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真实的三国历史差距有多大?

文|刘勃

一百多年以后,范晔写《后汉书》,就用不着这么多忌讳了。他直接说曹操“屠邺城”,又说“袁氏妇子多见侵略”,但写到审配之死,却选择了比较有利于曹操的那个版本。范晔这人的史学水平有点争议,但文才却不在司马迁或班固之下。他显然敏锐意识到,一个既残暴又爱才的奸雄形象,最有打动人的力量。后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也是照着《后汉书》这版来的。

于是,再看以“贬曹”著称的《三国演义》怎么处理这段历史,就非常有意思了。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写曹操出征之前,先虚构了曹操因为爱惜百姓,推迟了发动战争时间的情节。战争开始后,又没提邺城围城里饿死者过半,却加了这么一段情节:

李孚曰:“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以免城中饥色。若百姓一出,便以兵继之。”配从其论。次日,城上竖白旗,上写“冀州百姓投降”。寨中人报曹操,操日:“此是城中无粮,教老弱百姓出降,以免饥色,后必有兵出也。”操教张辽、徐晃各引三千军马,伏于两边。操自张麾盖,众军一齐拥至城下,果见城门开处,百姓扶老携幼,手持白而出。操曰:“我知百姓在城中受苦,若不出来就食,早晚皆饿死矣!”众皆拜伏于地。操教于后军讨粮食,老弱百姓约有数万。百姓才然出尽,城中兵突出。操教将红旗一招,张辽、徐晃两路兵出,乱杀城中兵回。操自飞马赶来,到吊桥边,城中弩箭如雨,射倒曹操坐下马。操盔上正中两箭,险透其顶。众将急救回阵⋯⋯

《三国演义》和真实的三国历史差距有多大?

明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曹操明知道饥民后面有伏兵,但仍然亲自好言抚慰,安排救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他要救百姓,才出现在危险的最前线,因此才几乎有生命危险。这等爱民的情怀,即使金庸笔下守襄阳的大侠郭靖,也不过如此了。

攻破邺城后,审配之死,是按照史书里最感人的那个版本写的,只是又加了一些细节,尤其是“操怜其忠义,命葬于城北”,显得曹操尊重了审配的遗愿。

总而言之,邺城一战,嘉靖本所塑造的曹操,形象远比两部正史和《资治通鉴》正面,说是经过了美颜,也不为过。后来,毛本的《三国演义》虽然把曹操爱民的内容删掉许多,但这些内容本来就没有史料依据。

从对这件事的叙述看,《三国演义》对正史改动颇多,但不是简单的美化或丑化的问题,如这里就把曹操塑造得比正史中爱民得多。事实上,《三国演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今天魏蜀吴三国各有粉丝,而不论哪家的粉丝,都认为《三国演义》贬低了自家的偶像。

能够让读小说的人产生这种感受,倒也算体现了陈寿的笔墨功夫确实了得:《三国志》文辞简约,却当得起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920513287935230472,原文时间:2021-01-25 10:00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