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有功七下西洋,62岁去世于古里国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张辅平定安南简定叛乱后解救了一个人质,他是暹罗派往明朝的贡使。这哥们很倒霉,出使明朝本来是个暴富的活,哪知回去时碰上安南叛乱,一堆好东西被抢光不说,人还给扣了起来。

现在人是救出来了,他的船也没了,高富帅变穷鬼,如何回到暹罗去呢?

这个问题没有困扰他太久,这时正好有一支庞大的船队经过安南,暹罗正位于船队的航线上。

这是支很特别的船队。

它不是商队,随船却带着大量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它也不是舟师,船上却带着多达27000余人的军队。

更令人诧异的是它的规模,船队拥有四十八艘大船,根据记载,这种大船长四十四丈(148米)、宽十八丈(60米),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可以容纳上千人,载重八百多吨。

为了对大船的规格有更清晰的概念,我们把它和陈友谅的巨舰对比一下。

陈友谅以水军出名,他的主力战舰长15丈、宽2丈、船分三层,这样的战舰当时把朱元璋吓得魂不附体。

和这些大船相比,陈友谅巨舰的尺寸还排不上号。

除了四十八艘大船,船队还有上百艘小船。说是小船其实一点不小,它们大概分为“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

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什么样的人才配拥有这样一支特混豪华舰队呢,答案只能是大明皇帝朱棣,这支舰队是他特意打造,专门承担维护西洋和平任务的蓝海舰队。

同样特别的,还有这支舰队的指挥官,他的名字叫郑和。

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之战中,奋勇冲杀的朱棣身旁总是紧紧跟随着一批贴身护卫。这些护卫里有个叫做马三保的宦官,他作战同样勇猛,为北军逆转李景隆立下功勋,战后朱棣特意赐他姓名:郑和。

郑和有个悲惨的童年,他是在明初平定云南之战中被掳到京城的战俘,据说来自元末盘踞云南的梁王手下的色目贵族家庭。照这种说法,郑和很可能是高鼻深目的色目人或是色目人的混血儿,所以长相和气质都是很不错的(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

悲催的是梁王拒不投降被消灭了,郑和也就成了个战俘。因为年纪小,他的脑袋是保住了,可有的部位却没能保住,他被送到京城成了一名宦官,分配给了燕王朱棣。

讲到宦官,许多人有刻板的印象,觉得他们因为惨遭不人道的待遇后,从此成为不男不女的阴阳人,心理变态,刻薄歹毒。

不可否认确实存在这样的宦官,不过宦官是个庞大的群体,一棍子打死全部不是个理智的判断。宦官中同样不乏忠义之士、良善之人,以及另一个群体——武装太监。

郑和就是个武装太监,靖难之役中,由于人手严重不足,朱棣发动了王府所有能拿兵器的人替他打架,燕王府的宦官也全部被编入军队。除了身体有一点儿残缺,宦官的力量并不弱于普通男性,加之又是朱棣身边心腹,很快就有一批宦官在北军中成长起来,成为领兵的军官。

除了云南人马三保,其他有记载的还有西番人添儿(赐名孟骥)、滇人保儿(赐名李谦)、胡人猛哥(赐名云详)等,这些人跟随朱棣起兵有功,后来都被赐姓名。

郑和是最特殊的,因为成为这支舰队的指挥官,他的名字将永远不会被人遗忘,成为中国航海史上不朽的传奇。

靖难成功,坐稳皇位后,朱棣想起来了海外诸藩,他决定派出一支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向各国宣布自己才是现任大明皇帝,催促诸国前来朝贡。

选谁指挥这支庞大的舰队呢?郑和实在是个最合适的人选。

郑和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同时也精通佛法。另外他还有军事经验,又是朱棣最信任的心腹。

所有优秀的条件他都占齐活了,选郑和朱棣最放心。

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有功七下西洋,62岁去世于古里国

永乐三年(1405年),船只准备完毕,带着朱棣昭告天下,使万国来仪的愿望和另外一个只有郑和知道的使命,即在海外探访朱允炆的踪迹。舰队拔锚起航,从苏州沿江出海,前往西洋诸国。

船队经福建,过占城、安南,在爪哇遇到了一点麻烦。当时东爪哇和西爪哇正发生内战,西爪哇把东爪哇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取得最后的胜利。郑和并不知道岛上这点破事,他的船队照例登陆了。

西爪哇发现岛上出现一群带着武器的陌生人,误认为这是东爪哇请来的援兵,他们发起了攻击。等到搞清楚这是大明的船队时,已经有170名措不及防的明军士兵被杀害。

将士们群情激愤,一致要求复仇,郑和手下士兵多达27000人,他们调转炮口,就等着郑和一声令下,轰平这个小小西爪哇,超度他们早上西天。

西爪哇王怕得瑟瑟发抖,眼看一起国际军事冲突就要爆发,关键时刻,郑和保持了足够的冷静。经过反复调查,他确认这是一起误会,西爪哇王还没那么大胆子敢对大明动武,郑和决定保持克制,约束了部下的行动。

这是个很不容易做出的决定,容易给人留下大明软弱可欺的印象,但是郑和明确告诉西爪哇王,大明不动你不是因为怕你,而是给你机会,该怎么解决你看着办吧。

西爪哇王感激涕零,这事最后以西爪哇国遣使谢罪,赔偿黄金六万两的代价和平解决。

朱棣对郑和的处理方式很满意,轰平西爪哇容易,培养个敌人划不来。西爪哇国小力弱,国王恐惧之下喊出六万两黄金的抚恤金,凑了两年挖地三尺才凑出一万两。当西爪哇的使者忐忑地带着一万两黄金来朝贡时,朱棣只是呵呵一笑,大明还缺你们那点黄金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好,剩下的抚恤金看你们也拿不出来,那就算了吧。

自此,西爪哇对明朝死心塌地,到处宣传明朝皇帝的宽容与大度。

这次航行,郑和先后抵达今天的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地,所到之处,明朝船队大把大把撒钱,告知大家新君即位,快快前去朝贡,好处你去了就知道。

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有功七下西洋,62岁去世于古里国

第一次出海,明朝船队最后到达了印度南部城邦国家古里。

除了撒钱,郑和也懂做生意。古里是个贸易王国,从永乐四年(1406年)十二月到第二年四月,郑和一直停留在古里,进行贸易和买卖。根据记载,到了和古里人做生意的日子,古里国王会派来主管贸易的头目,挑选郑和宝船上的货物,然后逐一讨价还价。议价的方式很有地方特色,中国人是用算盘来进行计算,古里人是手脚并用,用手指加上脚趾的20指进行计算。这种看起来很原始的计算方法,结果竟然是“毫厘无差”,让中国官员大开眼界“甚异于常”。

当双方在一个价位上达成共识后,只要大家抬手两掌相击,就算完成了这笔生意,再也不许反悔。

古里国王扎莫林王很有国际视野,他很早就宣布,古里是一个自由港,任何船只在驶往他国途中,都可以在此停泊,补充淡水和食物。此后,郑和的船队就以古里作为补给基地,在古里停留后继续向西进入阿拉伯海。

出海航行绝不是一帆风顺,就像在陆地上会有盗匪一样,海上也同样存在靠抢劫为生的武装团伙,他们就是海盗。

通常来说,郑和这个规模的船队海盗是不敢觊觎的,要是郑和有心,庞大的宝船和海军陆战队想要灭掉一个小国也是轻轻松松。普通海盗不要说打劫,看见明朝船队都得绕着走。

然而海盗中也有江湖,就像梁山好汉敢抢劫官军一样,大大小小的海盗中也有这样的狠角色,比如一位名叫陈祖义的仁兄。

说来也巧,陈祖义本就是中国人,出生于广东潮州,洪武年间因为犯事全家逃到了海外,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就了一番打家劫舍的事业,混成了海盗中的大佬。

陈祖义的老巢在马六甲海峡一带,活动范围遍及东南亚沿海,他手下拥有几百艘战船,万余名海盗,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盗集团之一。

陈祖义的海盗事业蒸蒸日上,严重威胁各国商船,“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辙便劫夺财物”。鼎盛时期,他甚至不满足于在海上抢劫,还把手伸向了陆地,他攻陷过多达50多座沿海城镇,为求自保,一些南洋小国甚至向他进贡以求平安。

这显然对各国前往朝贡大明的航线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消灭陈祖义,朱元璋和朱棣都开出高额悬赏,在老朱时代,陈祖义的人头就值50万两白银之多。可是由于他远在南洋,明军鞭长莫及,陈祖义依然活得很滋润。

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有功七下西洋,62岁去世于古里国

听到明朝船队下西洋的消息,陈祖义先惊后喜。惊的是船队规模庞大,硬拼恐怕难以取胜;喜的是听说船队指挥官是个太监,这个太监虽然打过一些仗,却从没有过海战经验,而他手下的水手们也都只在内河航行过,不懂航海更不熟悉地形。

天时地利人和,陈祖义觉得自己全占了。

郑和也在动陈祖义的脑筋,一路行来,他听到无数对陈祖义的投诉,一个海盗猖獗至此,郑和觉得有必要展露大明的威严,为南洋诸国作一回主。

郑和派人招抚陈祖义,陈祖义觉得可以将计就计,用诈降的方式将郑和轻松拿下。他或许是看多了《三国演义》,诈降这种计策三十六计里没有——中国自古就说“受降如受敌”——现实里就算有也是九死一生。

作为跟随朱棣征战多年的武装大太监,郑和压根就不相信陈祖义,郑和不是和平使者,该翻脸的时候他毫不留情。

陈祖义将计就计,郑和反手来了个将计就计再就计,在三佛齐港口,当陈祖义满心欢喜前来诈降时,等待他的是明朝船队的火攻之术。现实不是演义,横行一时的陈祖义集团就这样覆灭了,5000多海盗被消灭,陈祖义本人也成了俘虏。

回到京城,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将陈祖义斩首示众,以彰显天朝威严。可怜这位老兄惹谁不好惹,偏偏去惹郑和,郑和可绝不是乖宝宝,消灭陈祖义只是他历次下西洋中一个小小的成就。

郑和归来是个戏剧性的场面,君臣两人都给了彼此一个很大的惊喜。

朱棣召他进宫,原原本本听郑和讲完了他这趟充满异域风情的传奇之旅,高高在上的皇帝像个小学生听故事一样听得津津有味,终此一生,朱棣成了忠诚的航海粉。

听完故事,朱棣带郑和来到了一个地方,这次轮到郑和大吃一惊,目光所及之处,是数百艘大大小小完工和未完工的船只,数量之多让见过大世面的海归郑和也惊掉了下巴。

朱棣得意地宣布,朕之前向大家提出的那个建议,现在已经付诸实行了。

这个建议不是指郑和下西洋,它的影响远大于此,朱棣说的是迁都。

这些船只大部分是为迁都所准备的运输船,其中也有为郑和再次下西洋而造的宝船。郑和回朝十一天后,就奉旨开始了第二次海外之旅。朱棣希望郑和能航行得更远一些,把大明皇帝的敕谕宣播到更远的地方,他要让更多国家知道大明天子厚往薄来、怀柔远人的政策。

算上第一次在内,从永乐三年到宣德五年,郑和一共七下西洋,前后28年的时间里,他有一半时间是在海外,最远航行到了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这个地方今天叫索马里。

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有功七下西洋,62岁去世于古里国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不管哪个国家航海都不敢真正深入海洋,基本上是沿着海岸航行,所谓的出海也就是在近海转悠。郑和开始也是这样,但是几次航行下来,郑和发现要抵达传说中的木骨都束,靠沿岸航行的办法很难实现。这时他已拥有了丰富的航海经验,经过观察,郑和决定利用印度洋洋流和季风的规律,横渡印度洋,直达索马里!

这是个伟大的壮举!

郑和横渡印度洋,要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早78年,比达伽马斜渡印度洋早84年,在15世纪,这是世界航海史的巅峰水准。

为了纪念郑和创造了历史,今天的教科书里也有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书中写道:郑和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这话当然不假,不过还有许多事教科书是不会告诉你的。比如郑和每次出海都要浩浩荡荡带上超过两万名士兵,远远超过了护卫需要的兵力,这又是为啥呢?

答案是郑和并不光是天使,当形势需要战争时,他便转身回复了武装大太监的本色,毫不迟疑送上战争。

消灭海盗陈祖义只是小菜一碟,第三次下西洋时,船队经过锡兰山国(斯里兰卡),国王亚烈苦奈儿觊觎宝船上的货物,派兵五万袭击船队。锡兰山国是个小国,国王觉得发兵五万,不用打就能吓得明朝人屁滚尿流。他哪知道当年郑和参加靖难之役时,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互砍,五万人实在是不够看的。

趁着锡兰国兵力尽出,都城空虚的机会,郑和复制了朱棣靖难的战术,他避开锡兰军主力,带兵攻入锡兰国都城。国王还在等着手下献宝,等来的却是手铐脚镣,亚烈苦奈儿全家一个没跑掉,被打包带回献俘朝廷。

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有功七下西洋,62岁去世于古里国

这次出航,郑和还顺手办了件小事。

满剌加国(马六甲国)原本是暹罗(泰国)的附庸,郑和来到后带来了朱棣的册封,封里迷苏剌为国王。有了明朝的撑腰,里迷苏剌腰杆硬了起来,从此满剌加不再附属暹罗,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要让一个国家放弃它的重要附属国,光靠一纸诏书是无法实现的,这事怎么操作的史料上没中记载太多,但我们不难脑补出郑和是如何软硬兼施搞定暹罗的。

不管暹罗怎么想,打听到郑和在和锡兰国的战绩,再看看明朝的军舰和士兵,不同意也只能同意,从此满剌加对大明死心塌地,明朝也得到了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

第四次下西洋,郑和在苏门答剌(苏门答腊)又遭到阴谋篡位的当地权臣苏干剌的袭击,击败个把乱臣贼子对郑和已经是毛毛雨了,这位倒霉的苏干剌又成了郑和的俘虏,他成了又一个被郑和献俘的人,朱棣按照对乱臣贼子的律法将他诛杀。

想想朱棣为啥挑选这个武德充沛的太监担任大使吧,搞外交光靠撒钱是不行的,不然众岛国会以为大明出了个傻瓜皇帝。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和平,和平不是光靠嘴皮子,往往需要通过战争来实现。郑和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告诉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真理在我大炮的射程之内,拿了钱就要听话,不然灭你没商量。

除了宣读诏书、撒钱、打仗、做买卖,郑和还干了不少有趣的事,他的海外之旅带回了许多奇珍异宝和各种珍禽异兽,其中许多是朱棣和大臣们从未见过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花福鹿(斑马)、长角马哈兽(直角大羚羊)。

更让朱棣兴奋的是,郑和还带回了一头麒麟。

根据古代神话记载,传说中的麒麟长着羊头,狼的蹄子,头顶是圆的,身上是彩色的,高大概2米左右。

郑和带回来的这头动物与记载完全吻合,甚至更加高大。麒麟可是古代祥瑞,只有圣王出世或天下富饶时,它才会降临人世。由于时间恰好是朱棣决定迁都,正在营建新的宫殿,朱棣觉得这是上天给他的恩赐,群臣也不失时机大拍马屁写诗称颂。这件事搞得当时人尽皆知,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贡献了相当热度。

后来证明,这只不过是一头长颈鹿,来自东非麻林国(肯尼亚一带)。

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有功七下西洋,62岁去世于古里国

但是与新航路开辟时的西方人不同,他们像土匪一样是奔着抢劫、殖民去的,发现新大陆就像发现了宝藏。千百年来修齐治平的教育,让明朝人做不出这样的事,朝廷也没啥海外贸易的需求。随着在永乐二十一年,最支持郑和出海的朱棣驾崩,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也要宣告落幕了。

此后,郑和被派往南京担任守备太监,这是考虑到他的贡献,安排的一个老年干部养老的地方。但是,在南京郑和浑身不舒服,他就像个未到年龄被强制退休的人一样,心里不停回忆着当初下西洋的大场面,齐呼万岁,万国来仪,那是大明何等的盛世啊。

不能出海的日子是黯淡无光的,富庶的南京也只是索然无味,郑和的生命已和海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多期盼能再下一次西洋啊,哪怕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宣德五年(1430年),激动人心的诏书终于来了,朱瞻基决定再次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告诸西洋诸国,明朝又有了新皇帝,要求各国遣使来朝。

郑和已经是个老人了,他觉得生命一下子又回到了30多年前,第一次出海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这才是我该做的事情啊,生命又有了希望。

这年十二月初六,郑和率船队从南京下关出发,于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达忽鲁谟斯(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后回程,按照惯例,船队在经过古里时靠岸补给。

28年前,一个叫郑和的年轻太监率领庞大的船队来到了这里,带来了东方大国的问候与威严,斯文儒雅不恃强凌弱的明朝人赢得了当地的好感,从此古里国王一直和明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古里,是郑和第一次出洋时停留最长的地方,以后每次出海,他都把古里作为补给基地。

28年后,老太监郑和又来到了古里,他已经62岁了,本以为此生再也没有扬帆起航的机会,这次意外的机会已经让他心满意足。

郑和在途中染病,他再也走不动了,宣德八年,郑和在古里去世。

鞠躬尽瘁,没有比这更适合的词了。

郑和航海史,就是中国古代航海史的顶峰,没有之一。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和传说广布于国内外,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以“三保”、“三宝”为名的地方和名胜随地可见,关于郑和的传说到处可闻。

600多年前,郑和为今人带来我国南海主权的象征。

如今,遍布南海的岛礁中有两个响亮的名字: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它们正是得名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没有先辈的开拓进取,哪来的自古以来。

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有功七下西洋,62岁去世于古里国

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的:

明朝1405至1433年间的七次远航都是在一个名叫郑和的宦官的指挥下进行的。这些探险队由62艘船组成,共载28000人。一般的船宽150英尺,长370英尺,但是最大的船则宽180英尺,长444英尺。与哥伦布的小旗舰——宽25英尺、长120英尺的“圣马利亚号”相比,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浮动宫殿,而“圣马利亚号”比哥伦布的另外两艘船“平塔号”和“尼娜号”还要大一倍。中国探险队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所取得的成就方面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绕东南亚航行到印度;有些船继续西航到亚丁和波斯湾口;还有个别船则驶入非洲东岸的一些港口。我们应该记得,此时葡萄牙人还只是刚刚开始沿非洲海岸探索航路,直到1445年他们才抵达佛得角。

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国和世界树立了一座航海历史的丰碑,6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仰之弥高,光采永恒。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91897387249435172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