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

马谡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死,距今已近两千年了,可是,时至今日仍有人为其鸣冤叫屈。那么问题来了,马谡该不该杀?

我们先来翻翻《三国志》。据陈寿老师所述: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蜀汉侍中马良之弟。马氏兄弟五人皆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因五兄字号中皆有一常字,被时人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作为小弟,十八岁时就已出圈,被刘备延揽帐下,从事军政杂务。赤壁之战后,益州牧刘璋请求刘备派志愿军入蜀作战,帮助自己修理汉中的张鲁。刘备决定亲自出马,马谡作为参谋助手也跟随刘备进入了益州。后来刘备与刘璋翻脸,二刘开撕,最终,刘备一脚踢开刘璋,反客为主,取刘璋而代之,摇身一变成为益州新主。马谡也沾光被刘备任命为绵竹县令,后又一路绿灯,先后被提拔为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

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

据史载,马谡不仅在治国理政上是把好手,而且在军事上也造诣颇深。在成都为令时,诸葛亮曾与马谡见过几次,每次见面,二人皆无话不谈,除了谈理想,话未来,聊工作,还经常就排兵布阵等军事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几次下来,“丞相诸葛亮(对马谡)深加器异”。

可是刘备却不这么看,刘备临终时,在交代完后事后,又特意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是怎么看出来的?刘备未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老师也未讲。诸葛亮显然未将刘备的叮嘱当回事,刘备死后不久,诸葛亮便将马谡调到身边担任参军,工作之余,诸葛亮还经常就大政方针和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军国大计与马谡深入交谈,有时竟通宵达旦。

见证神奇的时刻说来就来。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孟获,马谡送之数十里。分别之时,诸葛亮拉着马谡的手说:“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今日就要踏征程,路漫漫雾蒙蒙,可有良计送老兄。马谡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纳其策”,七擒七纵孟获,南中百姓心诚悦服,直至蜀亡,始终对蜀汉初心不改。

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

孟获和南中百姓对诸葛亮心诚悦服,而诸葛亮对马谡也是口服心服。建兴六年(228年)春,在收拾完国内乱局后,又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诸葛亮决定兵发祁山北伐魏国,兴复汉室。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兵发箕谷,佯攻箕山。自己则亲率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魏延、吴壹等一众久经沙场的老将,皆延颈以待,认为先锋非己莫属,可出人意料的是,诸葛亮竟力排众议任命从未带过兵的马谡为开路先锋。

魏明帝曹叡得知诸葛亮领大军前来,高度重视,亲抵前线指挥作战。明帝可谓名不虚传,既明且睿,很快就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计”。曹叡命大将曹真驻守陈仓,防御箕谷方向的赵云之军。又命大将张郃率重兵五万,自长安西进街亭迎击马谡,阻蜀军东向。

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

马谡踌躇满志,率军一路急行,几日后,即抵达街亭,见魏军已有所备,遂“舍水上山”。马谡的副手裨将军——王平见马谡“举措烦扰”,常识的不懂,扎营的不会,苦苦劝谏马谡移营于山下,可是马谡却置之不理,一意孤行。无奈中,王平只好率一千余部众,于山下另设营寨。张郃见马谡设营于山上,心中窃喜,遂切断马谡军水源,亲率大军围攻蜀军。马谡率军左冲右突,反复冲击,始终难以破圈,眼见得士兵越冲越少,魏军越围越紧,马谡遂横下一条心集中兵力攻其一角,这才缴幸破防,狼狈而逃。王平见魏军人多势众,士气正盛,自忖自己手下这千把人无疑于飞蛾扑火,只好鸣鼓自守,虚张声势。张郃疑有伏兵,未敢前战,王平这才收拾残部悻悻而回。

西边街亭的马谡军一败涂地,东边箕谷的赵云、邓芝军也被曹真军击败,赵云收拢余部固守,旋即也撤军而回。诸葛亮见两路大军皆败,战略意图已难实现,遂退军汉中。

诸葛亮回军后,一面上书蜀汉皇帝刘禅,请求自贬三级,一面严明军法,赏功罚罪。参军马谡因街亭之败处斩;镇东将军赵云因箕谷之败,被降为镇军将军;裨将军王平表现出色,加封为参军,讨冠将军,封为亭侯。

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诸葛亮抚尸痛哭。战后,在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总结大会上,诸葛亮认为“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北伐失败了,马谡被杀了,诸葛亮认错了,三国也成为为了过往,可是,时至今日,人们仍在为马谡该不该杀而争论不休,马谡该不该杀?

正方:马谡作为先锋,被诸葛亮寄于厚望,且此次北伐战争,双方势力悬殊,蜀汉占尽优势,如果马谡能够按照诸葛亮事前拟就的战略战术,在街亭城外山下安营扎寨,等待诸葛亮大军到来,一起合兵进击魏军,以诸葛亮之智,马谡之慧、王平之勇,此次北伐战争极有可能会以蜀军的胜利而告终,即便不能取胜,至少也会全军而退,断不会如此地惨败。可正是由于马谡一意孤行的错误之举,结果使本来应该取胜或取胜希望颇大的一次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冤有头,债有主,因此将此次失败最大的责任攸关者马谡斩之,可谓是理所当然,无容置疑。

反方: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争有胜有负,没有常胜将军,只有不断地超越和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将军。如果兵败即杀,那今后谁还敢领兵打仗?哪里还会有不断地超越成长和提高,哪里还会有什么将军、元帅?

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

再者,此次北伐战争,不仅马谡败,赵云也败,这说明此次战争有其失败的内在逻辑——在谋略情报、排军布阵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尚存有致命的短板弱项。诸葛亮也承认,自己才是此次战争最大的背祸侠。因此,如果追究责任,诸葛亮的责任最大,如果死也应是诸葛亮死。况且马谡的先锋之任,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力争,而是诸葛亮的任命。此前,刘备也曾特意叮嘱马谡“不可大用”,而诸葛亮却一意孤行,不仅用之,且重用之,以致失败,因此让马谡来为失败背锅,确有失公允。

此外,马谡在街亭对阵的是魏国大将张郃,且张军在人数上远超马谡军。这说明,诸葛亮偷袭街亭的意图已被魏军所识破,蜀军在战前即先输一着,也就是说,马谡或街亭之败已“命中注定”,马谡无非是替诸葛亮背锅而已。

另外,赵云、邓芝也兵败于曹真,而曹真在兵力和能力上与赵云相比皆处于下锋,可是赵云仍被其败之,而且赵云之败,也是第一次北伐战争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换言之,赵云的责任也不容忽视。可是战后,诸葛亮只是浮皮潦草象征性地对赵云进行了轻微的处罚,而对马谡却下手很重,这说明,诸葛亮在对待失败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做到一视同仁。既然赵云不死,马谡也不当死。

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

更关键的是,蜀汉本就在人才上输于魏吴,北伐时,能够单独领军作战的战将屈指可数,也就赵云、魏延、马谡、邓芝、王平等几个可用之才,在这种先天不利的情况下,诸葛亮只是从严明军法这一个维度去考虑和处理问题,执意地将一个可造之才马谡杀之,这无疑是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而在此前,曹操手下大将于禁在与关羽交战时,也被击败且投降,其造成的影响和恶果,比起马谡来要严重十倍甚至百倍,可是战后,当于禁返回曹营时,曹丕也未将其杀之,仍给出路,给机会,给位子,官复原职。

而此时曹丕的手下可谓战将如云,谋臣如雨,两相对照,可谓是高下立判。而实事也证明,诸葛亮铁面无私杀死马谡,不仅没有起到激励军心杀一儆百的作用,反而为蜀汉的未来埋下了隐患,导致以后五次北伐无将可派或捉襟见肘的窘境。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曾有言:“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1263536260776489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