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明朝太医院制度——怎样给皇帝看病?

看古代宫廷电视剧,绝对会有这样的字眼——“传太医”,“你要治不好他(她),你也别想活了。”等等。其实真就历史事实来说,基本上没那个电视剧能做对,原因不是懒,而是繁。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生病了,怎么可能只一名御医来就诊(正式场合称“御医”不是“太医”),而是一大群(至少四个),互相诊断开药。而且御医治不好皇帝,普通情况也不会死…………

简谈明朝太医院制度——怎样给皇帝看病?

一,明朝太医院简述

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当时明首都设立医学提举司。1367年,改名为太医院。

1421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北京正式成为大明帝国的首都,而南京降为陪都。明代开始实行两京并立制度,北京亦设立太医院。

在明朝京城各衙门,官员一般分为三类——正官,属官与首领官。其中正官是指各机构中的主要负责官员,属官是指各机构中负责文移及本署内部庶务的官员,首领官相当于现代的事务官。

太医院是五品衙门,正官设院使一员(正五品),院判二员(正六品),首领官设有吏目十员(从九品,名额有时不只十名),属官设御医十员(正八品),另外还有若干其它后备医士。需要说明一下,太医院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所以规模不会很大,医术精湛的医生才有可能升入这二十三名之中,为皇帝看病。

太医院下属机构有惠民药局。惠民药局始源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主要作用是监制和销售成品药,是官办药局的创始。

再就是生药库,它是贮存全国各地进贡的药材的地方。它除了贮存各地上贡的外,还有各少数民族,番邦进贡的药材。

二,太医院的医生

太医院医生主要来源为三个方面;医户,外访保举与捐纳。

明朝建立,朱元璋继承元朝户籍制度,将全国户口分三类;民,军与匠。民户又分为儒户,医户与阴阳户,其医户又称世业医生。明初核实天下户口时,具有定籍,并规定令民各务习所业,各户须子袭父业,不许妄自变乱。其中医户亦是如此。

所以医户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便会被朝廷选入太医院,并进入考核与培养,考核通过才有可能留下或者返还原籍。明朝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他家就是医户,其父曾任太医院吏目。

明朝法律规定;“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问。”

当然,到了明朝中后期,社会流动越发剧烈,这套户籍制度名存实亡。

外访保举,即由当地府县保荐,再由礼部与太医院考试,考核通过,即可进太医供事;不通过,发还原籍,并将保荐官员送至考功司治罪。所以这条路人员来源较少。

捐纳,就是捐钱买一个太医院医士的名额。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医户来源越来越少,且保举也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再加上朝廷财政紧缺,开始施行的陋习。

太医院的医生大致分为如下等级;除开在太医院学习的医学生外,由下往上依次为;医生,食粮医士,冠带医士,支杂职俸医士、支品级俸医士。这些医士并无定员,想升级做御医及吏目,还要等缺员。

由于这些医生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健康,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这里并不像官员那么黑暗,医生的升降完全由考试来确定,也就是“三年一考核”,考核参加人员为吏目御医以下。

考核结果会分四个等级,第一等升一级,无级可升的加工资;第二等,也可升一级,只是最多长到冠带医士;第三等,如旧;第四等,降级。

三,怎么为皇帝看病?

首先得强调一点,明朝皇宫真的很大,而且太医院的地址也不在皇宫内。皇帝一旦体感不适,让太监去太医院传太医,没一二个时辰真来不了。所以皇宫之内另设一套机构——御药房,又称圣济殿。

御药房正六品衙门,“设有尚药、奉御二人,直长二人,药童十人,俱以内官、内使充任。”御药房也培养自己的药师,当然这些都是“太监”与宫女。但这些人医术明显不及太医,所以御药房必定有太医轮流供事。

假如皇帝有疾,按照程序规定;由太监传唤供职御医,来的御医至少在四名以上,且要穿吉服。无论冬夏,殿前必设炭火一盆,再参入各种香木,每人必须从火盆上跨过,才可进入殿中。

御医见皇帝必须先叩头,后跪行至皇帝左手边把脉,第二名御医跪行至右手边,再左右互换,当然还得跪着,后面三四名也可依上如故。

诊断完毕后,各自讲出自己看出的大略,再到御药房。与太医院院使,院判商量开出药方,并写出药方药性,由谁开出,开出时间等,再封存。

再由御药房配药与调药,这个过程必须由内官(也就是药童)监视。开的药方配二服药,二服合一服调制,制成后,分成二份。一份先由开方的御医品尝,再由太医院院使或院判,再次内官。确定没事后,另一份再进至皇帝。

这一套过程是相当严密,任何个人都不许改变,否则处罚相当严重。例如,明孝宗感风寒,命有司设监太监张瑜与太医院议方药,瑜私与刘文泰,高廷和不请诊视辄用药以进,继与钦及院判方叔和医士徐吴等进药皆与证,造成明孝宗驾崩。弘治十八年(公元年)五月逮掌太医院事通政施钦、院判刘文泰、御医高廷和下狱。

另外再说皇帝的女人怎么看病。由于是皇宫妃嫔,御医自然也能进入其中,步骤是由御药房的宫女把脉,再将症状说给在外等候的御医,御医再开药方。

悬丝诊脉这种“高技术”的东西,是真没用,误差值太大。

简谈明朝太医院制度——怎样给皇帝看病?

明朝太医院在宣德二年(1427年)前是没有俸禄的,之后才“医士有家小者,月支米七斗;无者五斗。医生有家小者四斗;无者三斗。”一斗米大概6公斤,有家小的医士一月才42公斤,甚至还不如在外走方的郎中。

太医院除了给皇宫及贵族看病,还得出差至边关,那里发病也得到那里去。如此重的劳役,再加上一旦医疗事故出现,又要担重责。所以很多医户不参加考试,太医院的医生都以丁忧借口出逃。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882759166080123403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