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保卫战,朱高炽只有1万兵力,为何能挡住李景隆50万大军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后,先后击败了宋忠和耿炳文,随后建文帝派来了李景隆,率50万大军直扑北平而来。

为加强自己的力量,朱棣朱棣留下一万军马,由世子朱高炽和军师道衍率领留在北平主持防务,自己亲自带领北军主力前往大宁打宁王兵马的主意。

李景隆没打过仗,但作为李文忠之子,他同样拥有一颗军人的心。根据记载,李景隆喜读兵书,举止雍容,从小就是一幅名将派头,连明太祖也很看重他。

爱好学习兵法的李景隆,军事常识还是有的。得到朱棣亲率主力北征大宁的情报,他立即率军直扑北平。朱棣和将士们家眷都在北平,只要攻下北平,朱棣吞下宁王兵马也失去了作用,这场战争将提前结束。

差距相当悬殊,朱棣带走了所有精锐,留在北平城内的只有一万多挑剩下来的士兵,双方的实力对比甚至超过了洪都之战朱文正与陈友谅的兵力差距。

北平保卫战,朱高炽只有1万兵力,为何能挡住李景隆50万大军

朱棣把守城的责任交给了世子朱高炽,要说李景隆没有实战经验,朱高炽同样也没有,他就这么放心把北平防务交给儿子吗。

我们已经讲到过不少守城战,不少人有这样的概念,如果攻守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城墙再高再厚也就是多花攻击方几天的时间。只要作战勇敢,不怕伤亡,再坚固的城市也是会很快被攻破的。

这个概念其实是错误的。

好多人以为古代攻城战就是像电视里那样,一群群士兵扛着木匠梯子冲到城下一架就开始爬城墙,登上城墙后砍倒几个守军,然后振臂一呼,城池就算攻下了。或者是另一种画风,顶着盾牌,扛着撞锤把城门撞开,然后一拥而入。

那都是骗你的,要么是导演偷懒,要么是经费不足。

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绝不是一场无脑莽夫的较量,军事历来是国家尖端科技的体现,在冷兵器时代也是如此。

攻方大军抵达城下后,会远远将城池团团包围,这只是第一步。

攻城需要工具。由于这些工具体积庞大,非常不利于两条腿或四条腿赶路的士兵们携带,往往都是就地取材,即造即用。根据情况不同,光这个过程就可能需要耗费几个月——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同时,还需要在靠近敌城的地方修筑土丘,以更好地寻找城墙薄弱处,这叫做“距堙”,曹操还曾贴心地为这两个字加过一段注释“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为啥这么慢,因为守方也不是傻瓜,在遭到围攻前,他们也要想尽办法,没有困难也要给攻方制造困难,最大限度拖延时间。

北平保卫战,朱高炽只有1万兵力,为何能挡住李景隆50万大军

以下这些都是防御方的常规招数:

坚壁清野,这招大家都能理解,就是把城外的资源都搬光,一针一线也不留给敌军。能充当掩体的一切东西能拆的拆光,拆不掉的烧光,人口全部迁入城内,城外水源下毒。

做完这些,接下来还要给敌军留下一些礼物。

古代没有地雷,但这丝毫不妨碍大家发挥想象力,在地里埋些各式各样的玩意。比如铁蒺藜,这玩意在战国时期就已被发明出来,历史算得上悠久,它长着四根尖刺,只要着地,就能保证总有一根刺朝上。它的成本低,使用方便,被大量撒布在地上,有的还涂上了毒药。敌军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想围城,准会多出一大群脚底板被刺穿的伤员。

听说敌军骑兵多,喜欢到处跑马?没关系,有为骑兵量身定制的好东西。鹿角、拒马桩、陷马坑的存在,让大队骑兵难以轻松接近,这些都需要组织人手花费很大精力一个个拔除。

清除掉这些障碍,攻方面前出现的是护城壕。根据城池大小和水文条件不同,这可能是条十几米到几十米宽的河流,也可能直接就是条大江。像赣州、襄阳这样临水的城池就是直接用江水作为护城河,例如最过分的襄阳,它的护城河平均宽度超过180米,最宽处竟然达到250米,宽度为天下护城河之最。

军队一般带有民夫,实在不行大头兵们也能上,将领开始组织施工队填壕沟。但就算只是十几米的小壕沟,民工们也不能顶着城头的炮火进行填河作业,这时就需要器械出场。填壕车、填壕车皮之类就是派这个用处的,它们顶部的护盾能有效保护民工作业。如果是几十米宽的大护城河,这些车也不顶事了,就要派出更强力的器械,比如桥壕,类似于一个移动的浮桥,可以直接架在水面上让部队通过。

守城方不会眼睁睁看着敌人无伤破防,他们也有自己的器具。虽然那时还没有重机枪迫击炮,远程武器还是不缺的,为了弥补单兵武器威力的不足,从宋朝起我们就剑走偏锋,用数量来弥补火力不够的缺憾。像“双飞弩”、“床子连城弩”、“火龙箭”、“烧天猛火无敌炮”等等,听名字就叫人惊掉下巴,就问你猛不猛?

这些远程火力大多附带可燃物,不一定要准确命中士兵,只要射到目标较大的器械上,就能引发火势蔓延,破坏敌人的装备。

等到进攻方要死要活把城墙外的障碍全部拆除,冒着伤亡架起浮桥,这时工程其实还没结束。在护城壕对面还有羊马墙和拒马桩,这是为了阻挡敌人的云梯、冲车这些攻城器械靠近城墙。羊马墙后还很可能藏着守方准备的近战部队,他们始终在不停杀伤工地上的民工,并随时准备冲出来砍一波就撤。窄窄的壕桥上,兵力再多也施展不开,攻方要面对从前方到三面高空来自四个方向的立体打击。

终于,你拆光了城外所有防御设施,并把城外的敌军赶回了城内。现在,每个城门都大门紧闭,这才正式进入攻城阶段。

在此之前所做的工作都是必要的,如果人少/效率低/资源不足,一晃就半年过去了。这中间可能有性急的将领等得不耐烦,仗着人多拿命填到城墙下,选择最不要动脑筋的蚁附攻城之法,结果很可能是士兵损失惨重,城池还是没能攻下,这样的攻城是进攻方的灾难(又三月,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即使按照程序一步步来,终于到达城墙下,可怕的噩梦也才刚刚开始。

一旦开始专心致志防守城墙,守城方可用的玩意更多了。木头、铁块、砖石,甚至粪水、油脂,这些废物点心,重新组合一下都是守城的好武器。挝弩、火球、火箭之类的武器,这些玩意儿在正规军野战里用处不大,却非常适合守城,效果杠杠滴。

当然,攻城方下的器械订单这时候也已经到货了。行天桥、搭天车、吕公车、蹑头飞梯这些都是各式各样的云梯,还有负责撞门的撞车、尖头木驴等,它们都自带防护,能对士兵起到保护作用。

针对这些器械,城头早有防备。守军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飞钩、铁提钩、柰何木、夜叉礌、猛火油柜等等,见招拆招,见什么拆什么。

仗着人多,攻方终于冲破了城门,以为这下就可以冲进城里大杀四方了?抬眼才看见,城门里面还有一道城门,这是古时城墙很普遍也很阴险的设计:瓮城。

瓮城就是城外城,专门为了招呼冲进来的敌人,里面除了下一道城门啥也没有。

不,还是有东西的,瓮城又叫月城,顾名思义它是个半月形,等敌军抬头一看,会发现四周城墙上围满了吃瓜的敌军,自己已成瓮中之鳖,要不怎么叫瓮城呢。

而如果是大城,瓮城很可能还不止一道。例如现存的南京中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它一共有足足三层瓮城,加上最里面真正的城门,敌兵一共要攻破四道城门。当好不容易攻破一道城门,出现在面前的是另一道城门,就问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北平保卫战,朱高炽只有1万兵力,为何能挡住李景隆50万大军

显然,城池的攻守绝不是一方凭着人多势众不惧损失地强攻,另一方死守城头进行着无脑远程输出。城池防御体系是个有机的纵深系统,围绕着这个体系,双方需要见招拆招,斗智斗勇,这不光是力量的搏杀,还是智慧的较量,不光是比较人多人少的问题。

前面也提到不少成功的以少胜多的经典守城战例,比如高邮之战、洪都之战等等。纵观这些战役,共同特点是只要守军意志坚决,城内粮草充足,尽量不犯错误,哪怕面对绝对优势兵力的敌军,坚守一段时间也是很有可能的。就连徐达这样的名将,面对并不强大的张良臣坚守的庆阳城,绝对优势的兵力还是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将其攻下。

最好的例子还有明末的江阴之战,此战面对如狼似虎的南下清军,小县城江阴只有地方义军,城头也没有红衣大炮,却愣是防守了清军八十一天之久,后来清军统帅博洛不得不亲临前线督战,这才攻破江阴城。

强攻之所以能成功,要么是出其不意,要么是守军犯错,一般情况下,事先得到准备的大城是很难被迅速攻破的。真正不计代价的强攻要付出很大伤亡代价还未必成功,所以在不是那么着急的情况下,进攻方往往会选择长期围困,切断城里的补给,到了一定时间,城池就不攻自破。

北平城内存了多少粮食,没有相关记载,但朱高炽并不需要像张士诚、朱文正那样坚守几个月,他只要守到父亲回师救援就能完成任务。

李景隆的拆迁工作进行得很快,仗着人多,没多久他就清除了城外的障碍,逼近了城墙。同样是按照军事常识,朱棣带走了北军主力,城内只有老弱病残,即使来不及赶制大型云梯,直接攻击城门也可以一举攻克。

这种可能性在理论上存在,但是朱高炽让李景隆认识到了攻城战的艰难,南军遭遇的抵抗非常猛烈,让人怀疑是不是朱棣没有离开北平。

北平保卫战,朱高炽只有1万兵力,为何能挡住李景隆50万大军

作为北平军区的首府,北平城确实是易守难攻的。

由于元顺帝遁走,徐达攻取大都并没发生激烈的攻坚战,北平城的防御基本完好。为了防止元军反扑,徐达立即对北平的防御进行了改造,主要是进行缩城工程,废弃了元大都北城墙,在其南面五里一线另筑新城墙,这样就将东西城墙北边的光熙、肃清两门同北城墙一道置于新城之外。

在华云龙主持下,新筑的城垣周长四十里,比大都缩减了二十里。城外绕以护城河,深浅宽窄不同,最深处达一丈(2.8米)有余,最宽处十八丈(50米)有余。元朝时的大都是土城,在洪武时期陆续将墙体进行包砖,加固了防御,这个工程进行了两三年时间才完工。

现在的北平城,规模比大都小,城墙比大都厚,防御力提高不少。并且,城里并不是只有一个朱高炽指挥,朱棣还留下了道衍和顾成。

真定之战,朱棣没能在城外吃掉耿炳文,不过他有其他收获。

这一战中燕军坚决执行朱棣的穿插战术,表现得都十分勇猛,其中有个名不见经传的骑士薛禄,战斗中他一马当先直冲敌阵,一枪就将与他对冲的一名敌军将领挑下马来。薛禄回马举枪,正要取敌将项上人头,倒地的敌人见势不妙大喊道:“不要杀我,我是李驸马!”

这个倒霉鬼确实是个驸马,他是朱元璋第七女大明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李坚。

李坚父亲是在收复云南时殉国的骁骑右卫指挥佥事李英,老朱十分器重这个将门之后,将女儿许配给他并一路提拔,在军界担任要职。长兴侯耿炳文出征时,李驸马以左副将军的身份随军北伐,前期还以战功获封滦城侯,哪想到在真定一个照面就被燕军小卒挑翻马下。

活驸马比死将军更值钱,薛禄将李驸马活捉回营,朱棣一通训斥后将他送往北平,不知是否伤势过重,李坚在被押赴北平的途中不幸去世。

活捉李坚成为薛禄飞黄腾达的起点,这个之前默默无闻的小兵因功升任指挥佥事,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一路追随朱棣攻入南京,成为帝国新一代军人中的佼佼者,后来薛禄获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阳武侯,去世后追赠鄞国公。

薛禄的腾飞还要假日时日,另一名俘虏能立马就为朱棣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他是耿炳文的左军都督顾成。

与李坚相比,顾成简直是活化石般的存在。

顾成,江都人,少有膂力,喜击剑,自文其身,年少时行侠仗义,人称“顾花子”,我觉得他很有浪子燕青的派头。

元末大乱,有人劝顾成投奔当地枭雄张士诚,顾成却认为张士诚不可成大事,至正十五年,他投到朱元璋麾下,老朱非常喜爱这个勇武的顾花子,亲自将他挑选为帐前亲兵,并负责为他擎掌伞盖。

从至正十六年到洪武三十年,顾成经历大小数百战,从征陈友谅,平定张士诚后,他主要在西南发光发热,先后随陈德伐蜀,在傅友德账下拜为先锋征讨云南,皆有功,朱元璋赐给他龙衣金带,进封世袭指挥使。

建文元年,顾成已经69岁,老将军膂力是不行了,可他的经验无人可比。得知俘获顾成,朱棣大喜过望,他亲自为顾成松绑,说道:“如今我能够得到将军,这真是天意!”顾成是武将,对帝王家事之争看得没文官那么严重,看到朱棣礼贤下士,他表示愿意投降但不愿领兵与旧部作战,于是朱棣把他送到北平,协助世子朱高炽守城。

顾成的能力并不逊于耿炳文,只是没有个濠州籍的老爸,才没能捞到个侯爵,有顾成协助,北平城的防御直接就上了一个档次。

北平保卫战,朱高炽只有1万兵力,为何能挡住李景隆50万大军

道衍是朱棣的总参谋长,这个人不光负责战略筹划,在战术上他更是诡计多端。朱高炽和顾成在忙着防务的时候,他也在城头四处转悠,三角眼射出诡异的精光。

守城不是道衍的专业,攻心之术是他拿手好戏。道衍在寻找李景隆大军的薄弱之处,一旦发现南军哪里有漏洞或缝隙,他就在夜间组织敢死队,用绳子吊出城外。这些人都穿着南兵的军服,只要一落地就真假难辨,他们混入敌人军营,这里杀几个人,那里放几把火,敌人往往折腾一夜,天亮才发现打的都是自己人。

这种阴招十分有效,搞得南军日夜精神高度紧张,时间一长都患上了神经衰弱,战斗力大打折扣,后来李景隆不得不把营寨后撤(退营十里),才能让将士们睡个好觉。

这个三人组合各有所长,剩下的问题就成了保持斗志,并且自己不要犯错。

具体来说,朱高炽在北平主要做了两个工作:安抚和激励。

朱棣走后,朱高炽就开始赶制兵器,还每天在城内走访,向居民、将士们嘘寒问暖。他有干不完的工作,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身边人觉得他太拼了,朱高炽回答:君父还在外面冒险,我做儿子的怎么能不拼呢?即使知道这是收买人心的行为,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燕王世子如此平易近人,居民将士们自然深受感动。

实际指挥防务的应该是顾成,他的经验远比朱棣还要丰富,为北平城的防御和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朱高炽和道衍就像当年的朱文正一样,一个是督战队,一个是预备队,周长四十里的北平城头,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忙活的身影。

形势一度很危险,在南军猛攻下,丽正门、顺城门、彰义门都险些被攻破,但由于李景隆军令不严,加上北军将士三军用命,虽然险象环生最终都化险为夷。

北平保卫战,朱高炽只有1万兵力,为何能挡住李景隆50万大军

在彰义门还发生了一件事,根据记载,南军都督勇将瞿能父子率数千精锐骑兵猛攻,锐不可当,已然攻入城门内。主将李景隆因为嫉妒,竟然下令瞿能停止进攻,导致功亏一篑。

这个说法出自《奉天靖难记》,流传甚广,我认为并不怎么可信。没有记载李景隆和瞿能有什么仇怨,瞿能就算一鼓作气攻下北平,功劳最大的还是主将李景隆,他不太可能因为嫉妒就进行阻止。朱棣登基后曾反复修改靖难之役这段历史,《奉天靖难记》的记载有美化他的嫌疑,真实度存疑。

这很可能和瓮城有关。

元大都是刘秉忠设计的,当时并没有建造瓮城。但在60年代拆除北京旧城门的时候,发现了元朝的瓮城,说明后来还是修建了瓮城。按照这个设计,瞿能率领的骑兵可能冲进了彰义门的瓮城,被下一道城门阻挡,而这时由于李景隆号令不严,指挥不当,后军大部队没能紧随瞿能冲进去。这样瞿能和他部下就成了一支孤军,很容易被四面城墙上的弓箭手射成刺猬,这种情况下他已无法前进,只能选择撤退。

不管如何,孤城北平面对李景隆数十万大军的猛攻岿然不动,南军一鼓作气未能成功,士气已经受挫,战斗陷入了相持。

一场成功的守城战,很可能逆转整个局势。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7063417503954879008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