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明孝宗张皇后,晚年被侄子嘉靖帝各种欺负,却同情不起来

大明王朝前后276年,历经16位皇帝,每一任皇帝的“家务事”都很精彩。

如果说无条件宠爱比自己大19岁的万贵妃的明宪宗朱见深,算得上是“深情”的话,那明宪宗的儿子——明孝宗朱祐樘(chēng),一生只爱正妻张皇后,没有任何嫔妃,也称得上是一个奇葩“情种”了。

虽说帝王之家的“一夫一妻”着实应该令人羡慕,但是,孝宗张皇后的所作所为,实在是配不上一个优秀帝王的专宠。

一、明孝宗童年悲惨,长大后重情重义

俗话说,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作为一个皇帝,明孝宗坚持一夫一妻制,并不是他天生比一般帝王专情,而是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

明孝宗朱祐樘(chēng),就是那个还没出生就被万贵妃迫害,最后却大难不死,被太监张敏保护下来,偷偷养在后宫,吃百家饭长大的可怜孩子。

朱祐樘的母亲纪氏,是广西贺县少数民族人,也是当地有地位人家的女儿。成化中期,明朝军队征战广西的时候,纪氏被明军俘虏,充入后宫,因为其文化水平较高,所以,被封为女史,负责掌管皇帝的内藏库。

当时正是万贵妃在宫中横行霸道的时候。万贵妃自己生的儿子早夭,之后便不能生育,所以,但凡宫中有妃子、宫女怀孕,都会被万贵妃加害。纪氏怀孕的时候,所幸得到万贵妃派去查验的宫女相助,谎称纪氏只是生病了,并不是怀孕,才躲过一劫。

后来,纪氏顺利生下朱祐樘。太监张敏,以及因得罪万贵妃而被废的前皇后吴氏,都对朱祐樘加以保护,他才得以在深宫之中平安长大到六岁。

当六岁的朱祐樘,被送到明宪宗面前的时候,头发长得都拖到地上,那是因为自打出生后,他就没打理过头发的缘故。后宫人多眼杂,可以想象,朱祐樘是要如何的小心谨慎,才可以躲避万贵妃的耳目,从而不被加害。

正因为此,朱祐樘比同龄的孩子更加老成。他母亲纪氏被万贵妃迫害致死时,他流露出的那种哀伤神情,根本就不像一个六岁的小孩子。

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

——《明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孝宗》

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祐樘被立为太子。但是,万贵妃还是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要把他废掉。这时的万贵妃,不再加害怀孕的妃子、宫女,甚至还鼓励宫中女子为皇帝生孩子,好早日取代朱祐樘的太子之位。

朱祐樘好不容易得见天日,被立为太子,又没了亲生母亲,还要成天担心自己会不会小命不保,连万贵妃请他去吃饭,都要担心饭菜里是不是被下了毒,所以,他的性格一定是既压抑又内向。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突发疾病死了,明宪宗朱见深伤心欲绝,辍朝七日,同年也病逝了。这时,17岁的朱祐樘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正式继位,是为明孝宗。

其实,刚继位的明孝宗并没有打算要一夫一妻,还是准备选妃子扩充后宫的。但是,原先在东宫任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的谢迁不同意,说:“皇帝年纪还轻,应该等到服丧期满了之后,再进行选妃。”其他大臣,例如尚书周洪谟等,都表示赞同,于是,选妃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了。

可是等到三年服丧期满,大臣们再让皇帝选妃的时候,皇帝反倒不乐意了。

明孝宗的张皇后,是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被封为太子妃的,同一年,明孝宗继位,所以,那个时候的明孝宗与张皇后,感情并不是很深。

可是三年相处下来,张皇后很是对明孝宗的胃口。从孝宗特别优待张皇后的娘家,就可见一斑。

帝颇优礼外家,追封峦昌国公,封后弟鹤龄寿宁侯,延龄建昌伯,为后立家庙于兴济,工作壮丽,数年始毕。

——《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弘治四年(1491年),孝宗就封张皇后的父亲张峦为寿宁伯。1492年,封太子的时候,进寿宁伯为寿宁侯。张峦去世后,孝宗就追封岳父为昌国公,还封张皇后的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分别为寿宁侯和建昌伯,并且给皇后家修建非常豪华的家庙。

令人气愤的是,张皇后的两个弟弟,仗着自己姐姐是当朝皇后,在外为非作歹,不但纵容家奴抢夺百姓的田地和房屋,还用非法手段将反抗他们的人下狱。朝臣们告状告到皇帝那里,明孝宗也只是将两兄弟叫到宫里来,训斥一番就作罢了,反倒是上书弹劾张延龄的给事中吴世忠、主事李梦阳,却差点被治了罪。

鹤龄兄弟并骄肆,纵家奴夺民田庐,篡狱囚,数犯法。

——《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在对待外戚上,孝宗的这位张皇后,就比不过明仁宗朱高炽的诚孝皇后张氏(朱棣长子的媳妇)。诚孝张皇后在当太子妃的时候,就以妇德著称,受到公公朱棣和婆婆的喜爱。她在政治上也颇有见地,但是,却从来不干涉朝政。

她的孙子明英宗继位的时候,只有9岁,大臣们希望张太后垂帘听政,被她以“不想破坏祖宗家法”的理由给拒绝了。而且,她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娘家,不许他们干涉国事。

明孝宗朱祐樘之所以宠爱张皇后,可能是因为张皇后张扬活泼的性格。明孝宗因为童年阴影,本身就是比较内向的人,自然容易被张皇后那种飞扬的性格所感染。孝宗从小就生活在暗无天日、气氛压抑的环境下,有一个爱笑爱闹腾的妻子陪在身边,想必他也是开心不少。

更何况,明孝宗从小就亲自遭受了万贵妃在后宫的暴行,所以,更加不希望自己的后宫,也上演同样的悲剧。

这就好比从小见惯了父亲家暴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会走向两种结果:一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性格暴躁,同样喜欢家暴妻子和孩子;另一种,则因为从小深受其害,长大后会加倍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好,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和自己一样的童年伤害。明孝宗就属于后者。

童年的不幸,并没有造成明孝宗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也没有使其掉进仇恨的深渊,反倒是让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弘治初年,明孝宗刚登基不久,就有御史曹璘请求,削去万贵妃的谥号;鱼台县丞徐顼(xū)也请求,逮捕当时为孝宗生母纪氏看病的太医,并且逮捕万贵妃的人,查明纪氏的真正死因。明孝宗都以有违先帝明宪宗的意愿,而通通不予采纳。

正因为明孝宗这样仁慈的性格,他才如此重情重义,即便妻子张皇后并不是一个好皇后,也对她宠爱有加;即便他贵为皇帝,也希望拥有平凡人的幸福家庭,而不愿意立别的女人为妃子,让妻子徒增烦恼。

二、张皇后宠子害子,使得儿子英年早逝、没有子嗣

明孝宗张皇后,一共生育了两子一女。

长子朱厚照生于弘治四年(1491年),也就是孝宗和张皇后结婚4年后才生下的儿子。朱厚照在出生后第二年,就被封为太子。

1496年,张皇后的次子、年仅1岁的朱厚炜早亡。

1498年,他们唯一的女儿、年仅4岁的太康公主朱秀荣早殇。

这时,明孝宗和张皇后对朱厚照这个唯一的儿子,而且还是唯一活着的孩子,肯定是寄予了厚望,百般疼爱。可能是因为怕他也像弟弟妹妹那样早亡,明孝宗和张皇后都不敢太严格地管束他:只要他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因此,也就达到了溺爱的程度。

朱厚照和他体弱多病的父亲不一样,小的时候,就是文武双全。

性聪颖,好骑射。

——《明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武宗》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病逝,年仅14岁的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

本来明武宗身体强健、喜好军事武艺,正好可以振兴明朝的军事力量。可惜,明武宗朱厚照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就宠信宦官。而这些以刘瑾为首的官宦,也都只知道哄朱厚照玩物丧志。

正德元年(1506年),户部尚书韩文率朝中大臣,请求明武宗诛杀扰乱朝政的太监马永成等八人,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也纷纷表示支持,但是,明武宗没应这个茬。第二天,韩文等大臣再次请奏,武宗根本就不理会他们。

即便朱厚照在正德五年(1510年),将太监刘瑾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并且惩治了刘瑾的同伙及其党羽,释放了之前贬到边疆的大臣,但是,明武宗还是继续重用太监,将太监张永、谷大用、马永成、魏彬的兄弟都封为伯爵。

明武宗如此宠信太监,身为母亲的张太后,却一点也没有过问的意思。

之前明英宗也曾宠信太监王振,当时英宗的祖母诚孝张皇后还在世,就时常勉励英宗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常斥责太监王振,不让其插手政事,并且在朝中委任肱骨之臣,辅助年幼的英宗。

时时勖(xù)帝向学,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因此,在诚孝张皇后去世之前,太监王振一党根本就翻不起什么浪来。

直至诚孝张皇后去世,王振没有了钳制,便把持朝政,并怂恿英宗御驾亲征瓦剌,才有了后来的“土木之变”。

明武宗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死于豹房(特意用来寻欢作乐的地方),享年三十周岁。可是,令人奇怪的是,武宗到死,都没有任何子嗣,连女儿都没有。可能他天生就患有疾病,或者是年少时生活太过荒淫,而不能正常生儿育女。

明武宗在位的这十六年,可以说,几乎年年都有战乱和饥荒,还有蒙古小王子虎视眈眈,多次对边境进行侵犯。好在每次明武宗在一众大臣的协助下,都能够有惊无险,平息战乱。可以说,明武宗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

就如同《明史》中评价的那样,如果明武宗能够像他的父亲明孝宗那样,谨慎、节制,或许也可以造就一朝的国泰安康。

这一点,身为母亲的张皇后,是要负一定的责任的。

三、张皇后因苛待侄子嘉靖帝生母,终受教训

明武宗病逝之后,因为没有子嗣,张太后与大臣杨廷和商量,决定立明武宗的堂弟、14岁的朱厚熜(cōng)为皇帝,就是后来有名的嘉靖皇帝。

没错,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那个嘉靖帝。

嘉靖帝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4个儿子,也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异母弟弟,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就过世了。12岁的朱厚熜,就以世子的身份,掌管封地的一切事务。

朱厚熜继位的时候,看着年岁小,但是,好歹也有2年的主管工作经验了,因此,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

他到达京师的时候,百官本来是要以太子的礼制对其进行参拜,但是,朱厚熜却拒绝了,理由是:“遗诏上说,我是来直接继承皇位的,并不是皇子。”言下之意,就是不能按照皇子的身份来对待他。

朱厚熜继位为明世宗后,大臣们原本是想让其认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为父亲,改称自己的父亲——已故兴献王为皇叔父。这等于是让他以养子的身份,记在明孝宗的名下。但是,被世宗给拒绝了。

初,礼臣议考孝宗,改称兴献王皇叔父,援宋程颐议濮王礼以进,不允。

——《明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宗一》

一半出于孝道,一半出于将皇权掌控在自己手中,明世宗从登基伊始,就和朝臣们开始了一场“关于该认谁为亲爹”的拉锯战。

最后,还是明世宗获得了胜利,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兴献帝,祖母——明宪宗的邵贵妃为皇太后,亲生母亲蒋氏为兴献后,并将其从封国接到京师来。

可是,平时恃宠而骄的张皇后,对从藩国入京的朱厚熜生母极为怠慢,还是用藩王妃的礼仪来对待她,这便第一次引起了朱厚熜对张皇后的不满。

等到后来朱厚熜登基为明世宗,已经成为太后的张太后,对同样为太后的朱厚熜生母蒋氏,还是一副态度傲慢无礼的样子。至此,张太后和明世宗的这个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也不看看明世宗是谁,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啊,多么有主意的一个人啊,怎么可能让自己的亲生母亲吃瘪?不久,张太后的报应就来了。

帝以太后抑其母蒋太后故,衔张氏。

——《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大婚,本来懿旨应该是由张太后下的,但是,世宗却改成了由自己的亲祖母——寿安太后来下这道懿旨。杨廷和为此与世宗争论,世宗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嘉靖三年(1524年),蒋太后生日,明世宗为母亲大操大办,还下旨,要朝中大臣的命妇都进宫来朝贺。可是,等到张太后生日的时候,明世宗就下令,一切庆贺都免除。朝中有御史大臣上书反对,都受到了明世宗的责罚。

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明世宗正式认定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父皇,明孝宗则为皇伯父,相对应地,张太后则为皇伯母。这样,张太后的身份,比起世宗生母蒋太后,那地位就低了一个档次。

都到这个份上了,张太后却还是不知道收敛,而且,也不知道让自己的娘家弟弟有所收敛。

嘉靖十二年(1533年),有人将张太后弟弟张延龄的罪行告到明世宗这里,他正好想乘此机会,以谋逆罪,将张延龄处死。

张太后几次三番想替自己的弟弟求情,明世宗都借故不见她。后来,大学士张孚敬出面替张太后求情,才让世宗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经查实,张延龄确实是犯了杀人罪。

刑部治延龄谋不轨,无验,而违制杀人皆实,遂论死。

——《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嘉靖十六年(1537年),张太后的另一个弟弟张鹤龄,也被人告发其想造反,被逮捕下狱。

这下,两个弟弟都在牢中,而且都被告犯谋逆罪,张太后坐不住了,跪席待罪,请求明世宗网开一面。但是,明世宗同样不想听。

太后至衣敝襦(rú)席藁(gǎo)为请,亦不听。

——《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二》

跪席待罪,就是大家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一幕:身穿白衣,披散着头发,长时间跪坐在宫门外破旧的草席上,向宫内的皇帝请罪。

张太后跪席待罪的时候,可是农历十一月,天寒地冻。张太后那时也已经66岁了,一个花甲老人,衣着单薄地跪坐在冰冷的席子上,不吃不喝,看着也确实可怜。

但是,明世宗却一点也不为所动,在他心里,张太后吃的这点苦,和他母亲在张太后那里受的白眼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什么。

不久,张太后的弟弟张鹤龄就病死在狱中。

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张太后在悲伤和孤独中死去,享年70岁。

张太后死后,明世宗还是没有放过她的弟弟张延龄,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将张延龄于西市问斩。

太后崩之五年,延龄斩西市。

——《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结束语

明孝宗张皇后,从她16岁嫁入皇家,直至儿子明武宗病逝,这期间的34年里,借着丈夫的独宠和儿子的孝敬,她在皇宫中过得可真的是风生水起。

尽管她有两个孩子先后早夭,但是,身在帝王家,没有其他女人与自己争宠,可以和明孝宗过着像民间普通夫妻一样的生活,皇帝丈夫对她有求必应,还容忍她娘家弟弟在外面作威作福,可谓是幸福至极。

可是,她却没有好好管教自己的儿子,使得他从小就贪玩成性,沉溺于歌舞声色,以致于最后没有留下子嗣,这是身为母亲的她,最大的失职。

等到丈夫的侄子朱厚熜进京继位,张太后一时难改以往说一不二的行事作风,对明世宗的亲身母亲傲慢无礼,自然会造成明世宗对她的仇恨。

而最后张太后的两个弟弟,尽管不一定就是真的犯了谋逆罪,但是,明世宗杀了他俩,也不算太冤枉。如果张太后一开始就约束娘家人的言行,何至于此。

以往看其他古代夫妻伉俪情深的故事,总是免不了要赞叹一番,但是,对于明孝宗和张皇后这对“一夫一妻”,还真是赞叹不起来;对于张皇后的遭遇,也同情不起来。她晚年所吃的苦,都是她年轻时候自己埋下的恶果。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860839620792451591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