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释一下古代这种东X西X南X北X的朝代是怎么来的。
古时候或者说当时其实并不是这样叫的,都是后世人们为了区分政权,根据一些大事件来简单的区别。比如西周东周就是因为当时周朝国度从镐京(陕西西安)东迁到洛邑(河南洛阳),根据国都的一次变迁,后人为区分这两个政权,所以叫做西周和东周。
像是我们更熟悉一点的东西汉,南北宋都是后人为了方便区分时间段才这样叫的。在当时都是统一叫做周,汉,宋。当时人们可不会叫东周西周,南宋北宋。
西周最后一任周天子
西周最后一任周天子是周幽王(当时不叫皇帝,叫天子),周幽王是个很著名的帝王,烽火戏诸侯说的就是他。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当时宠爱自己的一个妃子叫褒姒,为了褒姒周幽王废掉了自己的皇后申氏女,想要立褒姒为后。最后甚至和申氏的儿子太子姬宜臼都废了,立了和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申氏的家族是当时周朝的诸侯国申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来头很大,申氏族上是辅佐过大禹治水的重臣,大禹当权后赐姜姓并封地(给了很多地盘)有吕地有申地,吕地的著名人物就是姜子牙,申地就是这一脉。
申国的诸侯申侯一直不感冒周天子,结果周幽王把申侯的女儿废了外孙废了,娘俩逃到申国哭诉,申侯气的恼羞成怒,直接联合当时周朝边境的犬戎和一些诸侯国围攻镐京。
最终结果就是,申侯等人的联军大败周幽王,周幽王和姬伯服惨死骊山,褒姒也被犬戎掳走。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东周建立
姬宜臼在姥爷申侯和一些诸侯国的支持下掌握了周的政权,成为新一任周天子。当时犬戎在镐京掠夺的不少财宝,还顺便抢占了边境很多土地。
姬宜臼即位后称为周平王,他觉得犬戎势力越来越大,时常进犯边境,于是打算迁都以避犬戎锋芒。
当时大臣曾力劝平王,说镐京有天险,尽管犬戎时常进犯边境,也并无大碍,反而是迁都洛邑会被各诸侯国包围,恐怕是羊入虎口。
平王不听,执意迁都。迁到洛邑后,也没有带丰、镐的百姓,全靠周围的诸侯国支持,结果导致周王室开始日益衰落,而周围的诸侯国开始逐渐强大。整个东周名存实亡。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所谓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同样也是后人给的称呼,在当时时代还是叫做东周,或者各自诸侯国自己的叫法。
之所以叫做春秋,是因为古人记录一年都按春夏秋冬来记叙,比如XX年冬,XX年春。而其中更以春秋为主(主要是因为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可以算过一个轮回,而夏天冬天没有特色)
当时鲁国作为东周姬姓宗邦,是周立的保存着和实施者,各国诸侯了解学习周礼都会去鲁国学习,鲁国虽然不大,但是却民风淳朴,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也出过很多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比如孔子,孟子,鲁班,左丘明等。
鲁国的史官把当时各大诸侯国的大事都按照春夏秋冬一年的顺序记录下来,这部编年史被称为《春秋》。
孔子曾整理过这部编年史,所以《春秋》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总共记载了242年的大事件,所以这段时期,我们一般叫做“春秋时代”
战国就更直接,春秋末期,经过百年的争霸战在,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减,在三家分晋后,则以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为主。
而这七大国又连年战事不断,诸侯国战争、变法、改革导致战乱一共持续了两百余年,由于战争不断,所以从三家分晋七雄出现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两百多年我们都成为“战国时期”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83007562810078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