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我们看来,姜维显然是一名忠于汉室,一生都为了恩师诸葛亮北伐之志和兴复汉室的宏愿而奋斗的忠义之士,这是因为一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已经将跟姜维有关的各种史料资料挖掘而出,我们由此得以全面看待姜维的缘故。
但是在蜀汉灭亡不久的一段时间里,姜维其实并不似我们印象中的忠义,甚至在很多人的眼里,姜维都成为了一名卖国之贼,叛变之臣。这到底是为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说姜维的生平和蜀汉灭亡的经过了。
姜维出生于公元202年,陇西人,从小成长于一个官宦世家中。他的父亲乃是天水郡功曹,因为羌胡之乱时身死沙场,为安恤其家人,姜维得以获得中郎之官,由此走入仕途,这个经历其实是平平无奇的,在那个乱世之中十分常见。
很长一段时间里,姜维都没有得到任何人的重视。直到公元228年,姜维加入了诸葛亮麾下时,诸葛亮才开始重用姜维,此时的姜维已经虚岁27岁了。当其他人都不看好姜维的时候,唯独诸葛亮慧眼识人,认为姜维能堪重用。
诸葛亮几乎是手把手教姜维治国用兵之法,把姜维当成自己的接班人看待,将姜维一度升迁到征西将军的位置,由此进入了蜀汉权力核心。对姜维而言,诸葛亮是自己的伯乐,是自己的恩师,甚至还可以说是自己的慈父,因此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姜维就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继续筹谋北伐大业。
在10余年的北伐之战中,姜维与曹魏之间互有胜负,僵持不下。而此时的姜维,还是处于诸葛瞻、黄皓等人的压制之下完成如此壮举的,足见姜维之能耐。
公元263年,黄皓乱政,姜维作为诸葛亮后辈,其权威自然无法达到诸葛亮之高,只好退出成都,远离朝堂旋涡,带兵驻守沓中,以保成都安全。彼时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并进,姜维无力抵抗,只好退居剑阁,严防死守。
三人久攻不下,邓艾决定发一奇兵,偷渡阴平,直袭绵竹,再下成都,而后内外夹击,征讨姜维,这个筹谋被钟会、诸葛绪同意了。由此,邓艾经阴平破绵竹,兵临成都城下。
一时之间朝野震动,刘禅最终决定开城投降,让邓艾军队进入了王宫。不久之后,刘禅又向姜维发去一份密文,要求姜维赶紧放弃抵抗, 投降魏军。《三国志》记载,彼时姜维上下将士“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足见当时姜维与姜维大军之愤恨。
姜维最终想出一计,决定诈降钟会,而后利剑钟、邓二人,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而后再以黄雀在后之计,除掉钟会或者收降钟会,从而再复蜀汉。有了如此计谋之后,姜维没有多说什么,当即就开城投降,并得到了钟会的礼待。
这在我们看来,自然是姜维迂回复国之路,仅仅只是一个计策而已。但对于当时的蜀汉百姓而言,他们是不知道姜维的计谋和对策的。因此,一时之间,姜维甚而还背负上了叛将之名,受尽了人们的指责。
但姜维已经无暇去管这些流言蜚语,而是不断推进自己计策。钟会也的确受到了蛊惑,进入成都之后就将陷害邓艾谋反,而后自立为王,兴兵讨伐司马昭。可姜维还没来得及除掉钟会,钟会就死在了司马昭平叛军之手,姜维也因此死在了乱军之中,时为公元264年,姜维享年62岁。
就这样,姜维未能完成自己的曲线救国之策,却早早身亡,因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世人对姜维都是贬大过褒的,整整过了82年之后,姜维的名声才正了起来。
西晋时期,国家动乱,百姓困苦。益州人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在巴蜀地区建立了成汉政权。之后西晋权臣桓温受命平叛,在公元347年时,成汉灭亡。桓温得以进入以前刘禅的宫殿,发现了一封密信。
这份密信是姜维投降前夕秘密发给刘禅的,上面写了这么些字,是为“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由此证实了当年姜维投降之举,只是曲线救国之路,姜维对刘汉之忠心,天地可明日月可鉴!连桓温也不得不感叹一句,诸葛亮没有看错人,今后可以瞑目了。
就这样,经过82年多的风风雨雨,人们对姜维的看法中褒奖的部分才渐渐大过贬低的部分。彼时还是少年的陈寿之后也因此得以对姜维进行更加中肯客观的评价,写出了著名的史书——《三国志》。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6578613461398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