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真能驾驭李鸿章?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中,李鸿章的争议是最大的。一方面他创立北洋、力推洋务,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另一方面, 他任人唯亲、打击异己,为人诟病。究其原因,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力。

若没有大权在握,李鸿章又如何能办洋务、建海军?但是,为了权力,李鸿章又排斥异己,阻止政敌发展洋务,最终自食其果,在权力的争夺中葬送了亲手组建的北洋海军。可见,权力这把双刃剑,在李鸿章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01,政坛不倒翁

笔者是合肥人,每次去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散步,都免不了要去街边的“李府”看一看。每次参观,我都会想起府邸主人的《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府”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府邸,一般人很难想象,如此权倾天下,又被人视为大贪巨腐的人,他在老家的府邸居然就那么一小块。

李鸿章早年投笔从戎,跟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屡建奇功。

朝廷真能驾驭李鸿章?

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事实上成为曾国藩的接班人。晚年入直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四十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

慈禧曾将他称为“再造玄黄之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将他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可见李鸿章的不同凡响。

事实上,在晚清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任何力主向西方学习的人都会承受着巨大的外界压力。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䜣,就是因为力主“师夷长技以制夷”,常和洋人打交道,而被当时社会各界称为“鬼子六”。

皇帝尚且要饱受上下官员的责骂甚至是辱骂, 就更不要说李鸿章了。李鸿章仕宦生涯中唯一遭受的挫折可能就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自己又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一度成为国人皆曰可杀的卖国贼。

朝廷真能驾驭李鸿章?

那么,李鸿章又是如何在波诡云谲的晚清政坛上叱咤风云四十年之久的?有人认为他善于钻营,能得“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喜欢;有人认为他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扶持,认为他是列强侵华最好的代理人;有人认为他心理素质过硬,就像他自己写的一副对联那样“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所以才能屹立不倒……

其实,在笔者看来,李鸿章成为政坛不倒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实力。只要手上掌握着绝对的资本,就没有任何人能奈他何。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他促成取消了北洋大臣的独立职位,并使之成为一个由直隶总督兼任的职位,以此巩固自己的势力。

02,清廷的妥协

咸丰元年(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事,掀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不到一年,这场农民运动便席卷半个中国,一度将大清帝国推向灭亡的边缘。如果不是汉族官绅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组织团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那么江山恐怕早已易主。

朝廷真能驾驭李鸿章?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被剿灭以后,清王朝的大一统已经名存实亡。中国东 南的富庶地区如两江、闽浙等,都被汉人为主体的湘军、淮军系统所把持,清朝皇室已经没有多少发言权。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似乎已经有了两个政权系统,一个是慈禧太后主导的“中央政府”,一个是李鸿章主导的直隶“北洋政府”,可能后者的实际权力比前者还要大。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俄罗斯帝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曾评论李鸿章:“我认为李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当然他是中国人,没受过一点儿欧洲教育,但受过高深的中国教育,而最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头脑,善于清晰地思考,观察局势变化。正因为如此,他在中国历史上,在治理中国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治理中华帝国的实际上就是李鸿章。”而慈禧太后手下能够制衡李鸿章势力的,只有一个掌控华中的张之洞,而张之洞未必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湘淮军工集团控制内地至少三分之二的地区,清廷无力控制, 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地方财政税收大多不上缴中央,曾代表户部在各省征收赋税的布政使无人问津。

传统的田赋和杂税虽然还由布政使掌管,但是随着封建经济的整体衰落,以及土地兼并等问题的出现,这些税收金额已经没有多少。

朝廷真能驾驭李鸿章?

▲中法战争时期的淮军

而同时代的日本,田赋占政府岁入的94%,直到19世纪末依然占到50% 以上。这使得日本的明治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中央的统治,无须看地方的脸色,可以有效率地推进各项改革措施。

晚清真正的大额税收是厘金,而这些钱基本上都被地方留用了。根据中国近代史学者罗玉东先生的估算,晚清实际征收的田赋和厘金,可能只有20%~25% 上缴给了中央。

清廷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做出很多尝试,比如加强中央对鸦片商的控制、减少官员的薪俸、征收高额罂粟税等等,但是这些措施往往收益微小,而且也极不可靠。

加上慈禧太后也不像道光帝那样“勤俭节约”,生活奢侈无度,更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糜烂。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总是陷于财政上的窘迫境地,有的时候不 得不向外国借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左宗棠西征,清廷拿不出钱, 只好向通商口岸的外国商号借债。

由于财政制度已衰败,清廷无法有效行使中央权力,只得坐视李鸿章等地方大员做大做强。李鸿章通过有策略地安排丁日昌等亲信作为代理人,几乎独掌了大清帝国北半部的外交、海关税收、武器生产等大权。

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朝廷其实根本无法驾驭李鸿章,只能重用,以此来维持形式上的统一和皇家表面上的威权。

李鸿章也懂得投桃报李,尽管他手握当时中国最精锐的海陆军部队,要颠覆清 廷的统治易如反掌,但他选择了对慈禧太后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从未想过取而代之。

对于这一点,清廷统治集团当然心知肚明。就这样,中央政府与“北洋政府”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合作、妥协关系。

朝廷真能驾驭李鸿章?

▲北洋军

直到清廷鱼烂河决之时,李鸿章也依然没有选择去打破这种合作、妥协的关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时,李鸿章任两广总督。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担心万一两宫殉难,政局大乱,便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李鸿章大总统”的方案,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而孙中山的老师何启也曾建议李鸿章留在广东,与兴中会等革命党合作建立共和国,“割据两广,叛清独立,自任总统”。

然而,李鸿章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依然选择北上去收拾慈禧太后留下的烂摊子,与八国联军展开屈辱的谈判。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

李鸿章到北京, 全无谈判筹码,只得与各国签订前所未有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李鸿章为了维系这份微妙的合作、妥协关系,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

03,李鸿章的心法

由于很早就见识过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李鸿章曾经语重心长地说:

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 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 耶?人耶?恶得知其故耶?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复王壬秋山长》

这段话是他立志以洋务运动来拯救国家的真实心理写照。

为此,他积极推动以“自强”为目标的中国近代工业化之路, 为此不惜与各种守旧势力展开斗争。例如,同治十年(1871 年)末, 内阁学士宋晋上书清廷,抨击洋务派官员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糜费太重”,建议立刻裁撤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及附属学堂。

当时李鸿章挺身而出,联合曾国藩、沈葆桢及左宗棠等洋务派封疆大吏为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辩护。

李鸿章上奏皇帝,提出 “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船之费万不可省”,否则“国无兴立,终不得强矣”。最终,他取得了胜利。

但是,李鸿章推动洋务运动,也不是仅仅为了救国救民一个目的。他深知创办新式工业项目有助于扩大自己的地方权力,巩固自己说一不二的地位。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光绪七年(1881 年),李鸿章指派唐廷枢策划修建唐胥铁路。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是解决开平煤矿运输困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限制了煤矿的发展。开平煤矿所产原煤,主要销往天津。唐山距天津约240 里¹,原煤从陆路运往芦台,然后改为水路,从大沽口入海到天津,运费高,需时长。如果从唐山至芦台修建铁路,用火车运煤,定能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

强京畿地区的防卫。然而,他的实际打算是日后把唐山铁路伸至山海关。如果这一计划实现,李鸿章就能将东北地区置于他的控制之下。所以他提出建设津通铁路,真实目的也是获取经济收入,来支持铺设山海关方向的延伸部分。

▲唐山车站

中央政府的部分官员表示强烈反对,因为把铁路延伸到京畿, 虽然有助于快速调军进入京城,但是不要忘了,这些军队大部分是效忠李鸿章的。

不过,李鸿章最后依然取得了胜利,光绪十七年(1891 年)四月,清廷照准,并将建设卢汉铁路的200万两资金拨给了他。

另外,李鸿章在几乎所有的自强项目中都安插了亲信,不管这个亲信是否真的有能力来主持项目。最典型的就是李鸿章任命自己的嫡系、淮系将领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

近代海军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军种,指挥军官需经多年的专门训练,而丁汝昌几乎不懂海军,更要命的是,他也没有很强的学习欲望,领兵十五年始终未能认真学习海军业务。

他的心思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在刘公岛上起盖铺屋出租,收取租金;甚至“与方伯谦同溺一妓,妓以丁年老貌劣,不及方之壮伟,誓愿嫁方,丁百计经营无能如愿”,闹得鸡飞狗跳。

朝廷真能驾驭李鸿章?

▲丁汝昌(右一)

虽然丁汝昌一百个不胜任,但是他忠于李鸿章,李鸿章放心地把北洋海军交给了他。此时,李鸿章考虑的是牢牢掌控这支亚洲最强大的舰队,作为自己呼风唤雨的政治资本。

他在临死前说:“洋人讲势不讲理。”“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事实上,正是他过度的掌控欲望,害了北洋海军。

朝廷真能驾驭李鸿章?

▲北洋海军

在经济上,李鸿章任用亲信盛宣怀,控制着轮船招商局、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官督商办企业。

光绪十八年(1892 年),盛宣怀更被李鸿章任命署理天津海关道,该机构于同治九年(1870 年)应李鸿章的要求而设立,负责洋务、防务和关税征收。

盛宣怀对李鸿章感恩戴德,立誓效忠,“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通过盛宣怀的机构,李鸿章控制了向京师供应物资的主要口岸的商务和收入。

可以说,李鸿章通过盛宣怀掌控了朝廷在京畿地区的经济命脉,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威权。

反过来,李鸿章也一直对中央政府要自办洋务的计划虚与委蛇。

同治四年五月,慈禧命令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设机器局,要求李鸿章协助为天津方面仿制和购求机器,目的就是建立由满人勋贵直接控制的新式军工企业,打破汉族官僚的垄断,借以扭转朝廷外重内轻的局面。

李鸿章看穿了慈禧的真实用心,“隐寓防患固本之意”,故态度敷衍。他先说崇厚是外行,“天津设局制造一事,崇公如何商议?彼太外行,或不甚究心,便可从缓”,又说一时半会儿搞不定,“现拟督饬匠目随时仿制,一面由外购求添补。但器物繁重,非穷年累月不能成就,尚须宽以时日,庶免潦草塞责”。最后拖了很长时间,眼看实在是拖不下去了,才慢慢吞吞地帮助崇厚筹办。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李鸿章抱怨:

书生坐谈误国,可为浩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必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复朱九香学使》

朝廷真能驾驭李鸿章?

但是从慈禧太后积极筹建天津军火机器总局一事来看,“秉钧执政”并非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顽固守旧,不愿“师夷长技”。相反,李鸿章对于中央政府的洋务计划却敷衍塞责。

正是靠着紧握手中的实力,李鸿章才能一直站在风口浪尖,成为大清帝国政坛上的不倒翁。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42495866670301709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