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导致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大约三万年前,左镇人从大陆经由福建迁徙至台湾,成为了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夏商时期,台湾属于九洲中的扬州,1624-1642年,台湾先后被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侵吞,沦为殖民地,至此,台湾统一问题成了我国诸多朝代的历史问题。

施琅,作为清朝收复台湾的一员名将,却在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判郑降清

少年时期的施琅厌文喜武,从小便随老师学习剑术,年纪轻轻的他精通兵法,机智过人。

1637年,17岁的施琅和弟弟因生活所迫,加入了郑芝龙的队伍。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自幼习武,加上精通兵法,施琅很快便在郑芝龙麾下崭露头角,得到郑芝龙的赏识,成为了郑芝龙的贴身侍卫。

清朝顺治三年,清军南下,郑芝龙受同乡蛊惑,决意归降清政府,以保家产和爵位,奈何清政府招降是假,灭杀是真,郑芝龙不听儿子郑成功的苦劝,最后落得不能善终的下场。

郑成功为了报仇,决意召集父亲旧部,东山再起,这其中也包括了施琅。

郑成功十分赏识施琅的才华,任命他为左先锋,任何作战事宜都会听取施琅的建议,施琅的军事才华在追随郑成功的五年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施琅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因其为人从不阿谀奉承,脾气暴躁,易冲动的个性,多次与郑成功发生摩擦。

1650年,清军攻陷广州,施琅和郑成功就是否救援南明永历政权的问题发生争执。

郑成功主张南下救援,而施琅则主张不救,奈何郑成功执意南下,施琅只好随从,结果损失惨重,一些平时看不惯施琅的小人借机挑唆施琅和郑成功的关系,说施琅是北斗第七星,功高盖主。

至此,郑成功对施琅的信任大大打了折扣,开始处处防范他。

1652年,郑成功为了保全一名叫曾德的部下,拘押了施家父子,施琅在羁押途中逃跑,这一举动激怒了郑成功,他下令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至此,施琅和郑成功彻底反目。

逃出生天的施琅,得知父亲和弟弟被杀的消息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奔了清政府。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收复台湾

作为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者——康熙,十分看重施琅的能力,任命他为讨伐台湾的主帅,率领清军两次出征台湾,但都因遇风不顺而作罢。

施琅被暂时调回北京任内大臣,但他一直都没有放弃收复台湾的想法,虽然身在京城,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台湾的动向。

1662年,郑成功逝世,他的儿子郑经继位统治台湾,在他治台期间,明郑内部以郑经两个儿子为首,各自结党为政。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1681年,郑经病逝,诸子争位,台湾局势陷入混乱。

同年7月,康熙经大学士李光地举荐,委任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参加收复台湾。

施琅到达福建后,并没有第一时间着手收复台湾,他一面督造战船,训练水卒,一面向朝廷上疏,争取“专政权”。

他借口“南风、北风时机看法不同,影响作战”为由,上疏朝廷,要求将进攻台湾的大权交给他一人独揽,其他人不得干涉,包括官阶比他高的总督姚启圣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他的这一做法,让一路保荐他的恩人姚启圣伤心不已,但伤心归伤心,姚启圣又怎能甘心就此交出出征台湾的指挥权,在得知施琅的做法后,姚启圣连夜上疏朝廷,表达自己收复台湾的决心。

收到施琅的奏折后,康熙并没有立马应允,只是答应去掉一个巡抚,留下姚启圣协同施琅出征。

施琅坚决要求专政源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之前在郑成功手下因为兵权问题留下的阴影;

其二,施琅为人比较好胜,心高气傲,气量狭窄,缺乏大将风度,无法与他人共事。

所以,此次攻打台湾,他铁了心要独揽专政权,不惜以各种借口污蔑姚启圣,也要向朝廷争取独政。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因为争取专政权的问题,出兵台湾的事情一直拖延到了8月,康熙无奈,只能召集议政大臣共同商议施琅提出的专政权问题。

大学士明珠认为,施琅既然坚决要独自收复台湾,想必是有了十足的把握,可以放手让他一搏,如果非要让姚启圣同往,两人在作战部署上,势必会产生不同意见,可能反而会导致延长收复台湾的进度。

康熙仔细分析了明珠提出的意见,觉得有道理。

于是,便同意了施琅的专政要求。

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领2.1万清军,战船26艘,浩浩荡荡向澎湖进发。

施琅指挥清军,利用西南风的有利条件,采用多枚大炮对准一艘敌船的方法,对驻扎在澎湖的郑军发动猛攻,一举将敌军歼灭。

澎湖一战,歼灭了郑军的精锐部队,打开了台湾岛的门户。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郑军败局已定,远在台湾的郑克塽被吓得手足无措,施琅见时机成熟,便对残留在台湾的郑氏余部采取早已计划好的“因剿寓抚”政策,一边加紧军事行动,一边对郑氏残余实施招抚。

郑克塽的部下刘国轩见大势已去,劝郑克塽放弃抵抗,主动归降大清,郑克塽反复权衡利弊后,不得已采纳了部下的归降建议。

8月13日,施琅率清军登台,刘国轩带领文武百官迎接。

施琅随众人到郑成功牌位前祭拜,高度肯定了郑氏家族对收复台湾所做的贡献,并表示对过往的事情不再追究。

施琅不计前嫌、公私分明、以大局为重的表现获得了台湾军民的高度认可,至此,明王朝最后一个象征性的据点从历史上正式消失。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台湾问题的弃留之争

收复台湾后,清朝廷对于台湾的弃与留问题一度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施琅作为台湾的收复功臣,最早在台湾的去留问题上是存疑的。

他最早认为,台湾地处偏远孤岛,原郑军旧部较多,日后管理起来恐怕存在难度,所以,在最初提出台湾的去留问题时,他将自己的疑虑一并上奏了朝廷。

但是,在他到台湾住了三个月之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12月22日,他紧急上疏了《恭陈台湾弃留疏》,在疏中,他全面阐述了保留台湾的重要性。

第一点,他着重强调了台湾在中国海防上的重要位置,并列举了台湾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是重要的海防要地,明朝官兵曾多次到台湾追剿海上武装力量和入侵的倭寇,虽然未在岛上长期部署驻防,但却将台湾列入了明朝的军事防御区。

十五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对我国大陆虎视眈眈,台湾是他们唯一可以轻易拿下攻入内陆的大门。

而台湾作为“江、浙、闽、粤”的左护,是我国东南海防的屏障。

第二点,台湾若弃之不守,将重新沦为郑氏旧部和海上私人武装力量的巢穴,因当初施琅刚收复台湾,一些不愿归属的郑氏旧部纷纷逃亡海外,或者逃到台湾山区隐藏,随时可能形成力量反扑,是一个十分不确定的因素。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第三点,荷兰殖民者随时会卷土重来。

事实上,在郑成功1662年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之后,他们就一直在寻找机会反扑,甚至向清朝政府提出联合夺台的请求,由于清政府并没有回应荷兰的请求,才使得荷兰人不得不班师回国。

在临走前,荷兰依然恋恋不舍,放出话来,要等到入夏再过来联合清政府清剿台湾。

此时,若清政府弃岛不守,荷兰人势必会大举入侵台湾,将其据为己有。

第四点不能放弃的理由,是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不可多得的宝地。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台湾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全世界皆知的事情,素有“糖谷之利甲天下”的美誉,17世纪30年代,台湾的蔗糖已经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除了蔗糖的出口量惊人,台湾的粮食产量也十分丰富,遇到饥荒年份,台湾的粮食还曾支援过北京等地,是“内地一大仓储”。

最后,施琅还提出,不能“仅守澎湖,而弃台湾”。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因为澎湖孤立在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如果失去台湾,澎湖并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如果要保住澎湖,台湾是必须要保留的地方,所以,守澎湖,必保台湾,两者必须兼顾。

施琅的这一观点在其他地方也得到了认可,康熙六十年,在台湾发生的朱一贵起义,就充分凸显了这个观点的重要性。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将领蓝顶元在反对总督觉罗满保裁剪台湾驻军,移往澎湖的议案时说道:

澎湖不过是水上的一小撮沙土,山上不能种树,地里不能种田,人民更是不能抵抗外敌,他的一举一动,一草一木,必须依靠来自金门和台湾的援助,如果敌军掐断运输通道,则不出一两个月就自己饿死了,是以用作军事要塞是不足取的。

以上所述种种理由,都不是凭空捏造,康熙经过慎重考虑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留守台湾,并在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施琅的野心

施琅在台湾去留问题上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难道真是他的奏折中所说,单纯是为了保护大清的国土不受外族的侵略?其实不然。

早在刚刚进驻台湾的初期,他就纵容亲属和部下掠夺了大量郑氏官兵内迁遗留下来的田地,光是属于他家的土地就有55庄之多。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为了有效管理这些土地,他设立了十处分租馆,交给管事收租,如果,清政府放弃台湾,他这些财产势必要全部充公,出于私心的考虑,他改变了弃台的想法。

当然,除了侵吞财务的想法,施琅会改变主意也与他早年的经历分不开。

他自幼家境贫苦,即使后来投奔郑氏父子也是受制于人,而且,当年他虽然脾气傲慢自大,但是,对郑氏父子还是忠心耿耿的,却不想再忠心也比不过小人的挑唆,君臣始终是君臣,加之后来的丧父、丧弟之痛,都让他牢牢记住了靠人不如靠己的道理。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后来,他被逼投奔大清,最初在北京任内臣之时,生活也是极其拮据的,需要靠着老婆做女红来贴补家用。

以上种种都让他明白,拥有自己的专权和财产有多重要。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当初他不惜得罪自己的恩人姚启圣,也要争取到专政权的用意了。

如果说当初施琅坚持要攻打台湾只是为了报家仇,那么,在他正式进入台湾,发现郑氏家族给他留下的一切,以及台湾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山高皇帝远的政治优势,都坚定了他要留下台湾为自己善后的决心。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独揽大权,远离皇帝,在台湾独自为政,才是他在人生暮年的远大理想。

施琅在收复台湾后,成为土皇帝,大肆搜刮民财的说法,在首任诸罗知县季麟光给当时闽浙总督王国安的密告中曾经提到。

施琅的管事、差官等以郑氏的营盘田为由,侵占了大量台湾民众的田产。

郑氏将这些田地以营盘田占为己有,不报税,不上交,仅在诸罗县境内就有两三千甲之多。

施琅的部下,打着施琅的名号,对一些被侵占田地的老百姓施加压迫,不许他们上告,否则棍棒伺候。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乾隆九年,新任福建巡抚周学建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台湾武官侵占老百姓土地收租现象严重,于是上疏朝廷,请求查办。

乾隆于三月初十下旨,命布政史高山前往福建督查此案。

经调查发现,在诸多侵占良田的官员中,以施琅为最多,共计14250亩,占总数的63%。

在《台湾私法》中记载,施琅的施候租,仅嘉义厅、盐水厅和凤山厅三处就多达三千甲,而这三千甲地仅仅只占了施琅的五十六庄土地的十分之四而已。

而在道光年间,施候租就已经出售六层产业,只剩下四层田产,可见施琅所占的田地至少在七千五百甲左右。

如此庞大的田产和家业,足以让施琅的子孙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收复台湾后,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遗产让后代200年不愁吃喝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7071241129844572686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