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司马懿是西晋政权的奠基者,之前也算是曹魏的一个重要将领,有非常丰富的军事履历。在《晋书·宣帝纪》后面有一段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司马懿的一个整体上的评价,其中有一句话是评价司马懿的军事生涯的,叫做“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大概意思是说司马懿在东线明智,西线愚弱。那么李世民为何如此评价司马懿呢?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东智”:孟达、公孙渊

司马懿虽然最后是发动政变独揽大权,开启司马氏篡魏的帷幕,不过他作为曹魏宿将的时候还是军功赫赫的。还是以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举例,在这段评价当中,李世民举了两个战例:“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分别是新城太守孟达和燕王公孙渊。司马懿在消灭孟达和公孙渊的时候,都是该疾则疾,该缓则缓,尽显名将风范。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孟达早先是刘备集团的人物,刘封的部将,因为和刘封关系不和而投奔曹丕,成为曹魏的新城太守。结果在魏明帝曹叡时期,孟达又和蜀汉丞相诸葛亮往来不断,有重新投靠蜀汉的意向,但是迟迟不行动。诸葛亮为了逼反孟达,把孟达的消息透漏给曹魏,于是孟达只能反叛。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当时司马懿的身份是荆州、豫州都督,辖区也包括孟达这里。诸葛亮写信提醒孟达注意司马懿,孟达认为司马懿向曹叡禀报再出兵,来往花费时间足够自己进行布防。结果司马懿根本没有向曹叡请命就出兵进攻孟达,仅八天就赶到上庸城下,八面强攻,十六天就拿下上庸消灭孟达,折去诸葛亮北伐一臂。虽然这条臂膀本身也不怎么强壮就是了。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孟达是蜀汉和曹魏的墙头草,公孙渊则是东吴和曹魏的墙头草,辽东公孙氏一直被视为三国时期的第四国,公孙渊是最后一代。公孙渊一直在东吴和曹魏之间左右逢源,后来甚至直接成立燕国,自称燕王。曹叡立刻命令司马懿率领四万中军进攻辽东。司马懿充分利用国力上的优势,对公孙渊的老家襄平长期围而不攻,消耗公孙渊军队的粮食和士气,最后在公孙渊试图突围的时候消灭公孙渊,彻底平定辽东公孙氏这支相对独立的势力。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李世民只提到司马懿消灭孟达和公孙渊的战例,其实司马懿在对东吴的战争当中也有一些亮眼的表现。在曹魏黄初七年、东吴黄武五年(即公元226年),孙权发动“石阳之战”,率领大军进攻江夏,另外派诸葛瑾进攻襄阳。司马懿率军击败诸葛瑾;曹魏正始二年、东吴赤乌四年(即公元241年),东吴发动“芍陂樊城之战”,朱然、诸葛瑾、步骘进攻樊城、柤中等地,司马懿再度率军南下击败东吴军队;东吴将领诸葛恪在皖城屡次侵袭曹魏,司马懿进攻诸葛恪,迫使诸葛恪烧营撤退,还被孙权调到了柴桑。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西愚”:对诸葛亮小心谨慎

所谓“西愚”指的是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表现。司马懿对孟达、公孙渊等人重拳出击,但面对诸葛亮的时候可以说是唯唯诺诺。事实上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的次数只有两次,因为司马懿前期一直在荆州,后来曹魏的雍州、凉州都督曹真病重去世,司马懿才被调到了西线,成为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的对手。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首先来看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这次战役的过程真是非常混淆,《汉晋春秋》和《晋书》都记载了其中的“卤城之战”,可惜记载得截然不同,《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大胜,《晋书》记载司马懿大胜。两个史料都算是孤证,没办法判断哪个是正确的。《三国志》又没有记载。所以第四次北伐的情况就不过多介绍,李世民做总评的时候也无视了。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重点是在第五次北伐上面。司马懿在这场战役中,除了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突袭,与诸葛亮争夺北原、武功水等要地以外,基本上是完全采取防守的态势。当时诸葛亮为了解决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五次北伐有两次因为断粮而撤退),在渭水附近与曹魏的老百姓一起屯田,打算在这里常驻。同时诸葛亮还屡次向司马懿挑战,甚至给司马懿送妇人的衣服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作为主将受辱有损士气,他就假装向曹叡请战,曹叡派遣辛毗持节遏制司马懿,曹魏大军继续保持闭门不出的策略。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和诸葛亮压根没有硬碰硬的决战,双方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因为心力交瘁而病死。蜀汉大军拔营行军有序撤退,司马懿立刻追击,姜维、杨仪等人“反旗鸣鼓”,又把司马懿吓退。因此在当时还流传一句话叫“死诸葛走生仲达”。仅从第五次北伐的过程来看,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表现确实是相当憋屈。

李世民认为,曹魏在关中的精锐部队未必弱于蜀汉军队;蜀汉大军跋山涉险来到关中,而曹魏军队则以逸待劳。在这样一种优势情况下,司马懿应该主动迎击诸葛亮,以获得更大战果。结果司马懿闭门不出,不敢与诸葛亮交锋,任凭诸葛亮在曹魏境内活跃;蜀汉撤退的时候,姜维、杨仪的佯攻就把司马懿逼退。“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所以李世民认为在西线的战事上,司马懿的表现是比较愚弱的。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东智而西愚”的原因

从对战的表现上来看,“东智而西愚”这五个字形容司马懿确实是比较恰当的。那么在司马懿身上为什么会出现“东智而西愚”的情况呢?小编认为有两个原因。最直观的原因是对手不同。诸葛亮是蜀汉名将,军事能力很强,善于练兵而且以稳重著称。且不论朱然这种东吴名将,至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强于孟达、公孙渊大概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司马懿面对孟达、公孙渊的时候似乎很轻松就取得胜利,但是面对诸葛亮不得不小心谨慎。

司马懿在军事生涯中,为什么有“东智而西愚”的评价

另外就是曹魏的整体战略的影响。从国力上来说,蜀汉的国力要弱于东吴;从交通上来说,蜀汉北伐的便利程度也逊于东吴。整体结果就是东吴对曹魏的威胁要强于蜀汉,曹魏的国防战略也是更重视东吴,对蜀汉则以防御为主。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东吴也动员号称十万大军进攻合肥,由孙权亲自率领,另外还有军队进攻襄阳、广陵。曹魏将重心放在应对东吴的北伐上,司马懿自然也需要顺应这个战略,对诸葛亮使用更加稳妥的方式了。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37931759837315617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