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小故事,帮你认识大明第一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我们都知道,元末明初第一战神,朱元璋的大明江山离不开徐达的功劳。但徐达远不只有这些,今天我们就通过五个小故事,全面的了解认识徐达。

第一个故事,是在元至正十五年,徐达24岁。

彼时的徐达在元末农民起义的队伍里还没有什么名气,因为他的领导朱元璋也只是在郭子兴手下混的部帅。

郭子兴这支起义队伍只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里很小的一支,而且内部斗争很严重。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跟着郭子兴混,一方面是由于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是朱元璋的老家,属于就近原则;另一方面是郭子兴很看好朱元璋,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了朱元璋。

而后朱元璋奉命回乡募兵,又召来了徐达。史载:两人一见语合。

朱元璋是个看人很准的领导,见起义军内部不合,便打算自己单干,只挑了徐达、汤和等24人南下发展。这24人将来都是大明的开国功臣,史称“淮西二十四将”。

24将里也有个亲疏之分,就在徐达24岁这年,他成了朱元璋心目中的第一兄弟,之后一直都是。

当时朱元璋徐达等人驻扎在和州,郭子兴的死对头孙德崖的部队因饥荒也来到和州觅食,朱元璋看在都是起义军的份上,收留了孙德崖。郭子兴知道后,不能忍,连夜来到和州找孙德崖报仇。

两支军队一碰头,郭子兴如愿活捉了孙德崖,结果孙德崖军也抓走了想当和事老的朱元璋。

起义军里少了谁也不能没有主帅朱元璋啊!于是,只有徐达挺身而出,要用自己换回朱元璋。

郭子兴也不希望朱元璋有危险,只能同意释放孙德崖,并让徐达去替代朱元璋。最后朱元璋被放回,徐达也逃了回来。

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

自此之后,朱元璋对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徐达的“义”。

这个“义”既是兄弟之谊,也是君臣之义。

第二个故事,是元至正二十六年,徐达35岁。

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已经打了十多年,经过不断的吞并与淘汰,朱元璋这支小队伍已经是相当有实力的大军阀,前不久刚刚解决了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陈友谅,接下来把目标对准了私盐贩子——张士诚。

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领兵二十万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的地盘只有平江(今苏州),湖州和杭州,很快徐达率军拿下了湖州和杭州,全力向平江发起进攻。

平江是张士诚的老巢,经营多年,城防坚固,粮食充足,张士诚也是个硬骨头,困守孤城,坚持抵抗,决不投降。

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干。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分驻各门,一起攻城,还架起三层塔楼,配上弓弩火铳“襄阳炮”,居高临下,日夜炮击平江城。

这种攻坚战,最是磨人。曾国藩的湘军打太平天国都城南京时,围了三年才破。苏州城虽不比南京,张士诚也撑了9个月,即使城破,张士诚仍组织巷战顽强抵抗。

一般来讲,抵抗得越狠,遭到的报复会越猛。湘军夺占南京后,大肆烧杀掳掠,把南京城都搬空了。朱元璋的军队在平江城外憋了9个月,哪个不想进城发笔横财,何况还有杀降癖好的常遇春。

但是,城破之日,徐达却发布军令:

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

不但保住了张士诚的降兵,也保护了平江城全城的百姓。

第二个故事,体现了徐达的“善”。

第三个故事,是元至正二十七年,徐达36岁。

朱元璋已经扫清了所有劲敌,是时候该与元朝正面PK了。

至正二十七年11月,徐达再次挂帅,领兵25万北伐,夺山东,进河南,势如破竹。

北伐军进入河南后,以汴梁为指挥中心,再次观察全国形势,当时元朝在北方还有三股势力,分别是:

元顺帝的大都、王保保所在的山西、还有李思齐、张良弼所在的陕甘地区。

这三者中,大都是主要目标,李思齐和张良弼属于地主武装部队,实力最弱,只有王保保是元朝仅存的名将,好在王保保忙于内斗,压根不想管元顺帝,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于是,朱元璋亲自下令,徐达率领北伐军直扑大都,于洪武元年7月,攻克通州,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

徐达夺回大都,不仅意味着推翻了元朝政权,还意味着幽云十六州又重新回归到汉人政权的手中。

自从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每个中原王朝都在力图收服这块土地,四百多年了,如今大明终于把它夺回来了,北方边境再不是无险可守。

这是徐达的一份“功”。

第四个故事,讲徐达的“谋”。

作为元末明初的一代名将,徐达与常遇春是最好的搭档,相比于常遇春的勇,徐达的特点则是善谋略。

平定大都后,徐达该与王保保一决雌雄了,而此时的王保保也回过味来,与元顺帝重归于好,一致对外。

名将与名将间的对决往往最有看点,是需要花点心思的。

徐达进兵山西后,王保保却急于与徐达交战,带领10万大军,向大都攻击。

王保保的算盘是,如果徐达不来救援,他就趁机夺回大都,如果徐达赶来救援,他就以逸待劳,伏击徐达。

看起来真是一个不错的计划,但是徐达冷静分析之后,认为大都城防坚固,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威胁,于是,徐达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进兵王保保的老巢——太原。

这招在兵法上叫“批亢捣虚”,就是专挑对方要害和防备不周的地方攻击。此刻太原空虚,这下轮到王保保着急了,马不停蹄领兵回援太原。

在太原附近,两军相遇了。

王保保急吼吼的回来,徐达却不与他交战,只消磨元军锐气,暗自定下了夜袭的计划,刚好太原守备豁鼻马投降,可为内应,非常完美。

夜袭当晚,王保保正在读兵书,就听见外面人马大乱,王保保大叫一声不好,当机立断,只穿了一只鞋,骑马便跑,最后只剩余18骑,十万大军,四万人被歼灭,其余全部逃散。

第五个故事,也是最后一个故事,讲讲徐达战争之外的事。

经过十多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终于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曾经的放牛娃如今成了天子,曾经的苦哈哈农民如今都封王拜相。

朱元璋封徐达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加魏国公,官职仅次于左丞相李善长,是武将中的第一人。

建国后,朱元璋坐镇南京,徐达带兵继续北伐打蒙古。每次出征回来,朱元璋都在宫中宴请徐达,称兄道弟。但无论徐达官做得有多大,功劳有多少,在朱元璋面前,该守的本分礼节一点都不少。

往往越是这样,朱元璋越是觉得恩赏多少都不够。有一次,朱元璋觉得徐达的宅子太小了,打算把曾经的吴王府(朱元璋做吴王时的旧居)赐给徐达住,徐达觉得赏赐太过,坚决不受。

于是,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先把徐达灌醉,再命内侍把徐达送到吴王府里休息。

半夜里,徐达酒醒,朦胧间问身在何处?内侍答,吴王府旧居。徐达一听,登时酒醒,一骨碌身站起,面朝北三叩首后,急忙离开。

朱元璋的宅子虽然没赐成,但是看徐达对自己这般恭敬谨慎,心里非常高兴。

后人评价此事:(徐达)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这个故事,是徐达的“恭”。

结语:

徐达一生都在战场上,即使大明建国了,徐达依旧四次北伐围剿北元残余势力,直到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第二年医治无效,病故。

于是,后来有野史称,背疽最忌鹅肉,朱元璋忌惮功臣,给徐达送了一盘蒸鹅,害死了徐达。

疽,其实是一种有毒的疮肿。别看只是一种皮肤病,但在古代确实是一种可以致死的疾病,秦末的范增、三国的刘表和曹休、唐朝的孟浩然等人都是死于背疽。

但是都没有医学根据表明鹅肉会让有背疽的人致死,反而鹅肉在中医角度上,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的功效,对疽还是有帮助的。

可见,此说法纯属造谣。

以徐达的为人,以及与朱元璋的交情,朱元璋怎么会不放心徐达呢?

徐达死后,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

朱元璋评价徐达:“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976051900537963038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