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发兵攻孙权,曹丕为何不趁势出兵灭了东吴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东征孙权。昔日盟友,终是为荆州归属问题大打出手。为保江东无虞,孙权一边向刘备示弱,好降低其警惕;一边又派人前往曹魏称臣,以稳曹丕之心。

面对孙权的示弱,侍中刘晔却向曹丕谏言:“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正如刘晔所言,曹魏占天下疆土十之七八,其锋芒之势,就连吴蜀两国联手,也不过勉强抵挡。因此,曹丕若趁着孙刘交战之时,对东吴发起突袭,他将有很大概率拿下东吴。东吴倘若灭亡,偏安一隅的西蜀焉能再有胜算?

一统天下近在眼前,可奇怪的是,曹丕非但没有采纳刘晔之策,还欣然接受了孙权的称臣。

那么,曹丕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为何不趁势伐吴呢?

上图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一、刘备的试探

刘晔劝说曹丕未果,后者曾给出解释,见于《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曹丕的意思是:孙权既已降,魏再攻之,未免招致非议;既然选择出兵,为何不进攻威胁更大的蜀国呢?

话虽如此,曹丕自己大概也知道:此时进攻蜀国,恐怕也捞不到多少好处。正如刘晔所说:“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此险道横绝,加之诸葛亮坐镇成都,曹魏想要在短时间内入蜀,的确颇为困难。更何况,蜀是攻者,吴御之,曹魏进攻蜀国,费力不讨好不说,还相当于“围魏救赵”,平白帮孙权解围。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实际上,曹丕对刘备还是颇为忌惮的。曹操去世后,刘备曾派遣韩冉入魏,名为吊唁曹操,实为试探曹魏虚实。

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刘备得韩冉之信,随即称帝,紧接着又亲征东吴。在伐吴期间,刘备对曹魏的防范措施,唯镇北将军黄权带水师万余人而已。

这便意味着,刘备通过对曹魏的试探,有很大把握确定:此时,曹魏内部的“王权”更迭,让曹丕分身乏术,没有多少精力来掺和这场战役。也正因如此,刘备才敢抓住这个机会兴兵伐吴。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二、曹丕的任务

事实证明,刘备的猜想是正确的。曹操死后,曹丕先是承袭王爵,而后又僭越称帝。在此过程之中,各种麻烦接踵而来,以致于曹丕当时只想好好把政权给稳定下来。至于伐吴之事,便暂且搁置了。

那么,曹丕在这个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呢?从性质来看,可分为两个大方向,一是镇压,二是拉拢。蠢蠢欲动之人,需要镇压;天下万民与从龙功臣,需要拉拢与奖赏,而后“分一下蛋糕”。

奖励可暂缓一阵,但有一些事,则需要尽快处理。尽管曹操在去世之前,已经将反对曹氏的力量给基本扫除,但曹丕需要解决的人或事,尚有不少。

这其中,不只有汉室忠臣和北疆羌胡,也不只有(不愿与曹氏合作的)士族,还有军队和曹丕的兄弟们。

上图_ 青州、徐州

据《三国志·臧霸传》注引《魏略》记载:“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臧霸所统青徐兵,竟然擅自行动,还引起军中哗变,这如何能让曹丕安心?

是以,曹丕在不断削弱臧霸兵权的同时,还不断增强宗室将领曹休的权柄,终于趁着臧霸入朝述职之际,将其兵权夺去。

迫在眉睫的军队问题得到解决,曹丕又腾出手来,处置了两个兄弟。

曹植是曹丕的最大竞争对手。因此曹丕在继位之后,先是处死了与自己有旧怨的丁氏兄弟,剪除曹植一大臂助;而后又对曹植多加斥责,数改其封地,还派出监国谒者,监视其一举一动。

上图_ 曹彰(?-223年8月1日),字子文

曹彰虽然武力过人,却缺少政治头脑。曹操去世后,曹彰竟然直接向曹丕追问曹操玺绶何在,最终引来曹丕猜忌,不得进入朝堂中枢,没有几年,他便在入京朝拜时暴毙。

当然,虽说曹丕任务繁多,日理万机,但他若铁下心来进攻东吴,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只需两员大将,一路从合肥出兵,攻其濡须;一路南下荆州,从襄阳直入江陵。再加上刘备的迅猛攻势,孙权又当如何?

但曹丕终究未能出兵攻吴,除上述原因外,也离不开孙权高明的外交手段。

上图_ 东吴版图

三、孙权的忽悠

按照惯例,孙权遣使向曹魏称藩,需要交出“质子”。但当年曹操向孙权索取质子,便未能如愿。因此,待孙权向曹丕称臣之时,心有执念的曹丕便要求孙权将其长子孙登送往中原。

按《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帝(曹丕)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立登为王太子。”

孙登,乃孙权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又岂能将其送往曹魏为质?但随着曹丕的发话,“曹魏攻不攻吴”这个问题,已经被转变成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孙权到底送不送质子。

孙权若送质,曹丕自然大喜;可若是孙权坚决不送质子,身为“性情中人”的曹丕,势必会因此大怒,就算趁势攻吴,也不是不可能。

这个问题看似无解,但孙权的办法便很简单:那就是先答应曹丕,等拖到危机解除,再与之撕破脸皮。非但如此,孙权还很有先见之明的留了一个后手。

上图_ 关羽败走麦城

东吴擒杀关羽后,后者曾俘获的魏将也大多落入孙权之手。平日里,孙权对这些魏将好生招待,以博取他们好感。

后来,孙权向曹丕称藩,便将于禁、浩周等魏国旧将送回故土。其中,浩周感念孙权之恩,在曹丕面前为其说尽好话,并笃定“权必臣服”。

据《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记载:“周既致诏命,时与权私宴,谓权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阖门百口明之。’权因字谓周曰:‘浩孔异,卿乃以举家百口保我,我当何言邪?’遂流涕沾襟。及与周别,又指天为誓。”

在孙权“真心实意”的忽悠之下,浩周乃至曹丕都笃信孙权过段时日便会将孙登送往曹魏为质。直到蜀国兵败而归,曹丕这才恍然大悟,直呼“上当”。正当曹丕打算与孙权算账之时,后者却又故技重施,向曹丕求和。

上图_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遣尚书、侍中践脩前言,以定任子。”

就在曹丕再次等待质子之时,孙权却又悄悄遣“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意图与蜀汉重修旧好。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孙刘联盟再次达成合作。至此,孙权心安。

曹丕接连几次被“鸽”,怒火中烧,不顾众臣劝说,铁了心要伐吴。只可惜,最佳时机已过。此时,东吴外患消除、内忧(山越夷民)已解,其上下一心抵御外敌,曹丕焉能攻克?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7028122858740056583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