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故事,国人都耳熟能详,战功卓著的廉颇,不满出身低贱,耍嘴皮子的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誓言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从赵国大局出发,处处避让,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苦心,主动赤裸上身、背负荆条上门请罪,最终二人冰释前嫌。很多人也是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

01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抗秦、击齐、破燕、攻魏,战功赫赫;

另一个主人公蔺相如,则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血溅五步的故事流传,作为文臣也是流芳千古。

此二人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之后,成为了“刎颈之交”,“将相和”的戏曲也传唱至今。

戏曲故事到廉颇、蔺相如,将相尽释前嫌,把手言欢为止,皆大欢喜,但真实历史中,位极人臣的二人的结局却一言难尽。

廉颇、蔺相如在“负荆请罪”事情之后文武和睦,也获得了当时在位的赵惠文王的信任。

确实在战乱纷争的战国末期,保护赵国得到了近二十年的安宁,直到中国历史上杀死降卒最多的“长平之战”爆发。

02

学过中学历史的都知道,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一次被坑杀了四十万人,而当时廉颇、蔺相如都还在赵国,赵国怎么会败得这么惨?

秦、赵两国国力的差距、反间计的运用、纸上谈兵的将军指挥失误、秦国悄悄临阵换将,杀神白起出战等都是原因,但最根本上的原因是赵王,或者说是新赵王。

在此前四年,赵惠文王去世,儿子赵孝成王即位。即位的新王显然对前朝重臣有所忌惮,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何架空前朝重臣,估计才是新王心心念念的事情。

秦王也看穿了新赵王的心思,用反间计,说是不怕廉颇,就怕另一个已故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居然就顺坡下驴,让只会“纸上谈兵”的没打过仗的年轻人赵括,取代了战功累累的老将廉颇,其用意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蔺相如已经病重,但得知赵王要让赵括领兵的消息后,还是坚持上书赵王不要临阵换将。

蔺相如非常了解赵括虽熟读兵书,但不知变通,一定会坏事。史书记载:“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何变也。”意思是,赵王只看赵括的名气就用他,但他就像是把琴柱用胶粘上了去调音弹琴,他只知道死读自己老子的书,不知道灵活运用。

这是蔺相如呕心沥血对赵王最后的忠告,结果就是赵王不听蔺相如的劝谏,毅然撤换了廉颇,长平战败,四十万赵卒遭坑杀,赵括战死。

后来赵国虽然在“窃符救赵”的信陵君的帮助下幸免于当时就被秦吞并,但蔺相如却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蔺相如死去的确切时间,但根据“史记”中写的长平之战前蔺相如“病笃”,也就是已经重病了,在上书不被接受、赵国惨败、国都被围一年的背景下,可以推想,眼看自己殚精竭虑护卫了几十年的国家面临亡国,蔺相如一定是死不瞑目。

蔺相如在秦廷上怀抱和氏璧,“怒发上冲冠”,单人独对秦国群臣和秦王面无惧色,为弱赵争取权益,从而保全了国家颜面并得以“完璧归赵”;

在渑池会中,赵王被迫为秦王击缶,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以“血溅五步”之言,让秦王为赵王“击缻”,保住了赵王的尊严;

回到赵国之后,又以忍辱负重、谦和退让的方式赢得了廉颇的衷心佩服,将相和睦,共保赵国。

这样一位勇气与智慧并存的文臣典范,面对破碎的山河,该是以何种悲怆的心情离世的啊。

如果说诸葛亮之死,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叹息,蔺相如在怆然心碎下淹没于历史大潮之中,又该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03

相比于蔺相如在赵国战败后悲情逝去,廉颇在蔺相如死后十多年才去世,死时已经八十四岁高龄,这在两千多年前,可谓是长寿,但廉颇恐怕是带着更大的遗憾去世的。

长平之战,四十五万赵国人被杀(五万人战死,四十万人被坑杀),国都邯郸被围近一年,几乎被灭国。

之后楚、魏来救赵,秦国人总算走了,过了五年,燕国觉得赵国青壮年在长平死了大半,还没缓过劲来,于是趁你病要你命,发兵攻打。

赵孝成王总算明白过来,还是廉颇能用,重新任命廉颇为将,领兵抗燕。

廉颇领着赵国剩下不多的残兵败将,不仅打退了燕国的进攻,而且反攻到了燕国的首都,燕国不得已割让五座城池请和。

廉颇也因为此功劳被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出将入相,达到人臣巅峰。后来,廉颇还领兵攻打魏国获胜,这时的廉颇已经快八十岁了,实在是赵国的定海神针。

但好景不长,赵孝成王很快去世了,他的儿子赵悼襄王上位。新赵王完美继承了前赵王的做派,猜忌前朝重臣,用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再次被弃用。

结果是廉颇年纪和脾气一同增长,对孙子辈的小赵王的决定,这次不再忍了,直接率兵攻打乐乘。

乐乘当然不是廉颇的对手,兵败逃亡。但廉颇在赵国也呆不下去了,他只是咽不下这口气,当爹的,当儿子的,一个两个都觉得自己好欺负,拿自己开刀,你爷爷都没这么干过,不能惯着。

可他并不想真的造反,打跑了乐乘,自己也只好跑到了邻国魏国。

年近八十的高龄,几十年征战的赫赫武功,对投奔而来的廉颇,魏国不敢任用,终归廉颇是赵人,怕他不能忠心,也不敢杀害,人的名树的影,廉颇名震诸侯,只好养着。

廉颇走后,赵国屡屡受秦国欺负,这时的赵悼襄王不由得还是想起了老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打算请廉颇回来,可顾忌廉颇年过八十的高龄,不知道还能不能打,于是赵王派人去慰问一下,顺便了解廉颇的身体状况。

廉颇知道来人慰问的意思,也想继续为赵国效力,还特意吃饭的时候在来人面前连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吃完了还披挂上马,表示自己身体没问题。

廉颇没问题,赵王的思想也转过弯来了,去慰问廉颇的使者出问题了。使者接受了廉颇仇家郭开的贿赂,答应郭开诋毁廉颇。

于是在赵王问到廉颇身体如何的时候,使者半真半假地回答,廉颇现在饭量还不错,但和我谈话的时候,时间不长就去了三次厕所。对一个接近大小便失禁的老人,赵王选择了放弃。

魏国距离赵国太近,不敢用当了一辈子赵将的廉颇,楚国和赵国不接壤,八竿子打不着,也知道廉颇的威名,悄悄把廉颇接到了楚国,打算让廉颇为楚国效力。

廉颇在楚国小试了一下,但没立什么功,廉颇说了句“我思用赵人”,还是念念不忘赵国。

不久后,廉颇死在了楚国首都寿春,背井离乡几千里。蔺相如还能死在家乡,廉颇去世前,望见寿春的月亮不知是不是想念邯郸的夜晚。

廉颇死时距离他在赵王的使者面前披甲上马,展示自己的强壮,想再次回赵国报效国家,不过一年时间,可见廉颇是何等的郁郁而终,不然不会这么快就从“饭斗米,肉十斤”的壮汉,衰老到生命都转瞬消逝。

廉颇死后21年,秦灭赵,赵亡。就算廉颇当时能回赵国,也顶多能在几年内阻挡住秦国的进攻,但他终归不是可以长命百岁的。

六国统一的历史车轮还是要从赵国身上碾压过去,夕阳中的英雄,被小人如此谗言,致死未能再获得报效国家的机会,未尝不令人扼腕。

辛弃疾在一千多年后,郁郁不得志,年华老去,不能实现北伐报国的理想,也不由得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英雄惜英雄。

04

廉颇、蔺相如,可以说是在中华历史上不多的,说起一人,就马上让人想起另外一人的双子星般的存在,他们的智慧、胆略、人格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后人敬仰。

他们的身影留在了太史公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留在了“将相和”的戏曲中,留在了完璧归赵、刎颈之交、胶柱鼓瑟等成语典故中,留在了后人的诗词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他们二人在战国时代波谲云诡的时代变化中,为赵国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生存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将、为相,都不负赵王、赵国,但他们的结局可以说都是带着深深的遗憾逝去。后人回望这一段历史,也为他们留下一声叹息。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