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年北京保卫战,为何于谦不加固城池坚守,反而主动出城迎战呢

明朝最大的外患无疑就是瓦剌,这个原本在叶尼塞河流域活动的“林中百姓”,凭借着几十上百年的蛰伏,穿过了鞑靼,最后获得了在明朝的居住权,原本被朱棣狠狠揍了一顿乖巧了之后,因为学到了明朝的不少先进武器,又抖擞起来,于是就有了朱祁镇的四次北伐,有了公元1449年的土木之变。

1449年北京保卫战,为何于谦不加固城池坚守,反而主动出城迎战呢

“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彼时明朝已经有兵马废弛的迹象,朱祁镇没能缔造之前的辉煌,反而被瓦剌生擒了,这就是“土木之变”的大变,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擒王的目的当然是想以最大的把握而最小的损失将敌人一网打尽,得到了朱祁镇的瓦剌自然也是这么想的,很快他们就准备以朱祁镇作为“后盾”,进攻明朝都城北京。

瓦剌这可是打算来拿明朝的老巢了,明朝也是好几百年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由上到下都慌得不行,内部很快就出现分歧,一边是主张不抵抗直接缩回南京的,一边是主张必须抵抗坚决不迁都的。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当然熟悉,早先又几百年前的宋朝不就是这样?要说明朝对宋朝的想法是什么,那就是“坚决不成为宋朝”。

1449年北京保卫战,为何于谦不加固城池坚守,反而主动出城迎战呢

借此,兵部侍郎于谦开始发力了,他对当时没了朱祁镇之后实际掌握决策权的皇太后,说了一通宋朝迁都后窝囊事,皇太后立马就将票投给了他,接着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于谦做了一系列准备:1.拥朱祁钰上位;2.改革军制;3.加强后勤;4.巩固城池。随后瓦剌首领也先挟持朱祁镇南下,于10月9日抵达北京城郊。

这时候又出现了分歧,石亨建议收兵入城,禁闭9门,依托城池坚守,稳妥一点撑过去,但于谦却不想,他偏偏要让22万大军都列阵于京城9门之外,等着瓦剌过来,那很多人就不理解,要知道瓦剌毕竟是在外多年的族群,最擅长的就是正面刚,这样一来要是刚不过对方咋办?于谦这样是不是莽了一点?

 

1449年北京保卫战,为何于谦不加固城池坚守,反而主动出城迎战呢

其实并不是,于谦这个行为反而是深思熟虑下的选择,将大军全都明目张胆放在城门前,可以迷惑瓦剌,不管瓦剌第一时间想的是明军在“以卵击石”,还是“明军有诈”,对于明军来说都是有利的,他们想到明军是在“以卵击石”,那么必然产生轻视心理,对于明军战力的判断有误,一旦开战就容易被早就准备好的明军唬住。

如果瓦剌想的是“明军有诈”,那么瓦剌必定不会轻举妄动,在他们犹豫的时候,明军可以进一步完善部署,同时刺探瓦剌的情况,及时更改和补充自己的计划,以便能够精准打击瓦剌,在之后10月11日开始的战役中,瓦剌明显是倾向于第一点,一上来就干,结果被于谦打败,一举夺回了一千多名被之前被俘去的明朝人。

于谦还是想营造一种紧张感,给因为土木之变而消极的士兵们醒醒神,告诉他们这是危急存亡的一场大战,唯有“破釜沉舟”之心,加上“决一死战”的觉悟,才能够获得胜利,事实上在10月12日,确实有被振奋到的明朝军队,白天小股战斗,晚上趁机出击,又是乘胜而归的一天,人人都信心倍增。

最后就是于谦想要使一使明朝的杀手锏——神机营火器,这都是之前瓦剌一直心向往之而没能偷过去的,他们自然也不知道明军的火铳射程其实最高才200米,火炮一般是在500米到1500米,不算远,但又需要一个比较宽阔且不会伤到自己人的场地才能用,而从10月13日开始,明军用火器进行反击,使瓦剌深受重创。

1449年北京保卫战,为何于谦不加固城池坚守,反而主动出城迎战呢

10月15日瓦剌开始带着朱祁镇撤退,最终直接退回了关外,北京保卫战就这样惊险、刺激地赢过去了,甚至于因为和明朝的战争,瓦剌各方面损失惨重,又不能和明朝经商来恢复元气,思来想去后,1450年他们“无条件”放回了朱祁镇,要知道像这种无条件放回君主的情况,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权衡利弊下,打仗该刚还是不能怂。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92186467930112525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