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的一件国宝证实“牧野之战”的确真实存在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姬发率军于牧野一举击败商纣王,从而建立大周王朝…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不禁疑惑,这事是发生在三千多年前吧,司马迁在《史记》中虽有详细记载,但在日期上也模糊不清呀,这日子怎么就那么详细呢,是谁给算出来,而且还那么明确?这还得从发现的一件国宝说起。

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南罗村,几个村民正在挖井,可没过多久,这井就发生了塌陷,形成一个深洞。这里怎么会有深洞呢,难道有古墓?村民们觉悟还蛮高,便将这一情况报告政府。

考古队的专家们很快就赶了过来,经过一番仔细的勘察之后发现,这个地方并不是什么古墓,而是古人的藏宝洞,也就是一个埋葬宝贝的地窖。后来经过发掘,里面竟然出土了一百多件青铜器,根据它们的造型风格和材质,专家们推断这些文物都是商周时期的作品,但具体是什么时代、年月,一时还无法确认,直到一个叫簋的青铜器的出现,才破解了迷题。这一叫“簋”的东西在古代一开始主要是装主食用的,可这尊“簋”却似乎太大了,整体高达28厘米,口径22厘米,再加上两边兽形的耳和耳垂,整个造型端庄肃穆,这显然不是用来吃饭的。那它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专家说这个簋呀,开始确实是用来吃饭,但是到了商朝未期,它又成为了贵族祭祀祖先及天地的礼器,而到了周朝,这个簋的用途开始有严格规定,它必须跟鼎搭配使用,数量也有讲究,按照《周礼》的说法,天子在祭天和祖先时,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这个数字不能搞错,否则就是僭越,那是要惩罚甚至杀头的。

然而这次发掘,就这么一尊簋,没有发现第二个,究竟什么原因,它又是什么时代的呢?后来专家经过除锈后发现,这簋里面它有铭文,一共三十二个字:“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什么意思?专家翻译:一个王征讨商朝,在甲子这天清晨,一战将其击败。王在阑师这个地方犒赏三军,奖励一个叫“利”的右史很多的金(青铜),这叫“利”的右史于是把这些金(青铜)铸成簋,用来祭祀他的祖先檀公。

那么这铭文里的这个“王”到底是谁,把他的身份弄清楚了,这个簋的制作年代也就清楚了。还好这问题不难,上过初中的基本都知道,历史教科书上都写着嘛。另外加上史料和地下文物,专家们认为这个“王”不是别人,他正是著名的周武王姬发,铭文上的“征商”就是教科书上著名的“牧野之战”。那么好,既然大家都知道,那么为什么前面又称迷呢?

长久以来咱们中国的学者,一直对史书上的记载有所怀疑,其中最经典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史记》对牧野之战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到,当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殷商王朝竟然组织起了七十万人的部队。七十万人,先不说三千年前的人口和调度能力,这七十万人作战,是不是太夸张了啊!就连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专家们都至少有几十种说法。所以这牧野之战究竟发生在哪一天,甚至周王朝何时建立,一直没有一个准确说法,直到这个叫“利簋”的出现,一切才真相大白。那么可能你又要问,这个利簋上的铭文,只是记载了事件,并没有具体的日期呀,专家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原来,专家先是采用碳十四测验法,把西周初年遗存出土的碳样进行检测,框定出武王伐纣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至1020年这个范围,接着天文学家根据铭文当中所记载的“甲子”日岁星,也就是木星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记载的天象记录,精确计算出了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的1月20日。可以说,利簋的出土,彻底解开了这个历史悬案,并确定下商朝、周朝交替的时间界限。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7059538433370292771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