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个爱好学问的皇帝,连身边的侍卫都能引经据典

康熙,名玄烨,爱新觉罗氏。他八岁即位,康熙六年亲政,是清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皇帝少有大志,少年时期就智除鳌拜,青壮年时期又平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统一全国,打击沙俄、准噶尔等边境势力。不光武功可称卓越,康熙文治之功也不可埋没。康熙任内多次诏举博学鸿词,笼络了大批流落民间的优秀的明遗民文人和学者,倡导理学,编纂大型典册书籍等。康熙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的,死后庙号圣祖。

康熙:一个爱好学问的皇帝,连身边的侍卫都能引经据典

正史、野史、文人笔记中多可见康熙皇帝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汉族文化典籍的故事。当然,康熙作为皇帝,身边有许多名师硕儒一旁侍讲,这些博学之士对康熙的读书勤奋评价也都很高。

比如康熙初年有位侍讲学士就说:“当今皇帝勤于学习,是前古皇帝所未有的。我每日见皇帝坐卧之处周遭都环绕着各种典籍,尤其喜欢读四书五经性理之书。”他的书房匾额对联都是自己书写的,匾额是“敬天”二字,左边是“以爱己之心爱人”,右边是“以责人之心责己”。有一回他看见群臣奏折中颂圣的话有这么一句:“德迈二帝,功过三王。”康熙当即表示:“二帝三王,古之圣人,我怎么能越过他们,今后尔等群臣切不可如此称颂我。”大概康熙皇帝还是好学而谦逊的。

康熙任内,还添了个新官职,叫南书房供奉。康熙十二年春,皇帝到讲筵听学士们授课,听罢从容地跟学士们说:“我想让文学之臣,早晚陪在我的身边,专门负责给我讲经讲史,不要再像从前一样侍讲学士还兼有外职。我呢,打算把宫内一户给他居住,别的事不让他管,你们为我举荐一位。”

大家举荐了一位进士,任编修的桐城人张英名,皇帝也很喜欢他。到康熙十六年冬天,康熙正式赐其为内廷供奉,还在瀛台之西赏赐了座屋子给他住。让他每天辰时进宫,戊时出宫,在乾清宫西南侧的南书房陪康熙读书后来,康熙御临乾清门听政之后,就召张英名到懋勤殿给自己讲书,早晨讲经书,午后读史书。

康熙对张英名十分尊重十分恩遇,饮食、笔墨纸砚都从宫内出,读书都让太监们捧着书读,康熙饭桌上的珍果美食每天都要送好几回给他吃。后来,张英名官至大学士,死后谥号文端。

康熙:一个爱好学问的皇帝,连身边的侍卫都能引经据典

康熙皇帝不仅自己读书勤奋,甚至连跟着他的侍卫左右跟的久了,竟也能通些文墨典故。一次,康熙秋天大猎,这个“大清国第一巴图鲁”正在快快乐乐享受“风毛雨血”的时候,手下人忽然奏报吴三桂反叛了。

康熙大为扫兴,心中不乐,过了一段时间长叹一声说:“此所谓虎兕出于柙,黾玉毁于椟中。”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了,孔子后面还有一句“是谁之过与?”。康熙这句话既愤怒吴三桂的反叛,又感慨其他臣子也有罪过。左右的人却都不知道说的啥意思,正在窃窃私语中,一个侍卫语出惊人:“皇上的意思是‘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也。”

原来这一句正是朱熹批注《四书》里对孔子“虎兕出于柙,黾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解释。孔子没有明白告诉我们是谁的过错,朱熹替后人解惑,才说了‘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这句著名的批语。康熙皇帝听了这句话,大喜,把侍卫唤到跟前,高兴的说:“你能读四书注,不简单啊,很好嘛,跟着朕的侍卫也要读些书才好嘛。”当即转怒为喜,还重赏了这个侍卫。

康熙:一个爱好学问的皇帝,连身边的侍卫都能引经据典

康熙不仅读书很多,还能揪出当时的博学硕儒的错。有一回召集众多大臣作诗,许多文学之士应制作诗当然也有逞才之辈。卷子都交上去了,康熙一一御览,又示谕群臣:“作诗赋,押韵是学问中的大事,这交上来的许多卷子怎么有如此多乱用韵的?”顺手指出了好几例:潘耒的诗押东韵却用了别韵的宫字,李来泰东韵也误用了浓、逢二字,当时诗坛领袖施闰章也不能幸免,押支韵也有出韵字。大臣们都唯唯应承。这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一个爱好学问的皇帝,连身边的侍卫都能引经据典

其实不是那些文人没学问,只是当时的音韵已经变化很大了,诗歌所用的标准是押平水韵,但写诗嘛有时兴起,按自己方言押韵其实也无伤大雅。不过康熙说的也有道理,应制诗还是以严格押韵为上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翻一翻平水韵,一韵之字很多,文人自幼背诵纯熟,这样科场作诗才不用检韵就可写作。许多一韵之字按当时的音韵实情已不能押韵,许多隔韵之字按当时的音韵实情其实可以押韵,背诵起来很艰难。但康熙能记诵平水韵的如此清楚,可见博闻强记,也可见学问深厚且严谨。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803878308388798979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