在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尽量不要盲目地猛冲猛打,炮灰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你得先学会保护自己、壮大自己,观察情况、伺机而动。躲进芒砀山,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思路。

进了芒砀山的刘邦闲下来了吗?每天喝酒吃肉抢压寨夫人了吗?人家没有迷失,战略方向很清晰,躲进去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出来;战术手段也很高明,双管齐下,内外结合,先要把实力提上去,把声势造出来。

刘邦躲在芒砀山的那段日子,手下慢慢积聚了上千人,这属于典型的招兵买马。但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的后勤是怎么保障的?他的名号是怎么传出去的?吕雉隔三差五就进山去探望他是为了什么?保障夫妻生活吗?吕雉一回城就到处宣扬,芒砀山太大了,她本来是找不到刘邦的,但是后来发现刘邦头顶上有彩色云雾,所以每次都能精准地找到刘邦,这又是什么寓意?

刘邦前期的崛起实际上是依托于吕家的资助和造势的。吹牛不犯法,只要吹的牛皮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了,牛皮可能就变成真理了。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再后来,沛县县令感觉秦朝顶不住了,也想混个革命功臣,于是准备也顺应潮流反秦。结果被手下的萧何和曹参带到沟里了,这两人以统一战线的名义忽悠沛县县令将刘邦吸收进来。这样一来,刘邦就由草寇变成义军了,甚至可以说是革命元老了。

是不是思路很清奇?但是,这个县令还不算傻到家,在答应请刘邦进城之后不久,便幡然醒悟了,这不是与虎谋皮吗?于是,关闭城门,准备拿下萧何、曹参这两个反骨仔,然后消灭刘邦这支暴乱力量。

可惜,为时已晚,萧何和曹参十分谨慎,连夜逃出城去了。刘邦也利用之前他在沛县的民间威望,靠射箭往城里发送号召书,引得沛县的一部分信徒与他里应外合,成功敲开了城门,占领了沛县。

按道理,当时无论资历和能力,萧何和曹参其实都比刘邦更有优势坐上这支义军的龙头座椅,但为什么偏偏是刘邦当了首领呢?这就说明刘邦当时在混圈子是很成功的,他的骨子里是一个组局的人,而不是一个混局的人。他可以职位低点,处境差一点,但是,在那个圈子里,他必须是当仁不让的核心。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在刘邦打下沛县之后,又趁热打铁打下了丰县,并派当时他手下最能打的雍齿带兵驻守。结果,刘邦被现实打脸了,他的小弟雍齿并不看好他,转过头便背叛了他。

雍齿觉得造反这种事,还是要找个正规渠道比较靠谱一些,刘邦就是一个小混混出身,有点太江湖了。不像魏国,人家是根红苗正的六国旧势力,各方面都有保障,于是便率部投降魏国了。

刘邦的心情可想而知,好不容易开了一个草创公司,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点家产,你特么一个部门经理一下子就携带公司一半的资产叛逃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要弄死你,以儆效尤。

于是,刘邦火急火燎地带兵去攻打雍齿。但是,刘邦对雍齿,恨,是真的恨;打,也是真打不过。被雍齿打得惨败而归。

有很多人在总结刘邦的成功经验时,老喜欢说刘邦内心豁达。其实豁达不豁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那些人和事对你的伤害程度有多深,这世间哪有什么真正的豁达呢?若别人都让你感觉委屈到不像个人了,你还能豁达吗?若人家夺你家产、辱你妻女,你还能豁达吗?

被雍齿深深伤害的刘邦下定决心要和雍齿不死不休,于是决定带着残部去投靠当时实力强劲的景驹。抱个很粗很粗的大腿,然后再回来弄死你这小样。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可是,刘邦带兵走到半路上,景驹就被项梁、项羽叔侄给灭了,直接把刘邦选好的目标给弄没了。

但是,每个成大事者背后必定有大命运的支撑,刘邦这次半途而废的投奔,其实还是很有收获的,因为在这个途中,他结识了他的人生导师,可以说,没有张良,刘邦注定成不了大器的。这就是运气,这就是命运。

在返回的过程中,刘邦又积聚了一些实力,然后又去打雍齿,结果又被打败了。

在接二连三的失败的倒逼之下,刘邦只好去找风头正盛的项梁借兵来报仇雪恨。

项梁为了拉拢、团结所有抗秦力量,果断地派了十名大将率数千兵马帮刘邦报了仇、雪了恨。

通过这件事,大家还觉得刘邦豁达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与其说刘邦豁达,还不如说刘邦身上有一股成事者的韧劲,百折不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且善于借势。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也正是在投奔项梁期间,刘邦结识了他一生最为敬佩也是最为惧怕的“好弟弟”项羽。这家伙凭借人老成精的世故,一辈子将他这个惊才艳艳的好弟弟玩得是一点脾气也没有。

刘邦投奔项梁,找项梁借兵给他报仇,项梁毫不犹豫地帮了他,还对他委以重任。按道理说,项梁叔侄应该是他的恩人,而且项羽和他是结拜兄弟,也是他的亲人。可是,怀王熊心上位之后,玩了一把常规的政治权力游戏——趁着项梁战死,剥夺了项羽的军权,刘邦这个老流氓就站到怀王的阵营中去了。

项羽当时被安排作为陪衬,跟着宋义北上救赵,而刘邦却被安排另辟蹊径,一路西进,一边收拾项梁的残部,一边阻力大减地向咸阳进军,走捷径剑指“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怀王之约”。

所以,大家想明白了吗?为什么项羽听说刘邦先入关中是那样的气急败坏,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真的只是为了一个“关中王”的称号吗?项羽最后也没有自封“关中王”呀!而是,这背后牵涉到的是被利用的不甘和被背叛的愤怒。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刘邦的很多处事方式都是卑鄙而又丑陋的。他喜欢骗人、喜欢吹牛、喜欢下黑手……按道理来说,这种人是会招人反感和抵制的,是很难成事的。但是,为什么最后恰恰是他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呢?

这里必须要说到刘邦身上最难能可贵的优点,那就是这个人不较真、不走极端、不认死理,懂得灵活变通,现学现用。

比如刘邦因为自己没什么文化,所以特别鄙视读书人。这说明刘邦这个人的阶级局限性还是蛮明显的,人家是因为自己没文化,所以特别敬重读书人,他是因为自己没文化,就恨不得所有人都没文化,谁有文化他就鄙视谁。刘邦对读书人的这种鄙视是随处可见的,比如岔开双腿接见读书人,比如郦食其以读书人身份求见时他爱理不理,比如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尿等等。

但是,我们会发现,刘邦这种傻大帽的粗鄙行为其实背后也是很有讲究的。张良、萧何、郦食其这些都是读书人,最后都为他所用了,为何?因为他善于在区别对待中去给人深刻的记忆。萧何被他不拘一格的气度吸引,张良是和他谈《太公兵法》被他见识吸引,郦食其是被他“不爱书生爱酒徒”的性格吸引。

没有萧何,刘邦在彭城之战后,就崩溃了。没有张良,刘邦一辈子能不能活成彭越那样的游击队长还得两说。没有郦食其,凭借刘邦那种爱惹事又不怕事的性格,估计也很难熬出头。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总结刘邦的行为方式,其实就是一句话,你对我没用,那我就是你爹;你若对我有用,我叫你爹也无妨,但最终你还是得叫我爹(韩信就是死在这)。

这种性格说得好听点就是务实,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有奶便是娘。但是不管好坏,这种行事逻辑是十分有利于团结各种不同利益背景的人的。

按照今天的商业逻辑来理解,刘邦就是在经营一个平台,他善于整合资源。各式各样的商家,只要你们能给我带来利润,我喜欢不喜欢你,那都不重要,你得保证你有价值,而且你的价值要体现一部分在我身上。至于什么时候把你清除出平台,那特么太遥远了,以后再说。

张良想报家仇国恨,依托刘邦的平台可以完成;彭越因为对项羽分封不满,依托刘邦的平台可以发泄愤怒;六国贵族因为不想被项羽吞并,依托刘邦的平台可以抱团取暖;英布因为脑后生了一根反骨,依托刘邦的平台可以克服背叛项羽的恐惧;韩信想要建功立业,依托刘邦的平台他可以大展拳脚……

很多人都在探讨刘邦的成功因素,其实刘邦成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的性格、仁慈、大度等,而是因为他的战略规划很高明。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你说刘邦的性格好,不较真、不记仇,那他对雍齿较真不?记仇不?

你说刘邦入关中之后“约法三章”,收买人心,要知道他进入关中第一件事就是冲进皇宫去抱美女去了,樊哙等人劝了好几次都没劝住,最后是张良告诉他这样做很危险,他才依依不舍地把怀里的美女推开的。

你说刘邦仁慈,不像项羽那样滥杀无辜。这家伙和张良合伙攻破颍川城的时候,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屠城。一个逃起命来,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的人,其实哪有什么仁慈咯?

你说刘邦大度,舍得给下属封赏,而项羽小气,舍不得赏赐下属。要知道,刘邦光是夺韩信兵权就夺了四次!在最后邀请韩信合围项羽时,韩信说想当齐王,他不照样气得直骂娘?你死我活的权力游戏中,又有几人是真正大度的呢?刘邦也不例外。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当然,刘邦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足够不要脸。人不要脸,百事可为。比如,鸿门宴之后,他刚给项羽装完孙子,然后就在韩信的策划下还定三秦了。三秦定了之后,他又写信给项羽,说自己就是想拿回自己想要的东西,现在得到关中了,再没什么别的想法了。可是,转个头就是趁项羽在齐国干架,直接偷袭项羽的老巢彭城。彭城之战大败后,在荥阳对峙期间,又和项羽举行了著名的鸿沟会盟,但等到项羽放心撤兵之后,他追上去就是一顿偷袭……

另外,我们不能光看到刘邦这些不要脸的行为,更要明白,刘邦这个人的心志是非常坚定的,屡战屡败之后还能屡败屡战,这就是足以让人肃然起敬的小强。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说了这么多,那么刘邦这个人身上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首先,刘邦较真是较真到恰到好处的。该较真的地方绝不放过,不该较真的时候,打个哈哈就过去了。举个例子,如果刘邦是个较真的人,他是不可能在汉中时封韩信为大将军的,任谁推荐都不行,谁敢把所有兵力交给一个未通过考验的人?但是刘邦觉得当时自己的处境也就那样,大家玩得开心点就行了,其余的事别太较真了。

其次,刘邦的命不是一般的好!结识了一帮好兄弟,娶了一个好老婆,每次犯了致命错误,都有贵人相助,比如刘邦要采取郦食其的建议采取分封诸侯时,就是张良制止了他;比如刘邦进咸阳之后想要好好享受一把,就是张良和樊哙制止了他,萧何则偷偷地把秦国的宝典悄悄收藏了;比如彭城兵败之后,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是吕雉的哥哥吕释之帮他挡住了项羽……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然后,刘邦的胸襟不是一般的宽广!刘邦这个人是经常犯浑的,但是只要有人及时地点醒他,他立马就能“知错就改”,你也别管他是不是装模作样,但是人家至少愿意去做表面文章。人家跟他说屠城不对,他就不屠城了;人家跟他说要善待三秦子弟,他就约法三章;人家跟他说毫无斗志,他就在汉中重新崛起;人家跟他说分封诸侯不对,他就直接发号司令;人家说不宜和韩信闹翻,他就对韩信一忍再忍;人家跟他说要建立统一战线,他就去团结彭越、英布。

最后,刘邦这个人的心气一直都很高。成小事看行为,成大事看格局。刘邦这个人的格局很高。他一直都想干大事,尽管前面几十年都没干成什么大事,但是人家不气馁、不妥协,逮到机会咱就上,没有机会咱就等,你们怎么看,不重要!这种人是很有韧劲的,自始至终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只要能达成自己的最终目标,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喜欢韩信吗?喜欢六国贵族吗?喜欢彭越吗?喜欢英布吗?其实,他在骨子里更敬重项羽这样的英雄,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理想,他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也是有阶段性的,刘邦真正具备争霸天下的格局是在鸿门宴的前夕,这个到时候聊到这一块的时候再详细分析。

刘邦这个老流氓很不一般,能读懂他,对生活和工作均是极好的借鉴

末了,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喜欢刘邦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因为他厉害,再来一百次,他其实也没有项羽厉害。但是这个人的成长轨迹很接地气,很有代表性,透过他,我们能更多地看到一个普通人蜕变的阵痛与严谨。

刘邦是真适合搞政治,太清醒了,太有自知之明了。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干的,哪些是自己必须要干。其余不清楚的事情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并且同意之后,立马就办。如联合彭越打游击骚扰项羽,如策反英布,如采用陈平之计荥阳脱险……很多次,刘邦只要稍微犹豫不决,或者固执己见,他就会面对截然不同的结局,所幸,刘邦每次都踩到点子了。

刘邦给人感觉他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流氓,但是其实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对重点工作一直抓得紧、跟得严。比如他为什么要几次夺韩信的兵权?比如他建国后为什么要逐渐清理那些异姓王?思路清晰得很呢!

作为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而且年近50才开始创业,最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王朝,刘邦确实可亲可敬。只是这种可亲可敬千万不要落入牵强附会的窠臼之中。

很多人把刘邦的智慧与现在广为流传的“厚黑学”联系到一起,并对号入座,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刘邦的成功其实更多是他处于一个阶级衔接点的位置,能够更好地团结更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已。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何为偶然?何为必然?这或许是我们阅读历史真正的意义所在!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92198878258184708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