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宣仁之治后国情每况日下,积弊成疾,在嘉靖隆庆治下的国家更是摇摇欲坠,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北虏南倭,官场中忠奸难辨,尔虞我诈,偶有一个清廉自守的海瑞备棺上疏,竟将大明王朝多半官员吓破了胆。
嘉靖年间太仆寺丞归有光曾这样评价众官僚:“日夜孜孜,唯恐囊橐之不厚;迁转之不亟,交结奉承之不至;书问繁于吏牒,馈送急于官赋;拜谒勤于职守,其使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官场腐烂可见一斑。
就在这昏聩发黑,官员尸位素餐因循守旧,掌权者有眼如盲,有势者中饱私囊,各级官员贪贿无双而治事有限的衰败王朝中,曾有个人周旋在这朽木官场,步步为营,试图摸清这大明末世的元亨利贞,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想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人就是留名千史的治世能臣,改革良才——张居正。
张居正出生于湖北荆州江陵,嘉靖二十六年考取进士,彼时的他年仅22岁,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接任高拱首辅之位。继任首辅之后在李太后和小皇帝朱翊钧的支持下进行“万历新政”。
可是但凡改革就会产生利益冲突:在张居正一心想整饬吏治推行京察时,在清账田地进行赋税改革时,在重用循吏以提高众官员做事积极性时,当理所当然之受贿、压榨百姓受利自己的行为将被制止,当王权贵绅的利益被重新分配甚至削减时,必然会有人跳出来从中作梗。
这些人抛江山社稷于不顾,为逐蝇头小利绞尽脑汁反对改革,人人都怕兔死狗烹,人人都被利欲熏心,无意识就是他们的意识,无目的就是他们的目的。皆觉改革如黄粱一梦,终会人亡政息。
但诺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义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当他们同鲁迅文章里的乌鸦一样,并不给群众许诺以光明的未来,只是矗立在那里,就令人敬仰,希望有无,前途有无这都不重要,它只注目于眼前的斗争,尽管去做:哪怕张居正一众改革派知道改革无疑是从皇权贵族嘴里叼肉分给百姓吃,他们仍毅然前往,无心谋私:“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张居正历任三朝,早在隆庆年间他就看出了大明的五大痼疾:宗室骄姿,庶官瘝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大明王朝气若游丝,五大痼疾积重难返。面对这死气沉沉,江河日下的大明,张居正毫不气馁。
事实上,他也并非惟务雕虫,囿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之辈。他是改革家中难得的现实派,真有实学,真有建树,是经世致用之材。
张居正在升任首辅后放了第一把火:扩大内阁权力。在上任不久后向皇帝申请增加内阁人数,于是次辅吕调阳入阁。虽说吕调阳名义上是次辅,但内阁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张居正手里。
与此同时,张居正提拔谭纶为兵部尚书,王国光为户部尚书,王之浩为刑部尚书。这样一来,朝局中顾命大臣都是支持张居正改革的人,为后续他的一系列措施打好权力基础。
张居正上任后的第二把火即是推出考成法。虽则前朝皆有吏治考核,但上级官员受贿形象屡见不鲜,制度形同虚设。但张居正上任后,本着“尊主权,课吏治,强公室,杜私门”的原则,通过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控制六部,逐月检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官员考核机制。
在整饬完吏治后,张居正决定实行税法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但历年以来税改其实是很难进行的一个环节,这无疑是与天下豪绅贵族结怨对立。但风光长宜放眼量,张居正在意的是国家兴亡,在意的是黎明百姓,他毅然推行“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的政策,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客观上均平赋役,进行了利益的重新分配。
不但限制了官吏从中受贿,更是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徐希明评价一条鞭法:“便于小民,不便于贪墨之官府;便于贫乏,不便于作奸之富家。”《明史》中也曾提到:“赖行一条鞭法,无他科扰,民力不大绌。”由此可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对基层人民的重要性。
张居正在一条鞭法颇有成绩之后烧起了自己上任后的第四把火:外交国防。万历初年北虏南倭,腹背受敌。对于这种局面张居正决定软硬兼施,对蒙古实行通贡,羁縻,还曾册封蒙古部落俺答为顺义王。
但东南倭寇屡犯边境,却并没有得到大明帝国的和平相处,对于东倭,张居正选择重拳出击,重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于是东南倭寇久未得利,一败再败,终不敢犯。
与此同时,张居正还开了一个“文人议政,武人统兵”的先河:将调兵大权交予所用重将。也正是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才涌现了史称“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将李成梁,陕西总督王崇古等人。边境安定,百姓再难受欺压,这使得大明朝一度恢复尊王攘夷的大国姿态。
边境安宁但内乱不止,这时,张居正烧出了第五把火:平定内乱。对于地方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闹事,张居正绝不手软。面对潮州起义,重用殷正茂。命令他厉行诛杀:“见贼即杀,勿复问其向背。”虽备受诟病,但对朝廷而言无疑是根除内乱,恢复安定局面。
对比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德有余而威不足,夷敌优待的弊端,张居正则选择重用曾省吾,给他十四万大军去平叛战乱,正是看重他提出:“乘势运谋,奋勇进剿,务要扫除尽绝。”的战略方针以及他的归化政策:打败东蛮之后让他们改土归流,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授给他们,设县治理,使东南地区恢复繁荣。
以上一揽子改革政策,扭转了明王朝颓废与衰败之相。曾有人说张居正给明王朝续命至少50年,假使张居正再多活十年,是否明王朝的彻底倾覆会来得更晚一些呢?
但在张居正一心肃清政治和边境时,却有大量所谓清流党对张居正重用循吏而轻清流的态度颇为不满。尽管张居正已经内抱不群,外欲浑迹,身居高位却处事格外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但仍然引起诸多人的嫉妒不满。
公元1577年张居正父亲张文明逝世,张居正在忠孝之间难以两全,此时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假若此刻放弃尽然全盘崩溃,张居正并不愿意就此收手。在与小皇帝朱翊钧之间的三辞三留之间,言官们也借张居正夺情事件大肆发挥。
其中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刑部员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联合上书反对夺情。但小皇帝尚难以离开张先生,遂下旨对这些言官实施仗刑,发配边疆永不复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夺情事件的背后力量并非张居正,更非反对他夺情,自称要维护朝廷纲纪的那些清流,而是绝对权力的拥有者——明神宗朱翊钧。他选择用廷仗的方式来平息这场波涛汹涌的政治浪潮,来展示并使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皇威。至此这场张居正与众言官之间的战争以张居正获胜告终。
至此,张居正主张推行的万历新政到此已经基本完成。据史料显示,明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万历十年是明朝中后期最为富庶的十年,张居正的个人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常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而此时的张居正还来不及想自己的退路,便于公元1582年猝然长逝,享年58岁。
关于张居正的死因众说纷纭,史料记载不一,一说为他积劳成疾,二说死于谋杀,三说死于纵欲过度。到底死因为何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无论怎么非议,如何质疑,人死如灯灭,张居正将久眠泉下泥销骨,徒劳十年心血,即归于九泉之下,改革走势如何他终将不得而知。
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后得到的是无上哀荣:万历皇帝在得知死讯当天怆悼辍朝,国家进入哀悼日,京城设祭坛九座,各地展开隆重的祭悼仪式,皇帝赠张居正上柱国,谥号文忠。但好景不长,万历十年十二月八日,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被江西道李值弹劾上书,万历皇帝听信其言决定抄冯保的家,将冯保发配孝陵,冯保伤心欲绝,不久后久辞人世。
这时明神宗再度体会到皇权的无上威严与不可触犯。是年九月,云南道御史羊可立上奏弹劾张居正生前偷占王府,初尝权力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听信其言,决定收回张居正的谥号并且废除张居正所有改革。呕心沥血十年的辛苦改革随着张居正一并而去,随之而尽的还有大明王朝所剩无几的气数。
或许张居正泉下有知,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即将倾灭的大明朝来说只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或许他也意识到挽救一个国家远比重建一个国家困难。但我相信若能重来,他还是选择为生民立命,还是选择与众人为敌,赤履以往地只身扛起改革的孤独大旗。宦海沉浮,日月在天,若能求得千万广厦间,生前身后名又谓何?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65450719071781389,原文时间:2021-05-23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