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大明在最后的五六十年,从国库充盈到所剩无几,只是几十年间的事情,一个王朝要想有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清明。
只有大的方向得到把握才能谈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发展,才不会被小人趁虚而入,民众哀怨四起。引起明王朝覆灭的原因有很多,也不是一时之失。
要论起万历皇帝一生最可圈点的骄傲,莫过于他领导发起的三场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分别是平蒙古人哱拜造反的宁夏战役,逐倭援朝之役和平苗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称作“万历三大征”,这三场战役皆以大明的胜利告终。
这位三十四年不上朝的奇葩皇帝,在三大征之后,还两次登上城门欣赏处死战犯的场面。这个时候,他“脚也不疼了,头也不晕了”。
万历三平西北、东北、西南,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棘手的国防问题,它不仅安定了西部边疆地区也维护了东部海防,并且解决了国内杨氏家族的背叛,可以说同时安定了内外环境。由此使万历名震青史,也成为众人给万历怠政平反的最重要的证据。
然而,胜利的蜜糖之后,还有帝国没落的砒霜。
平定哱拜
1592年,平静多时的明朝北部边疆,爆发了震动不小的宁夏之役。从蒙古投诚而来的大将哱拜,叛乱了。
这个哱拜是嘉靖年间因为家族的矛盾争端,得罪了部族首领,他带着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明朝,被封了个都指挥的官职,因为西北边塞明政府也没有严加约束,这个哱拜就逐渐在中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下积累成了一支战斗力不容小觑的游击队一类的武装队伍,所以到了万历年间,可以说已经拥兵一方,势力很大了。
叛乱的消息传到中央,万历一改凡事不管的态度,对打这一仗十分重视,圣意坚决要平了这撮反动武装。最初领导镇压叛乱的是三边总督魏学曾,但这人其实差不多是个废物,一时间哱拜军势如破竹,连下中卫、广武、玉泉等镇,势力越发强大。
万历坐不住了,重新调兵遣将。调原总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出任宁夏总兵,浙江道御史梅国桢为监军,调集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多路队伍投入平叛,可以说几乎动用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机动部队。
最后又是反间,又是黄河水灌城,总算是把城破了。这场鞑靼叛变被圆满平息。
当年十一月,叶梦熊率大明军凯旋归来,举国同庆的同时,万历更享受这场炫耀国威后阔别已久的骄傲感觉,自张居正死后他终于干成了自己主导的一场大业,这位心机极深的皇帝似乎很在意武战之功,他对内懒得和朝堂上的文臣纠缠,却把才智都放在了对外的刀剑沙场上。
我们来帮万历算笔账。经济上,这一仗使大明的老账本上悄悄减去了二百余万两的存款,而万历并没有太心疼;军事上,并没有武力值爆棚的暴揍叛军,还是最后不得已用了下策放黄河水淹了人家才赢的,并且哱拜为什么反?就是因为看到大明边军的战斗力太低,而万历并没有太在意。
援朝抗倭
1592年5月,就在大明平叛军队猛攻宁夏镇城时,日本人攻克了大明藩属国朝鲜的王京汉城。
仅仅一个月就“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鲜危急。
朝鲜宣祖李昖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朝廷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不仅答应出兵援助,同时还赏赐朝鲜国王2万两白银。
当援朝明军跨过鸭绿江,长途奔袭到达朝鲜境内时,此时的朝鲜农业基本上是已经破产了。所以援朝明军又出兵将、又搭草料的和日本人打了稷山大捷、蔚山之战、鸣梁海战等一系列战役。
1598年10月,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病逝,消息传至朝鲜,日军士气因而受挫,开始准备撤退。到露梁海战之后,两方再无大战,最终以明朝联军胜利落下帷幕。
援朝抗倭战争的过程时断时续,但前后贯穿了七年。而这七年,也是消耗大明国本的七年。
1599年四月,明军班师回朝,万历帝升座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献上的日本俘虏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来的敌人的头颅传送天下。次月,颁《平倭诏》诏告天下:
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说得倒是挺振奋人心、冠冕堂皇。但是账算下来并不是很乐观。
经济上,这一仗使大明消耗库银七百余两,造成了贮存赋税折银的太仓库的赤字。这也就是为何在万历过世后,太仓库是已经完全匮乏的原因。(所以前文在给宁夏战役算帐时用“账本“,抗倭援朝战争时不用了,因为账本已经翻烂了)。
军事上,仗虽然胜了,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辽东精锐损失殆尽,兵额减少了60%,短期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视努尔哈赤日益强大。
勘定播州
播州之役是三大征中最后一场,开始于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599年,这个时间并不是巧合。
其实明朝君臣早对西南边疆的土皇帝杨应龙不耐烦了,只是疲于应付朝鲜战役,一时难以顾及。朝鲜战役一结束,就着手解决杨应龙。
播州杨氏自唐朝杨端开始,杨端击败占领播州的南诏国,割据播州。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王朝任命。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领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
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所以,播州杨氏基业,传到杨应龙手里已经是第29代,延续了700多年。
杨应龙骄横跋扈、阴狠嗜杀,而且对明朝的统治心有不服。他觉得四川官军弱不经战,非常轻视,久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
他残忍无情,他听信宠妾谗言,杀了结发之妻和岳母,杀岳母可是大罪,妻叔张时照向明廷告其谋反。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等率兵3000进剿。杨应龙令其弟杨兆龙、子杨朝栋至飞练堡迎战,官军无一生还。
王师屡败,万历龙颜大怒,起用前任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持尚方宝剑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务,征浙江、福建、云南、广东等省将士,于1600年二月指挥明军分兵八路进剿,每路兵马3万,共计20余万人。这种安排,足以说明神宗对于剿灭杨应龙的决心。
同年六月初六日,杨应龙见败局已定,与爱妾关门自缢,儿子杨朝栋、弟杨兆龙被俘。战役前后历时114天,斩杀杨应龙的部队2万人。
1600年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并将杨朝栋等69人押解到京师,万历亲自登上午门,举行播州战俘受俘仪式,将杨应龙尸体剁碎,将杨朝栋、杨北龙肢解于集市。至此,平播一战以完胜结束。
播州之役几乎耗尽了明朝最后的军力和财力,削弱了东北的防御力量,是明衰清兴的转折,所以有了“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经济上,平播之战耗银在二三百万两,国家储备粮草的仓库–京通仓储,在1583年记载中这里一共有一千八百一十八万五千四百石粮草之多,到了1602年,也就是万历三十年,再看记载:京仓实在之数四百四十八万余石,仅足两年之支。战争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实在不容小觑。
民生上,平播之战的半年间百姓赋税也增长迅猛,增派赋税情况“比二十年以前,十增其四”、“天下盈实之户,比二十年之前,十减其伍”。
民生因战争凋敝,赋税日益增加,长期的战争和税务压得百姓透不过气来。在万历二十九年终于有了起义军揭竿而起,这是白莲教徒赵古元率先在徐州发出的抗议,后来安徽、江苏一带的百姓也三五成群地站起来了。
军事上,平播之战明王朝投入兵力二十余万,一场小小的由土司引发的战争也需要倾八省之力才能平息,足以看出明王朝后期的发展状况。而这二十余万中一大部分精锐力量是常年驻扎东北的军队。他们内调后,明朝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
三场大战打完了,历史也告诉我们万历这三次战争都胜了,可是胜利的意义却无法让明王朝的车轮走向正轨,反而朝着衰亡的方向越走越远。
十年时间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处于巅峰的王朝来说,都是一次要耗尽国力的举措。况且发动战争不仅仅是消耗国力这样简单,所要承担的是战争之后的一切后果。
三场战争花去了一千二百多万的国库存款,相当于横征暴敛情况下的明末政府大约一年的全部收入。随后自然灾害频发,让经济雪上加霜。若不是万历老师张居正为他积累下的雄厚财政基础,这仗是很难撑下来的。
但是张居正已经去世很久了,再也没有一个那样强大的宰相给他来一场“中兴”了。
内忧外患正在向爆发点汇集。
在万历三大战争之后,努尔哈赤称汗,建立起大金。在位第三年就找准机会向明朝廷发动战争。这场战争比平播战争时间长多了,历时几十年。
而明军于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揭开了明王朝衰落的序幕——明朝在东北完全丧失主动权,接连丧师失地,战线一直延烧到山海关附近,成为了明朝这只骆驼上最沉的稻草之一。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此时距离大明灭亡还有24年。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706011780879702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