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明明是太监,为什么会有后代?现存后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说起下西洋的郑和来,大家肯定不会陌生。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葡人麦哲伦横渡太平洋,启菲律宾群岛,绕世界一周——有史以来,最光焰之时代也。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所以说,郑和是“环游世界第一人”也一点都不为过。

郑和明明是太监,为什么会有后代?现存后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又被叫作三保,是云南昆明市宝山乡植知代村人。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当时,年仅十岁的马和不幸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到了南京。幼年就与父母分离的他,已经是非常悲惨了,更为糟糕的是,来到南京后,明廷的宫人还对他使用了酷刑。

然后,被阉割成太监的马和,进入到了朱棣的燕王府。虽遇到了这么多的磨难,但心性坚强的马和并没有灰心丧气。永乐二年(1404年)的时候,马和为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据《明史》记载:马和在靖难一役中立下了大功。但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具体的功劳和立功地点却并没有在《明史》中提及。

郑和明明是太监,为什么会有后代?现存后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有历史学家推断,马和应该是在建文元年(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立下了大功。当时,朱棣以八万人马对抗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刚开始,看到双方的兵力相差如此之大后,朱棣认为已是必输之局,只要能够减少伤亡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但令朱棣万万没想到的是,平常不起眼的马和竟主动站了出来。

他甚至说,想要带领一些起兵突袭建文帝的军队,以此来吸引火力,为主力部队创造机会。当时,朱棣也没有更好的作战计划,走投无路他就决定让马和试一试。就算输了,损失了几百个兵,这也与大局无碍。建文帝的主帅不知道对方有诈,只看地方尘土飞扬,仿佛有千千万万的敌军扑面奔来。

此时,他不知燕军虚实,吓地阵脚大乱,赶紧败退。打仗靠的就是士兵们的冲劲,看到敌军已经自乱阵脚,朱棣紧跟其后,左右夹击,连破七营。最后,战争以朱棣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朱棣看马和英勇善战,智慧过人,十分高兴,很是赏识他。于是,他亲自在南京御书“郑”字赐给马和郑姓,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马和的战绩。从此以后,马和便被唤作了“郑和”。

当然,除了赐姓之外,朱棣还给郑和升了官,使郑和成为了内官监太监,官位达到了四品。虽然,郑和是个宦官,但是,他并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凭借着自己的英勇才智,他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信赖,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就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为什么会下西洋呢?

究其原因我们是不难发现,郑和所在的明朝国力强盛,“宣扬国威”就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目的之一。当时,明成祖想要外国人了解自己的国度。天朝上国的思想,在明成祖的脑袋里根深蒂固,在他看来,当外人看到郑和的军队如此浩大之后,也就不敢来侵犯了。所以,郑和下西洋还有震慑之意。

当然,郑和下西洋也会做些贸易,但这并不是下西洋的主要目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震慑,郑和下西洋的船只数量有200多艘,这么多的船只,除了实现贸易往来外,还有一层就为了震慑敌国的意图。此时,如果有小国家胆敢闹事,郑和的军队就可以拿下他。但是,多数国家都被郑和的军队惊吓到了。因为当时明朝造船技术非常厉害,明朝的舰船数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郑和明明是太监,为什么会有后代?现存后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虽然,郑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郑和也是有缺陷的。当然,这不怪他,怪就怪当时的酷刑,真的是太泯灭人性了。历史上也明确的记载着,郑和是一个宦官。既然是宦官,他当然生不出孩子,那么,为什么郑和还有很多后代呢?难道历史上的记载哪里出了差错,还是郑和并不是真正的太监呢?

郑和明明是太监,为什么会有后代?现存后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郑和的确是太监,可是,他也的确有后代。

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结果其实是这样的,没有孩子的郑和很是孤单,所以,就将自己哥哥的长子收养了过来。郑和的哥哥也是个暖心的人,他之所以把孩子给郑和,也是为了缓解郑和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伤痛。郑和对这个儿子也是极好的,他不仅为他取名为马文铭,还让他继承了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后来,郑和的兄长又把自己的长子马恩过继给了他。据记载,郑和有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

最终,在自己哥哥的帮助下,郑和有了儿子,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延续了下来。就这样,郑和就有了自己的后代,虽然,这些孩子都不是郑和亲生的,但是,他们都写在在了郑和的族谱上,那就是郑和的后代了。并且,有统计,郑和现存的后裔有三支:一支在云南玉溪;一支在江苏南京;一支在泰国清迈。这三支郑和后裔总人数差不多500人。

郑和明明是太监,为什么会有后代?现存后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其实,此时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后代,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郑和为明朝所做的贡献已经让后人惊叹不已了,后人们也会永远的记得他,歌颂他。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835240355521102349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