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长安。
夜幕临近,城楼上的甲士敲响了街鼓,喧闹了一天的城市开始进入宵禁状态。
城中的游人行色匆匆,不敢多做停留,他们需要在甲士敲响八百声鼓之后,城门、坊门应声关闭之前赶回家中,否则,在大唐森严的律法下,一旦遇到巡逻的街使,就会被冠上“犯夜”的罪名,不得不承受鞭笞二十的惩罚,那也太冤枉了。
倘若运气不好,遇到的街使恰好在上班前和家人吵过架,又或者被上司训斥过,那么自己很有可能会被这些心里堵着气的街使们,以“犯夜”不服管教为由就地格杀,如果是这样丢了性命,那比鞭笞二十还要冤枉,死了都没有地方申冤去。
毕竟事关帝都治安,不是闹着玩的。
唐《阙楼仪仗图》局部,望楼街鼓
暮鼓声悠远,行人已经稀稀疏疏,空气中泛起了一股股轻渺的水雾,一位骑着毛驴的老人晃晃悠悠地出现在大街上。
他身着紫色官袍,腰挎佩剑,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拿着葫芦,仰着头,葫芦中的酒咕咚咕咚入喉,畅快淋漓,偶尔有酒液飞溅在三尺美髯上,他也毫不在意。
一人一驴一壶酒,日暮之下,晚风吹起,老人的美髯在胸前飘动,沾有酒液的美髯泛着点点亮光,他身上宽大的袖摆衣裾也因风而飘动,此时此景,任谁看见了都会由衷地说一声:好一个快活神仙,好一副仙风道骨。
在这老人的身后,务本坊的坊门正缓缓关闭。
不错,这老者不是别人,他正是受人尊敬的大唐最高学府的掌舵人,国子监祭酒,授爵“北平县伯”的阳峤。
老先生的家其实和务本坊相隔并不远,按照毛驴的脚程,他是完全可以在暮鼓声停止前回到家中的,这也是他为什么骑着毛驴喝着酒,不紧不慢地往家赶。
只是这一次他遇到了麻烦,在半路上被一群蒙面人给围住了,进不得,退不得,本已有些微醉的他猛然间惊醒了。
骑毛驴的唐朝人
“你们是什么人?竟敢当街阻拦朝廷命官,不要命了吗?”
阳老先生刚喊出一句自保的话,还没来得及拔出挂在腰间的剑,这群蒙面人便一拥而上,他们根本不讲武德,丝毫不顾及老先生的身份,更无视周边偷看热闹的百姓,硬是将老先生拽下驴背,狠狠地摔在地上,对他一顿拳打脚踢之后,一哄而散。
可怜的老先生被揍得莫名其妙,等他从地上爬起来,哪里还有暴徒的身影,就连偷看热闹的百姓也早已不见了踪影,大街上只有他和他的驴,孤零零地在日暮之下,身影拉得极长。
而急促赶来的街使更是手足无措,他们没有抓到人,只能小心翼翼地对着老先生点头哈腰,有暴徒胆敢当街袭击殴打朝廷命官,而且殴打的还是一位儒学长者,这是一起十分恶劣的,恐怕已经触犯大唐律法的刑事案件了。
作为长安城中的治安管理者,街使不敢隐瞒这起恶劣的治安事件,很快,阳峤被人当街殴打的消息随着暮鼓的响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闹得沸沸扬扬,就连深居大明宫中的皇帝李隆基也知道了。
殴打阳峤,就是掌掴朝廷的脸面,就是不给他李隆基面子。
天子震怒之下,大理寺、刑部、御史中丞、金吾卫、左右街使等相继出动,到处搜捕殴打阳峤的人,宁静的长安城再次因此而沸腾了起来。
这场案情并没有拖得太久,国家暴力机器一旦开动,加上皇帝的亲自过问,当街殴打国子监祭酒,羞辱朝廷颜面的凶徒很快就被找到了,原来行凶者竟然是一群在国子监读书的权贵子弟。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那么,这群权贵子弟为什么要当街殴打自己的老师呢?
原来,阳峤是一位十分负责的大唐最高学府的校长。他认为,学生既然已经进入国子监学习,就必须认真、严谨,对于整天逃课、荒废学业,还影响其他人学习的学生是深恶痛绝的。
为此,他立下了一条规矩,凡是不好好学习的,逃课的,影响他人的学生都要施以鞭打的惩罚。他的目的很简单,要让这些不学好的学生长长记性,不能辜负好时光。
但人毕竟是单独的个体,如果学生不认可这种教育方式,加上又出自于权贵名门,一般来说,他们即使不做大唐的官,躺在家里也是有吃有喝有钱拿,进国子监只是镀金而已,读书并不是主要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国子监受到鞭打的权贵子弟,当然就会对阳峤产生了报复心理。
时学徒渐弛,峤课率经业,稍行鞭箠,学生怨之,颇有喧谤,乃相率乘夜于街中殴之。—《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
唐朝官员
但李隆基却不管这些,他认为,学生胆敢殴打老师,殴打朝廷命官,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是熊孩子的叛逆,但实质就是这些权贵子弟无视上下尊卑,藐视朝廷法度,挑衅朝廷威严,必须得治。
故此,他一声令下,凡是参与这次殴打阳峤的人不管对错,不听辩白,全部杖杀。
用他的话说,平息舆论,以儆效尤!
上闻而令所由杖杀无理者,由是始息。—《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
不得不说,李隆基面对这起学生殴打老师的社会事件,他的处置手段是非常残酷的。
而他不给这些权贵子弟任何救赎的机会,其目的就在于,重新树立忠君尊师的社会道德秩序,以巩固大唐中枢权力机构的稳定,所以他必须要给阳峤一个交代,给权贵打一次预防针。
《五王醉归图》局部,唐玄宗李隆基醉酒骑马
阳峤是什么人?他是大唐立国以来,少数几位在朝廷设置的“八科举”中,应试八科都榜上有名的进士及第。
阳峤“应八科举及第”是在唐高宗仪凤二年,这一年,他在科举上大显身手之后就一头扎进了风云变幻的大唐官场。
期间,阳峤经历了大唐权力中枢的多次动荡,如,武周代唐、神龙政变、韦后之乱、唐隆政变、先天政变等,但他无论是在地方为官,还是在朝堂立身,一直以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著称。
此人是大唐的国宝。
峤恭谨好学,有儒者之风。又勤于政理,循循善诱。及在学司,时人以为称职。奏修先圣庙及讲堂,因建碑前庭,以纪崇儒之事。—《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
唐朝官员
那么,大唐的中央权力中枢呢?自先天二年七月(公元713年7月底-8月),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一举铲除太平公主的政治势力后,大唐局势终于趋于平静,政局为之一新。
李唐的大臣们,乃至著书立传的儒家学者们不需要再担心中央时局的动荡,也不需要担心大唐会再发生牝鸡司晨的事情。
故而,为了有一个新的开始,李隆基于先天二年十二月(公元713年12月)改元“开元”,立志要恢复太宗、高宗以来的盛世之景,这也使得开元初年的大唐再次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之气。
皇帝英明,朝臣精干,政宽人和,大唐中枢恢复了正常,又一次进入万国来朝的盛世时代。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张九龄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在这种雄心之下,大唐君臣必须紧密合作,前提就是必须树立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社会秩序不能乱。
自汉武帝选择董仲舒“以儒治国”的策略以来,不管儒学的内容怎么变,但有一个本质是一直没有变化的,那就是儒学确实是有利于治国之道的。
故而,以尊孔尊儒为前提,稳定国内社会秩序,对外释放大唐的霸气,必要时动用武力解决口舌无法解决的问题,以重现贞观之治的盛景,这是关键所在。
而以阳峤的人生经历和学识,让他担任国子监祭酒,并赐爵“北平县伯”,正是大唐皇帝重视儒学、重视教育、重视社会稳定的旗帜,也是李隆基向天下释放的信号,忠君尊师是天下人都必须要做到的日常行为规范。
皇帝有这样的心思,阳峤又怎么不懂?
负责任的阳老先生,本着为皇帝分忧,为国家输才,为百姓立德的信念,不顾自己的老脸,到处散发英雄贴,将分散在大唐各地的名儒或邀请至长安讲学,或邀请到国子监来做老师,可以说是一心扑在大唐的高等教育事业上。
荐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等为学官,皆称名儒。—《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
尊师重道
就是这样一位被朝廷视为国宝,尽责尽职的老人,一位被皇帝李隆基树立起来的尊孔尊师的社会秩序的标杆,居然在回家的路上被一群不知道上进,不知道廉耻的学生给打了,你说气不气?
所以,这群殴打阳峤的国子监生被李隆基下旨诛杀,死得并不冤。
正是这次的天子之怒,使得大唐皇权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秩序得以巩固,而也因为重儒、尊师,更促使了大唐文化事业的发展迈向了顶峰,无论是国家馆藏的古籍书卷数目,还是地方州县的百姓私学大兴,亦或者是诗歌、绘画、音乐、雕刻等各方面的人才辈出,开元年间的大唐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输出的中心,万国朝拜和敬仰的所在。
汪郎以为,这一切就得益于李隆基对老师的重视,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坚守,开元盛世,名不虚传!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唐朝文化的影响力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3619607606822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