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原本稳赚不赔,却不听诸葛亮的建议,输得太冤枉

夷陵之战是决定蜀汉国运的关键一战。

战前一年多,关羽横死孙权背后偷袭之手。

这让原本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刘备势力,遭遇了沉重打击。

但不久之后的曹操去世,还有东吴和曹魏关系的微妙冲突,却让刘备看到了机会。

这机会就是,可以趁乱取胜,火中取栗,甚至很有可能兵不血刃就重新夺回荆州。

那么为何刘备会有如此认知,需要用刘备视角看这个问题才懂。

夷陵之战刘备原本稳赚不赔,却不听诸葛亮的建议,输得太冤枉

(夷陵之战刘备人生最后一战)

其实当时时局,对刘备而言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买卖。

原因很简单,大致有以下四点。

第一:刘备大后方稳定了。

那个时候的刘备,已然经营益州数年之久,早已不是汉中之战时候后方不稳的状态。

政权稳定,意味着后方不稳定,出乱子的可能性很小,一场败仗不至于动摇刘备在蜀中的统治基础,给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气。

(刘备有放手一搏的资本)

第二:刘备认为战争的风险可控。

风险可控的原因就在于益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刘备进攻孙权是以胜利为出发点进行的,而且顺江而下打进攻战,无疑更占便宜一点。

反观孙权军,如果要进攻刘备则困难重重,逆流而上无疑难上加难。这也是后来陆逊止步白帝城的原因之一,进攻蜀中太难了。

第三:夷陵之战前,孙刘势力面对的外部威胁不同。

作为两方最大对手的曹魏,在当时最关注的敌人并不是宿敌刘备,反而是渐渐壮大的孙权。

原因也很简单,占据荆州之后,孙权的边界和曹魏势力大范围接壤,两方犬牙交错经常爆发冲突,也因此,在曹丕视角看,刘备威胁更小,而孙权威胁更大。

这也让曹魏兵力分布,更加侧重东线和中线防御,进而让刘备承受的军事压力很小,只要把牢易守难攻的汉中,刘备军没有后顾之忧。

于是,刘备安排了手下最给力的魏延担任汉中太守,给自己营造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夷陵之战刘备原本稳赚不赔,却不听诸葛亮的建议,输得太冤枉

(魏延守汉中后方无忧)

第四:曹丕和孙权两方势力矛盾重重。

比如公元220年,曹魏孙权两方,在东部边境就出现了冲突。

孙权就曾经在都督扬州的夏侯惇去世,曹休刚刚任职期,派遣兵马去江北抢地盘,弄得曹休火冒三丈,一把火烧了孙权的江北据点。

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三国志.曹休传》

比如公元221年,曹魏孙权两方,在中部边境襄阳地区又起矛盾。

那年,孙权派遣部将陈邵进攻襄阳,引魏国大司马曹仁派军回击孙权,两方大打出手之后,曹军夺回了襄阳不说,还迁移了不少百姓回内地。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三国志.曹仁传》

这两场冲突,都是孙权主动挑起,曹魏防守反击。

试问,在这样时局和战前关系上,孙刘开战,曹丕会做什么?

夷陵之战刘备原本稳赚不赔,却不听诸葛亮的建议,输得太冤枉

(孙权的野心让他和曹丕冲突不断)

以上这一切我们看明白之后,就能懂为何刘备觉得发动夷陵之战风险可控了。

无论战略战术还是大后方上,孙权面对的威胁都比刘备要多得多。

孙权需要左右权衡,而刘备唯一要做的只有一心一意,进攻。

进而在曹魏协助下,能占多少便宜占多少便宜,尽快恢复荆州失地。

除此之外刘备的性格因素也是他必定会打夷陵之战的原因。

刘备的性格,可从不是哭鼻子那样的熊样,反而很是骁勇,无愧英雄之名。

按照当时的说法来算,可以说具备了十足的游侠气质,算典型的热血男儿。

这从他的队伍就能看出来。

除了少数谋臣之外,跟刘备最久,关系最好的都是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这样的豪杰之士,行伍之人。

这一切,让他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快意恩仇。

关羽是刘备的兄弟,被人杀了,他要是不报仇,跟随自己的豪杰之士会如何想?他本人会如何想?蜀汉政权稳固的核心跟曹魏孙权都不同,反而深具兄弟帮基因。

刘备曾说过: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就是这政权风格的体现。

夷陵之战刘备原本稳赚不赔,却不听诸葛亮的建议,输得太冤枉

(蜀汉政权充斥兄弟情义)

基于此,才有诸葛亮劝阻无果之后的无奈,还有献计。

当时的刘备,如果接受了诸葛亮的献计,其实是可以兵不血刃,获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的。

当时诸葛亮提的意见是,让刘备派遣一员上将出马即可,无需自己亲征。

这话言外之意就是,诸葛亮看透刘备自以为稳赚不赔的心思,想要帮刘备控制战争的风险。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和孙权的战争,并不是一场一次就能决定胜负的歼灭战,更多打的是个声势,声势打出来之后,更多的是逼迫孙权,选择谈判妥协的过程而已。

刘备军出击的目的,是教训东吴,让他们将吞下去的吐出来一点。

毕竟东吴外部威胁比蜀汉要大得多,压力大意味着谈判的机会多。

夷陵之战刘备原本稳赚不赔,却不听诸葛亮的建议,输得太冤枉

(诸葛亮劝不动刘备)

可刘备要是亲征了,战争的规模就不可控了。

一个帝王在前线可以决定的事情太多,从战争规模到战争时间,到战争烈度,身处前线的刘备都能一言决之。

如果刘备打上头,就没有了谈判的机会,也让孙权失去了妥协的可能,甚至迎来一场大败。

事情也果不其然,前期打仗打得顺风顺水的刘备,最后打上头了。

一意孤行的他,面对书生陆逊浑然不觉对方有多么危险,反而很是看不起他。

随后一场大火,将刘备的激情和事业浇了个透心凉,也让一场原本可控的,稳赚不赔的战争,成了刘备集团经受的最大挫折。

事态的发展,没有按照刘备的预想方式走,曹丕面对孙权称臣的接纳,也让孙权压力顿减,给了孙权对抗到底的底气。

失算的刘备,赔了自己手下最后的精锐。

那么如果刘备听从诸葛亮的意见,自己不出征,而是派遣大将出征会如何?

答案有两种。

第一种结局:通过不断在孙权和曹丕之间制造矛盾,随后以兵临城下相威胁,让无法承担两线作战的孙权妥协,和平换取荆州的回归。

第二种结局:即便战况不利,可是派遣大将出征的刘备军,也不至于全军覆没,那个时候的刘备军只需要退守蜀中,看曹丕和孙权斗法在伺机而动即可。

这样的结局,刘备一样有便宜可占。

唯一可惜的是,刘备自己将剧本弄成了最差的结局。

轻敌冒进的他,经历了一场惨败,也让原本一片大好的形势急转直下,弄得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之后数年,都在收拾刘备夷陵之战惨败留下的烂摊子。

夷陵之战刘备原本稳赚不赔,却不听诸葛亮的建议,输得太冤枉

(托孤后的诸葛亮)

历史人物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其必然性,在无数人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愤怒冲昏头脑的妄为时,其实要弄明白真相,只需要回归历史中即可。

刘备发动的战争,并没有错,反而抓住了最佳时机,唯一可惜的是,他败了,而且是惨败。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64238004588511774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