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出土的一墓碑,揭开了李世民真面目,玄武门之变另有隐情

一直以来,众人都觉得李世民是千古名君。虽然他弑父杀兄,发动玄武门之变,但从他内心来说,他是不想这么做的,这都是被逼无奈。回看历史,许多人会不由自主的将错误归咎在李建成、李元吉的身上,认为是这两人”先撩者贱”。孰不知,这件事情可能另有隐情,李世民或许并非像史书记载的那般”无辜”。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这当然不是空口胡说,而是有根据的。

首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史书不仅是记载历史、反映历史的书籍,它也是胜利者引导舆论,彰显功绩的工具。在《旧唐书》这本书里面,有一大段称赞李世民的话语,里面大篇幅的赞扬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正确性,顺便还描绘了”贞观之治”的盛况。正是里面的这些”彩虹屁”,让后人们对李世民颇为称赞。大家都觉得,李世民无辜可怜,受着李元吉等人的欺压,最终小白兔急了咬人,这也能理解。

纵观历史,无数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能够称王称霸的人,绝不会是单纯的傻白甜。如果哪本书里,提到某个人的时候,都是无数赞扬的话。那么,需要警惕这本书的真实性了。当然,反过来也一样,要是哪本书里对某人说尽了诋毁的话,这也是不正常的。这样看来,《旧唐书》里对李世民、李建成的描述,是有猫腻的。想想看,如果李建成真的一无是处,是个让人厌恶的人,李渊可能立他为太子吗?这肯定不可能,因而,李建成这个人,并不像书中描绘的那般不堪。他之所以会给世人留下这样恶毒的形象,是有人做的手脚。而这个人是谁?不用想都知道,定是李世民了。

或许你会说,这怎么可能呢?《旧唐书》可是在玄武门之变后300多年,才出现的书籍,李世民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操作这本书。其实,这没什么不可能,他想要影响后世作者的写法,这很简单。他坐上了皇位,史官们就得在他手底下小心翼翼的讨生活。他让这些史官怎么写他的工作日志,这些人就得怎么写,甚至,他还可以让人将他以前的记录全部篡改一遍。后世的作者,要写关于他的故事时,参照的就是这些史官们留下的日志、日记等。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后人的看法就被影响了。

其次,甘肃出土的《常何墓碑》的墓志铭也从侧面证明了李世民的不简单。根据这上面的记载来看,一位叫常何的唐朝将领,参与到了李世民的称王之旅中。这份墓志铭中,先是提到了常何是瓦岗军时发生的事,接着提到了投降后,他跟在李建成身边的事,最后提到了他统领北门禁军一事。他本来是李建成的人,当了禁军以后,他效忠皇帝。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他提前收买了禁军,在玄武门做了埋伏,这才成功除掉了李建成等人。但是,常何是李建成的人,除了他以外,肯定还有禁军是李建成的人。既然如此,李世民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将这些人收买了呢?看来,事情有隐情。

这个疑惑,在《常何墓碑》中也能找到答案。

这上面提到了李世民赏赐一事,给常何的就有”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给禁军的有”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从这些赏赐中可见,李世民很舍得在禁军身上下血本。都说不利不起早,他这么做是干嘛呢?不可能是心血来潮想做好事吧?这很明显,李世民在收买人心,他已经有了打算,干一件大事。他这一番行动,不可能了无生息,于是,李元吉觉得不安了,对李建成进言:”托疾不朝,以观形势。”但李建成表示:”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看来,李建成很有自信,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中。

李建成不担心,一是他觉得禁军忠于皇帝,想收买他们,很难。二是他觉得禁军里面有他的人手,一旦禁军有风吹草动,他能立即知晓。这两点因素,确实能让人安心,可惜他低估了李世民。要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想法,并且肯为想法去付出,那么终究能成事。更何况,有钱可使鬼推磨,在李世民不计血本的诱惑下,这些人怎么抵得住。一位皇子,费尽心思的收买禁军,他目的为何,这不言而喻。李世民这哪里是单纯无辜的小白兔呀,这分明是扮猪吃老虎。

果然,真相都是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史书对李世民的记载,明显失真。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这弑父杀兄的名头不好听,李世民不想背着这个污点让世人谩骂,他自然就会想些办法来美化自己。所以,史书上的记载,无聊时看着消遣下就行,当不得真。不过,里面蕴涵的道理和智慧,却是值得细品的。

就说李世民收买禁军一事,这是他未雨绸缪的表现。如果他没有早早做好准备,等到李建成对他发难时,他就会成刀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李建成早早就被李源当成继承人培养,能力肯定是有的,他绝对不像史书记载的那般平庸。他只是被暂时的自信迷了眼,要是他反应过来,察觉到了李世民对他的威胁,就会行动,到时候,李世民就被动了。所以,李世民提前行动,这是正确的。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898533137681285640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