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宗旻宁:清朝最没存在感的帝王,一个被历史忽略的绝代帝王

公元1787年,北京,西单牌楼,九如堂。

虽然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道光皇帝,但如果我们想要彻底了解他,必须先提到一个人。

这个人是个小人物,不仅看起来和皇帝没有丝毫关系,似乎在历史的舞台上也微不足道,但我们必须提到他。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林清。

九如堂是个很小的药铺,伙计林清在这里当学徒已经有小三年。

如果不出意外,三年期满,林清就能转正,成为正式员工,工资从三钱变成一两。

但林清同志的手脚不太干净,药铺里的灵芝、人参常常失窃,掌柜的一查,不是别人,正是实习员工林清偷的。

他偷来这些名贵中药,有时换酒喝,有时换两本闲书看。

证据确凿,本该送官法办,但掌柜的念及林清毕竟在自己手底下干了三年,遂不予追究,只把林清开除了事。

北京城寸土寸金,没工作一天也活不下去,林清同志思量再三,决定去顺城门外打更。

打更这活儿简单、没有技术含量,而且没有多少人愿意干,竞争比较少。

干了没两年,林清的父亲就死了。

家父生前在朝廷做官(当然不是大官,不然其子不可能混到这个份上),在京师附近的黄村做书吏。

书吏相当于是朝廷命官把一部分工作外包出去,而承包这些工作的人,就叫做书吏。

父亲一死,职位有了空缺,林清果断辞职,去顶了父亲的缺。

但林清初入仕途,手脚还是不干净,贪污腐败遭人举报,这下倒好,连临时工也没得当了。

但贪污下来的五十两纹银,林清死活不缴,最后终于落在了自己口袋里。

有了这笔启动资金,林清在皇城根下开了一间小小的茶馆。

可林清同志没有半点经商头脑,茶馆开了一个月,一两银子也没挣到,茶馆的生意也黄了。

创业失败的林清又得去接着打工,当然,北京城里都是他失败的回忆,对他来说,这是他的伤心之地,所以他离开了京师,开始四处飘荡。

在天津码头做过小工,在苏州丹阳衙门里做过长随,在江南一带做乡野游医。

各行各业,林清都没少尝试,但仍然无法维持生活,几经辗转,林清又回到了京师。

兜兜转转,人生回到原点。

给人打工被开除,自己创业全破产,入仕当官被举报。

在那个年代,林清是个妥妥的失败者。

(林清 画像)

但失败者也要活着,也需要吃饭,也需要一席之地用来睡觉。

经人引荐,林清进入了一个神秘组织,这个组织的名字叫做“龙华会”。

据说龙华会专门接待像林清这种社会人士,而且待遇很好,五险一金,四菜一汤全都安排得妥妥的。

可林清前脚刚入会,后脚就发现不太对劲。

原本说好是个公益性的福利组织,里边的人却一个一个凶神恶煞、虎背熊腰,四菜一汤没有,刀枪剑戟倒是堆了一屋子。

林清看了一圈,闹明白了,龙华会是个造反组织。

该组织纠集了一大帮社会不良份子,在京师一带活动,图谋不轨。看样子是想跟清政府对着干。

但林清很淡定,因为对他来说,图谋不图谋,造反不造反,跟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管饭,龙华会就是他的下一个栖身之所。

但没想到,林清干啥啥不行,在造反一道上却颇有造诣,一入龙华会,地位快速攀升,扶摇直上,没几个月就做到了会长的级别。

这帮有勇无谋的社会人士羡慕林清漂泊江湖多年的传奇经历(估计是他自己吹的),更认为林清在各行各业都有涉及,经验丰富,非常适合当领导。

林清飘了,突如其来的功成名就让他有些不知所以,他当即决定,大家瞧得起自己,让自己当会长,那么自己就有义务把龙华会发展壮大。

于是,林清带领龙华会,或合并,或兼并,或覆灭,把北京周边的其它民间造反组织都收拾了个遍,龙华会的势力果然大有提升。

此时,小有成就的林清突然觉得龙华会这个名气有点土,作为会长,他有必要给组织改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于是,龙华会摇身一变,成了“天理教”,林清任教主,统领全教。

从食不果腹的流浪民工,到如今统领一帮社会人士的一教之主,林清可以说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但当教主光享受是不行的,光享受不能服众,天理教的口号是覆灭清廷,改天换日,整天在北京周边流窜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天理教连夜开会,认为想要覆灭清廷,最简单,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把皇帝杀了。

会议开得如火如荼,林清当即决定,就这么定,咱们想个辙子,先把皇帝给弄死再说。

(紫禁城 拂晓)

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拂晓时分。

北京城里多了两百多名从外地赶来的商贩,这些商贩商车货甲,一应俱全,但却从不叫卖,而是趁着天色未亮,直奔紫禁城。

这帮商贩不是别人,正是林清带领的天理教教徒。

他们乔装打扮,想要混入紫禁城,给皇帝来个突然袭击。

当然,紫禁城不是平头百姓想进就进的,作为皇家重地,皇宫外围有重兵把守,内部更是三步一人,五步一哨,想要大摇大摆地走进去,那是痴人说梦。

教徒们没有洋枪火炮,当然也不可能把紫禁城轰开个大口子,然后鱼贯而入。

既然明着进不去,就得玩点阴的。

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当然也能把紫禁城的门给打开。

林清买通了负责看守紫禁城东华门和西华门两处的太监。这帮太监们可不讲什么忠君爱国,只要给钱,别说开门,紫禁城他也敢给你炸了。

两处城门洞开,教徒们带着家伙式儿鱼贯而入,直接奔着皇帝的寝宫就来了。

按理说,贼子们就算进了皇宫,宫里也是有巡逻的守卫的。的确有,但这帮守卫一看天理教的教徒手持刀刃,喊杀声震天,居然丢盔弃甲,扭头就跑。

既然打不过,不如先溜了。

一路畅通无阻,教徒们很快就接近了皇帝的寝宫。

此时,上书房的皇子们正在晨读,听说造反的逆贼杀了进来,一个一个都吓完蛋了,宫里的皇亲贵族,值班的大臣,听闻天理教造反,片刻就要杀入寝宫,更是惊魂未定,更有甚者,收拾收拾行李,就打算逃跑。

很难想象,庄严威仪的紫禁城,居然没一个人敢站出来。

当然,总有逆流而上的人出现。

这个人就是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爱新觉罗·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 画像)

时年三十一岁的皇子旻宁明白,如果一味退缩,那么反贼势必更加猖狂,搞不好就会演变成血洗宫廷的惨剧,宫里全是皇亲,什么太后啊、皇后啊、贵妃啊、尽皆妇孺老幼,这帮人极需保护,自己必须行动起来。

说干就干,旻宁穿上轻胄软甲,抄起一杆鸟枪,奔着养心殿(皇帝的居所)就去了。

他前脚刚到养心殿,后脚就发现已经有两名教徒顺着墙头已经爬了上来。

旻宁连发两枪,顷刻之间就击落两名教徒,养心殿外的教徒们本来寻思一鼓作气,爬上养心殿,直接把在养心殿的皇帝(当时的皇帝是嘉庆)给砍死就算完事儿,但旻宁在养心殿里连开两枪,立毙两人,教徒一看,不妙,里边的人有枪啊,咱们拿着破刀烂棍,怎么跟人家打?

原本一往无前的教徒们犹豫了。

趁着这个时间,旻宁集结重兵,皇宫各处的护卫也飞速赶来,很快就把这股造反教徒给剿灭了。

两百多天理教徒搞了一场鲁莽的起义和造反,皇帝没杀死,反而把自己给搭上了。

坐镇北京城郊指挥的教主林清,不久也被抓获,凌迟处死。

在被处决之前,林清同志还留下了供词一份:

我先前入教,原止希图敛钱。后来众人推我掌卦,又后来总领八卦,……我见入教人多,起意谋逆。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我呢,一开始加入龙华会,原本只是想着看看能不能在会里边搞点钱花,没想到大家不仅给我钱花,还把我推上了教主的位置,我一看人多势众,就想着我干嘛还搞钱,我直接造反当皇帝不就得了。

总结来说,林清是个理想主义者,而这场起义行动,也可以称为是一场理想主义的幻灭。

更加搞笑的是,教徒们攻入紫禁城的那天,嘉庆皇帝并不在宫里,而是在热河一带旅游。

皇帝回京之后听说此事,震怒异常,亲自调查事件原委,没想到结果更加令人咂舌。

和天理教徒勾结在一起的太监们,是皇帝最信任的内侍近臣。

而林清的造反计划,很多天前,朝廷就已经知道了。

林清同志身边有个叫祝现的教徒,他的哥哥祝海庆在清朝皇帝豫亲王家里打零工。

祝海庆早把造反起义的计划打听得一清二楚,既然是给亲王打工,祝海庆就想着表现表现,一股脑儿就把天理教要起义的消息全都告诉了豫亲王爱新觉罗·裕丰。

(豫亲王府)

没想到裕丰听完此事,不以为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慌什么,不还有好几天才起义,等皇帝回来再说。

面对这样的危机,亲王根本没当回事儿。

负责京师治安工作的巡检(官职)也一早就发现了城内的天理教份子近来常搞非法集会,于是联合京师附近的宛平县令一齐向紫禁城的步军头领吉纶报告。

没想到俩人一报告,却被吉纶给骂了一顿,认为巡检和县令纯属没事找事,这不是成心给太平盛世抹黑吗?

于是,在京师官员们毫不在意,绝不上心的工作态度下,才导致教徒们杀入皇宫,差点把清朝皇室的老窝给端了。

有读者可能会问,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道光皇帝吗?怎么讲来讲去都是起义的事儿呢?

是的,正是因为旻宁(即道光)在这场暴动中的英勇表现,让嘉庆皇帝对他刮目相看,皇帝一看,这小伙子,临危不乱,力挽狂澜,能接我的班,于是在后来才有了传位旻宁的事儿。

(嘉庆皇帝 画像)

但通过以上讲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清廷的官员们,很麻木。

造反的事儿就在眼皮底下,官员们不闻不问。

宫里的士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但面对只有破铜烂铁的百姓却只会望风而逃。

皇帝深信不疑的太监和内侍们,丝毫不讲君臣之节,主仆忠义,说卖皇帝就卖皇帝。

嘉庆一朝的官员们,能力平庸,办不好事儿,还挺爱贪污,而道光治下的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各地造反不断,起义频频发生。

官员麻木不仁,当官就是混日子。

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所以实在没什么好讲的。

道光皇帝于1821年登基,于1851年驾崩,执政三十年整。

三十年里,他搞过漕运改革,也发起过整顿吏治的行动,但都收效甚微。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一声炮响,彻底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执政中期,中英爆发鸦片战争,清政府打不过英格兰的洋枪火炮,还被按着头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以上内容,都是初中历史的必修课,我就不再赘述。

反正总的来说,道光皇帝,有所为,但没作为。

他有过励精图治的时刻,但却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努力也是白搭,索性开始无为而治。

本想舒舒舒服地过日子,西方国家的到访又惊扰了皇帝的清梦。

对外交涉屡屡失利,彻底地摧毁了皇帝的自信,自此,他整日消沉,一直到死。

(鸦片战争)

当年那个只身拿着鸟枪对抗敌人的英勇青年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平凡平庸的中老年人。

皇帝一生的传奇从当年那两声响彻天际的鸟枪声开始,皇帝的一生也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那一阵阵的炮火轰鸣中结束。

历史的洪流袭来,谁都不能阻挡,皇帝也没有办法。

大清的未来不会最坏,只会更坏。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6985844001526006285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