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道光把皇位传给恭亲王奕訢,那么清王朝的命运是否就会改变?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持赞成态度,认为奕訢的能力比咸丰要强很多,国家的命运也将就此改变。
道光给咸丰留下了多少遗产?
嘉庆在位二十五年,留给道光的江山社稷还不能说是风雨飘摇一片狼藉,多少还有一丝丝盛世的气息。至少从嘉庆晚年的政治局面、经济状况来看,国家还没有出现重大的危机。
根据道光继位之初户部的报告,国库存银数仍有3000万两之多,这个水平尽管不及乾隆朝的平均数的5000万两左右,但至少能与雍正朝持平。唯一不足的是,嘉庆去世后,吏治、土地兼并以及八旗生计这三个问题比较严重。
可是道光在位三十年,除了平定新疆的张格尔叛乱之外,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整顿吏治改革漕运半途而废;本来可以打赢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因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而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后不思进取,晚年得过且过丧失中兴之良机。
到了在位最后一年时,吏治腐败更上一个台阶,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广西又有个落榜秀才蠢蠢欲动,准备发起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此外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也在外交、军事上不断给予压力。
道光晚年最纠结的就是传位人选问题,在皇四子、皇六子之间徘徊不定,直到去世前才最终下定决心,立皇四子为太子。从传位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光皇帝的性格:缺乏主见,患得患失,保守固执。
如果说此时的大清没有其他的矛盾,仅仅是财政问题倒也好解决,只要上下一心勒紧裤腰带,日子总是会好的。当年康熙继位时,国库存银还是个负数,他不照样挺过来了吗。
咸丰个人能力如何?
对于咸丰帝的评价总体来说是不高的,但负面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晚年时期,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咸丰不顾国家存亡毅然“北狩”。
驻跸热河时期,咸丰帝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绝望,整日沉溺于酒色。在后事安排上,咸丰帝考虑的也很不周全,从而导致了辛酉政变的发生以及后来慈禧掌权两宫垂帘。
但不可否认,继位之初的咸丰帝还是颇有作为的,他铲除了奸臣穆彰阿,起用了一大批能臣,并广纳谏言以图大清中兴。
不论是规模还是冲击力,太平天国运动比白莲教起义都要强上许多倍。原本已经打算过上几年苦日子的咸丰帝,此时已经拿不出钱来镇压太平军,若不是上天眷顾大清,出了一个曾国藩,恐怕爱新觉罗的江山到此就会画上句号。
财政极度困难,江南赋税之地又在太平军手中,自清军入关至今,大清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国家没有钱,任你本事再大也只能徒呼奈何。试想乾隆朝的十大武功,有哪一件不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国库存银8000万两,乾隆敢出兵新疆、西藏,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光是应付太平天国,咸丰已经是黔驴技穷,但总体情况还是呈现出敌弱我强的基本态势,这种情况和康熙朝三藩之乱有点类似。
可以看出,咸丰在位期间,所面临的局面内忧外患,是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样的局面奕訢就能解决吗?答案是不能,而且换做是谁都无法扭转。
咸丰驾崩后的政治局面
咸丰驾崩前遗命肃顺等八大臣辅政,这个舍近求远将奕訢排除在核心层的决策无疑是失误的,这也导致了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开启了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另类制度。
慈禧太后、奕訢掌权后,一改咸丰重满抑汉之政策,重用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汉人官僚集团。尽管这一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太平天国也在湘军、淮军的镇压下最终走向了失败。
但朝廷付出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一部分皇权被硬生生地分离出去。朝廷的财权、军事权、人事权、司法权不断受到侵蚀,地方督抚尾大不掉已成定局。
如果奕訢继位大清会如何?
首先奕訢的能力是要强过咸丰的,但他并不能阻止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难题。换言之,奕訢同样也要面临督抚分权,地方实力派做大的局面。
但奕訢继位或许能避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太平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从后来奕訢的执政表现来看,他的能力虽然胜过咸丰,但似乎又不及慈禧太后,或者说两人处在同一水平上。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707072896329062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