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一个宠信宦官,御驾亲征却兵败被俘的“大明战神”

(朱祁镇 画像)

虽然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朱祁镇,但我并不打算上来就给大家介绍这位皇帝,我首先要提起的,是一个叫王振的人。

准确地说,是一个叫王振的太监。

王振,河北蔚县人,据说年轻时是个自由奔放的读书人,还曾经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

明朝的科举考试考“八股”,专考四书五经中的内容,由于王振同志性格活泼自由,所以每次考试总是写“八股”之外的内容,这就导致他数次科考落弟,连个举人也没混上。

屡次落榜的王振深感前途灰暗,想靠在科举考试里脱颖而出,成为进士,然后打入大明官场,谋个一官半职是没戏了,但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王振很快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条出路,那就是:

当太监。

王振具体是何年何月进宫当的太监已经不可考证了,史书中只记载了在永乐末年的一个夜晚,王振手起刀落,把自己阉了,阉完之后第二天就去紫禁城报名当太监了。

你可能觉得这事儿挺丢人,或者挺瞧不起王振这种混得不好投身太监队伍的行为的,但我觉得,王振称得上的是一个狠人,一个有勇气把自己下半身咔嚓了的人,一定是一个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

前脚踏进紫禁城,后脚王振头就大了。

他以为自己进宫当了太监,不用多久,就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小宫女,走上人生巅峰,但他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紫禁城的常驻太监大概有一万人,混得好的就那么几个,自己想要往上爬,简直比爬喜马拉雅山还难。

所以他默默地在紫禁城里等待了一段时间,等到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都驾崩了,宣宗朱瞻基登基,才算等来了一个机会。

(明宣宗 朱瞻基)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王振虽然当了太监,但毕竟年轻时读过书,站在一众太监里,总是比别人多上那么三分气质,他头脑又聪明,脑瓜转的贼快,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宣宗的喜爱。

宣宗认为,王振读书明理,还算有点文化,放在太监堆儿里干粗活有点可惜,于是给他安排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东宫局郎。

东宫就是太子的宫殿,局郎就是服侍太子的下人。

您别看是伺候太子的活计,但官位不小,足有正五品。

而王振伺候的太子,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第一次见到王振的时候,觉得眼前的这个太监有趣极了,和自己以前见过的那些太监们完全不同。

这位王太监会吟诗,会讲故事,九州天文地理,四方风土人情,无所不懂,无所不知,这让年幼的朱祁镇对王振有了巨大的好感。

相比那些只会卑躬屈膝跪在自己面前的下人,眼前的王振对朱祁镇来说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王振当然也抓住了这个机会,眼前的朱祁镇虽然现在只是个睡觉还会尿床的小孩子,但不出意外的话,未来他就是大明王朝的新皇,自己把他哄好了,还愁以后不升官发财么?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朱祁镇和王振建立了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那就是:王振成了朱祁镇童年时代最好的伙伴。

朱祁镇熟悉他,信任他,喜欢他,并且尊重他。

宣德十年,一代英主明宣宗朱瞻基突发恶疾,抢救无效身亡,同年,朱祁镇改元正统,即位登基。

当了皇帝的朱祁镇并没有第一时间掌握主权,因为他年方九岁,在满朝文武眼里不过是个还穿开裆裤的小屁孩,所以朝政大权掌握在朱祁镇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的手里。

虽然小皇帝不能亲政,但是一些基本的人事调动还是能自己做主的,所以他很快把自己最信任的王振安排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朝的太监部门一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计二十四个部门。负责做饭的尚膳监,负责打更的钟鼓司,负责洗衣服的浣衣局等等部门。

在这二十四个部门里,福利待遇最好,权力最大的,就是王振所在的司礼监。

(王振 画像)

而司礼监秉笔太监,就等于是司礼监的扛把子。

之所以司礼监权力大,是因为秉笔太监拥有一个非常牛哄哄的能力:批红。

我们知道,明朝的政治制度叫做“票拟制度”,意思就是大臣找皇帝办事,需要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送到皇帝的桌前,皇帝拿朱笔在纸上写下意见的过程,就叫批红。

大明幅员辽阔,沃土千亩,江山万里,大大小小,头头脑脑的官员足有两万人,这些人多半都找皇帝有点事儿,皇帝也不是钢铁侠,奏折堆积成山,忙不过来就也得找人帮忙,司礼监秉笔太监就成了帮皇帝忙的人。

明朝中后期一些权势滔天的宦官,如刘瑾、魏忠贤之流,都干过司礼监秉笔太监这活儿,那基本上就相当于二皇上,已经不能说是替皇帝分担工作,而是自己替皇帝“批红”,直接把皇帝的活儿给干了。

王振当然混不到那个份上,因为自从明朝开国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能当权的太监,他没有前辈的路子可以借鉴,他只能自己探索。

但让王振没想到的是,想要做权臣朝野的大太监的梦想,似乎并没有那么难实现。

因为王振还很年轻,但朝堂上能制约自己的势力已经开始衰老,走上了下坡路。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而王振有得是时间和这些制约自己的人慢慢熬。

时光飞逝,日夜如梭,一直让王振心有忌惮的太皇太后张氏终于领了便当,朝堂之上也终于再也没有人能制约自己。

王振很快就成了权倾朝野的权宦。

这个过程很简单,也很一蹴而就,因为朱祁镇已经长大,但他仍然非常信任王振。

这种信任基于童年的记忆,深深地种植在朱祁镇的骨子里。

朱祁镇这个皇帝很奇怪,他一不抽烟,二不酗酒,三不好女色,四不滥杀,相反,他是个非常规规矩矩的人,恪守当皇帝的行为准则,每天都老老实实的打卡上下班。

也就是说,皇帝虽然把国家大权全都托付给了王振,自己无事一身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甘堕落,或者染上什么不良的嗜好。

他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听王振的话了。

对朱祁镇来说,爹亲娘亲,王振最亲,天大地大,王振最大。

所以当王振怂恿皇帝御驾亲征,远征瓦剌的时候,朱祁镇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御驾亲征这个想法是王振先提出的,但实际上和王振并没有太大关系。

作为年轻的皇帝,朱祁镇非常渴望自己可以向父亲宣宗,太爷爷成祖那样在北方建立自己的军功,一来服众,二来传出去还比较好听,三来还可以青史留名。

这个想法很好,而且之前也并非没有这样的例子。

北宋真宗御驾亲征,宋辽双方罢战,签订了澶渊之盟,自己不比宋真宗强他十个赵匡胤?到时候大军一出,把瓦剌人按在地上一顿捶,签个条约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大臣们知道皇帝的这个想法之后,纷纷表示反对。

朝堂上群情激奋,大臣们吹胡子瞪眼睛,义正言辞地斥责皇帝不能干这种荒唐事。

因为御驾亲征风险很大,瓦剌人不过是在边境骚乱,让兵部直接派部队过去收拾他们不就得了?

皇帝亲自上战场,打赢了举国欢庆,那万一打输了,被敌人俘虏了,或者直接死在战场上了呢?

大臣们在朝堂上唾沫星子乱飞,搞的朱祁镇很恐惧。

因为当年太皇太后张氏和自己的父亲宣宗皇帝交代过他,要尊重臣子,凡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现在大臣们因为自己要出去打仗纷纷震怒,年幼的朱祁镇也有些退缩。

但王振的一句话让小皇帝茅塞顿开,王振告诉朱祁镇,怕什么,你才是大明帝国的统治者,底下这帮大臣看起来一个一个挺有气势,但实际上都是给你打工的。

一席话把朱祁镇点醒了。

是啊,我是皇帝啊,天下是我们老朱家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还用别人来给我指手画脚?

我想出去打仗,天王老子也拦不住我!

(土木堡之变)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明英宗朱祁镇带上自己的最信任的太监王振,以及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拔前线,本来打算找瓦剌人刷刷经验,没想到刚走到土木堡(河北张家口),就被瓦剌人的骑兵突袭,二十万大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基本上就算凉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王振当然难辞其咎,他被愤怒的将士一锤拍死,但但杀了他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势已去,明军失去了正面战场的主动权,军队四散而去,连皇帝朱祁镇本人,都被瓦剌人给俘虏了。

事情到这里当然远远还没有结束,但我本篇文章到此差不多就该收尾了。

天子被俘,京师震动,瓦剌军队长驱直入,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继任皇帝,兵部尚书于谦血战北京城,朱祁镇重回紫禁城……

这些,都是后话了。

本篇,我们只谈朱祁镇。

当然,其实也没什么好谈的。

那些史学家对着朱祁镇一堆夸夸其谈,各种分析的行为,在我看来,非常扯淡。

理论分析适用于成年人,但并不适用于孩子。

朱祁镇根本不明白当皇帝意味着什么,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因为本质上,他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已,而一个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之所以他没有长大的机会,其实并不完全怪王振。

因为王振所扮演的角色真的只是朱祁镇的一个童年玩伴,每个孩子都有资格拥有玩伴。

真正让小皇帝永远无法长大的原因,是一层又一层的王朝政治。

(紫禁城)

太皇太后,内阁,大臣,他们太过热心于替皇帝遮风挡雨,把本该皇帝做的事情都做了。

一群日夜企盼大明王朝可以做强做大的人,却是导致明朝遭受重创的罪魁祸首。

他们没有给过朱祁镇学习的机会,也没有给过他成长的平台。

是朱祁镇自己把自己变成了所谓的“大明战神”。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简单,而又讽刺。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75801089387954696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