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东魏和西魏,到底谁是正统?

公元534年,我国的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强大的北魏帝国正式分裂,出现了两个互相敌对的魏国,也就是东魏和西魏。

论面积,西魏(梁侯景之乱前)大于东魏,约有98万平方公里,东魏只有约71万平方公里。不过要论综合实力,东魏远强于西魏,这里主要是指耕地面积。西魏面积虽大,但成熟的农业区只有今陕西省南部的关中平原和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其他多是荒漠戈壁地带。东魏则不同,控制着华北平原的大部和山西,这里自春秋以来就是成熟的农耕区,农业非常发达。实际控制东魏的高欢手上牌面非常多,可以出动七万多人修建邺宫,可以让大将侯景带着七万大军进攻西魏。高欢进攻西魏宇文泰时曾扬言:“我今命诸将督军百万,刻日西讨。”这个“百万”绝不是曹操那样的“曹军八十三万”,高欢是能拿出“百万(约数)大军”的。

无论是东魏和西魏,他们都自称是北魏王朝的唯一合法继承者,视对方为伪朝。那么西魏和东魏谁是北魏继承者,谁又是伪朝呢?其实这种事只能以“成者王侯败者贼”的逻辑来衡量了,哪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呢。比如说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作者魏收是在北齐时期编撰《魏书》的,而北齐又直接脱胎于东魏,文襄帝高澄(未实际称帝)、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都是高欢的儿子。

魏书当然要以东魏为北魏继承者了,东魏唯一的皇帝孝静帝元善见的本纪就直接放在北魏帝纪中。对于西魏宇文泰,《魏书》篾称为“宇文黑獭(宇文泰小名)”,对于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帝,《魏书》用的“僣”字,就是非法的意思。西魏进攻东魏时,《魏书》用的是含贬义的“寇”字;东魏进攻西魏时,《魏书》用的则是含褒义的“讨”字。

魏收死于公元572年,五年后,北周消灭了北齐。 北周则是从西魏脱胎而来,灭掉北齐的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之子,这就决定了北周是不可能承认东魏为北魏继承者的。虽然北周几年后就灭亡了,丞相杨坚废掉北周建立了大隋王朝。杨坚几乎杀绝了北周宗室,但他毕竟是合法从北周那里禅让得到皇位的,所以杨坚必须承认北周和西魏,东魏自然就成了伪朝。

面对已经成书发行的魏收版《魏书》,杨坚是极为不满的,无他,盖《魏书》以东魏为正统。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这个正统是历朝历代都会极力争取的,清朝入关杀了那么多人,依然坚称本朝得天下最正,就是这个道理。杨坚宣称魏收的《魏书》褒贬失实(确实有这么个情况,但杨坚无非是以此为借口否定东魏的正统),命令史臣魏澹重修《魏书》。魏澹在隋朝写史,当然要以西魏为正统,何况杨坚之父杨忠是西魏大将军之一。以西魏为北魏正统,然后西魏禅位于北周,北周禅位于隋。

魏澹的《魏书》将西魏皇帝元宝炬和其子拓跋廓(恢复拓跋旧姓)列入北魏帝纪,东魏元善见自然要靠边站了。

公元618年,唐王李渊废掉傀儡的隋恭帝杨侑建立唐朝。唐朝合法继承了隋朝的法统,自然要以西魏为北魏正统,否则自己就不合法了。李渊曾经派史臣重新编撰《魏书》,但太宗李世民又放弃了编撰新《魏书》,依然以魏收的《魏书》为准。唐朝在承认北周为正统的同时,也没有将北齐视为伪朝,也是正统王朝,编撰《北齐书》。对于北齐继承的东魏,唐朝也给予承认,但一定要加上“东”字,而西魏皇帝元宝炬则可以称为魏帝,不必加“西”字。

到了北宋时期,依然是承认西魏为北魏正统。原因也不复杂,北宋赵匡胤从后周恭帝那里继承了法统,后周又上承后汉,后汉上承后晋,后晋上承后唐,后唐上承后梁(唐晋汉周不承认后梁,但北宋承认后梁),后梁上承唐朝,唐朝又上承隋、北周。

很自然,北宋要争法统,自然不能承认东魏。北宋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对西魏一律称“魏”,以彰西魏为正统。东魏则直称“东魏”,以示非魏之正统。这里有个问题,西魏为北魏之正统,但北魏出自北方,衔接不到秦汉魏(曹操所建)晋(西晋)的法统。对此,司马光也有办法,他将南朝宋齐梁陈称为正统,南陈灭亡后,正统由隋朝继承,然后唐五代传至北宋。刘宋继承了东晋法统,东晋又继承了西晋法统,自然可以上承商周秦汉了。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865939351847567879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