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继承人,司马师

最佳继承人,司马师

对一个集团来说,第一代创业者的才干固然重要,但第二代继承者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旦缺乏优秀的继承人,这个集团就会迅速衰落。在历史上,这种二代而亡的例子屡见不鲜。

司马家是幸运的,因为司马师足够优秀,他带领家族成功度过了权力交接期间最危险的那几年。

司马师虽然名声并不太好,但他的的才干却是一流的。

司马懿去世后,继承人的人选自然没有争议。但最为关键是,如何让司马师合理合法地接过权柄。

当初曹操去世后,曹丕能够顺利接班,这是因为曹操在名义上已经不单单是汉臣了,他早就进位称王,封疆建国了,所以曹丕继承的,不仅仅是曹操魏王的王爵,还有曹操手下主要的班子——魏王臣子,曹丕接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但司马家不一样,司马懿去世之前仍旧谢绝了郡公,他到死也只拥有舞阳侯的爵位。要知道爵位可以继承,但是官职并不能继承,司马家无法名正言顺地交接权力了。

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而擅自行事,虽然在操作上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名声上就不好听了。毕竟当时朝廷内外反对司马家的人不在少数,还不能太过嚣张。

那个时代的人非常重视遵循古例,比如当初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由于找不到法理依据,不得已非常牵强地采用了东汉初河西五郡共推窦融为元帅对抗隗嚣的先例。

也就是说即使有实力也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找到令人信服的先例。

最佳继承人,司马师

幸运的是,熟读史家经典的司马家智囊团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先例,商代名相伊尹去世后,他的儿子伊陟接任相国,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不得不说,这个例子找的还是挺合适的。

就这样司马师顺利接班,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这个抚军大将军并没有什么稀罕的,当初魏文帝曹丕刚刚即位的时候,司马懿也做过这个职位,这个二品的官位距离三公还是有差距的。

真正厉害的是录尚书事这个头衔,这才是司马师掌控朝政最有力的依仗。

录尚书事的雏形源自西汉霍光所担任的领尚书事,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他的权力十分之大。东汉建立后,领尚书事被正式改为录尚书事,权力地位进一步提高,在三公之上,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

和帝时,太尉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上,汉制遂以为常(晋书职官志)

也就是说,录尚书事是辅政大臣的标配,司马师虽然名义上还不是三公,但实际上凭借录尚书事这个头衔,他就是毫无争议朝廷一把手。

当然,司马师不会总做抚军大将军这个二流官职,252年春天,他就升为大将军,同时又得到了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头衔。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晋书景帝纪)

都督中外诸军事,顾名思义就是统领禁军加地方诸军,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不过实际上并没有这个权力,地方上还是有地方都督的。

但不管怎么说,司马师在名义上成了军事上的最高统帅,再加上录尚书事掌控朝政,可以说是军事政治一手抓,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那么,司马师政治的水平如何呢?事实证明,他不仅军事素质过硬,治国理政也是一把好手。

早年间蒋济做中护军的时候索贿成风,当时民间有歌谣说:“欲求牙门,当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

司马懿后来问起这件事,蒋济却毫不掩饰,可见买官卖官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但司马师任职后却一改歪风邪气,论功行赏公平公正,绝无半点徇私,就这样禁军在他的整顿下面貌涣然一新,也成为高平陵之变时的一大助力。

司马师用人的特点就是实用主义,只注重能力,其余一概不问,这点和司马懿有所不同。

比如他所看重的石苞好女色且品行不端,司马懿对此有所不满,但司马师却认为对于有才能的人不该拘泥于这些小节,而品行良好的人却不一定有才干。

事实证明他的眼光非常精准。

帝答曰:”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晋书石苞列传)

司马师这种用人理念和曹操的唯才是举非常类似,他举了管仲贪财和陈平不检点但却立下大功的例子,最终让司马懿所信服。

当然司马师敢于这样用人,也是源于对自己的极度自信,他有信心控制好各种各样的人才。

这也确实不是吹牛,阴养死士三千多,不出一点差错,这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这需要极强的领导力和人格魅力。

司马师执政时间不长,前后也就三四年的时间,但他却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将朝政治理地井井有条,足见他的能力。

四海倾注,朝野肃然。(晋书景帝纪)

当时曹魏内部,刚经过高平陵之变和淮南一叛两次动乱,外部又有吴蜀两国虎视眈眈,可以说局面还是比较紧张的。

司马师在这个时候接班,而他本人的威望又远比不上父亲司马懿,能轻松控制局面绝非那么简单的。毕竟当初同为功勋二代的曹爽做辅政大臣时,没过几年就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天怒人怨。

其实,司马师早年间也是个崇尚浮华喜爱清谈的世家子弟,跟何晏夏侯玄他们区别不大,但最后却成为这样出色的治国之才,看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真是太大了。

经过魏明帝时期对浮华一党的打压,司马师长期无官可做赋闲在家。好不容易到曹芳时期重新出山,指望能大展拳脚,但没过多久又遭到曹爽一党的嫉恨只能蛰伏。

正始年间的十年隐忍,造就了他坚毅不拔的性格,终于等到高平陵之变一鸣惊人,从此一飞冲天,成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

《潜伏》中有句话说:“人事即政治。”这是个万古不变的真理。

朝野上下这么多官员,有的出身世家豪族,有的出身寒族;有的是德才兼备,有的只是名声卓著;有的是司马家的班底,有的却和本家不对付。

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如何安排他们,并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司马师却安排得井井有条。

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诸葛诞、毌丘俭、王昶、陈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邓艾、石苞典州郡,卢毓、李丰裳选举,傅嘏、虞松参计谋,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赵酆、张缉预朝议。(晋书景帝纪)

当时又有人提出建议要改变现行制度。这其实有点挖坑的嫌疑,当初曹爽是怎么失去人心的,司马师自然不会忘。于是他回答说:“不知古今,遵循上天的法则,这是诗经中描述的。老规矩是应当遵循的,除非有战事,否则不能轻易改变。”

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晋书景帝纪)

这里给司马师点一百个赞也不为过,这才是无为而治的大智慧啊。动乱刚刚平定,国家需要休养生息,这时候不宜做什么变革,顺其自然恢复国力才是最优选择。

但这样浅显的道理,却是绝大多数所谓的改革家所不明白的。

至于后半句则阐述了一种战时体制的先进思想。治国需要张弛有度,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这根弦迟早要崩断的,那时就要出大事了,比如耕战体制的秦国。

在和平时期无为而治,在面临战争时转为战时状态,这才是治国以“霸王道杂之”的高超境界,文武双全的司马师真可谓是三国时代最被低估的人才。

与此同时,东吴度过孙权去世的短期阵痛,已经逐渐回归常态,野心勃勃的太傅诸葛恪也急于证明自己。

魏吴双方两位辅政大臣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7058175919105851915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