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南昌城惠民门外乱作一团,一群身穿闪亮盔甲,手持利刃的士兵正在来回穿梭,不时地对围观群众进行大声呵斥。人群正中央的断头台上站着两个被五花大绑的人,如果仔细望去可以看见其中一名儒生模样的中年人左手耷拉着,如果走的近些就可以看见他的左手与手臂之间只靠着些许皮肉连接着,似乎随时都可以掉下去。从围观群众的议论声中可以判断出此人正是江西巡抚孙燧,另一位则是按察副使许逵。
那名中年儒生似乎并未因断手而痛苦不堪,只是面有歉意地对另一人说:
“事已至此,连累你了。”另一人肃然回答:“为国尽忠,虽死无憾!”儒生欣慰地笑了,他侧着头看着远处,缓缓地说到:“你不会白死的,会有人替我等报仇的。伯安兄,全靠你了。”说完二人便英勇就义。
原来这一天就是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的日子(就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个宁王)。用孙燧和许逵的头颅祭完旗后,朱宸濠立刻吩咐幕僚:“还有一个人逃跑了赶紧去追,此人不除终是大患”。
王守仁乘舟刚到丰城,就传来宁王谋反的消息。王守仁对此虽早有预料却没想到宁王的速度会这么快,自己刚离开两天他就反了。
既然宁王已反那么自己的挚友孙燧想必也以身殉国了。
王守仁心里默默叹息一声便命令随从:“马上停船靠岸。”
王守仁带着随从们上了岸到城中逛了逛街,又到茶馆品了品茶,后来又去马市上租了辆马车。说来也奇怪,王守仁租了马车后也不用,只叫车夫独自驾着车前往南京。自己却带着随从绕道回了江边,另外租了一艘小船,沿江离开了丰城。
看着随从们不解的目光,王守仁笑了笑说道“宁王是不会放过我的,他必已派人前来追杀,刚才我们上岸,又租了辆马车,不久后他们会跟着线索沿着马车路线前去追杀我的。”
摆脱了追杀但王守仁却没有任何放松,因为他知道此刻他面临的,是真正的绝境。
想到宁王叛乱是预谋已久的,他手握七万兵马只需数日便可控制整个江西。
自己虽有巡抚头衔却无一兵一卒可用,朝廷太远,远水难救近火。
王守仁看着无尽的江面第一次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软弱无力,孙燧死了,宁王反了,纵然自己心学再高深,韬略再精通,没有兵,没有武器,还是什么都做不了。
唯一能做的只有这件事了!
“笔墨伺候!”王守仁大声说道。
夜晚很快到来,在漆黑一片的江面上,总有或明或暗的灯火从一艘小舟内传了出来,从窗外望去,可见一个身影伏在书案上奋笔疾飞似乎在书写着自己无尽的悲痛和愤怒。
第二天一早,随从们发现了散落满地的纸张,只有四个醒目大字:“誓死报国。”
一夜未眠的王守仁最终决定誓死报国,只身前去破敌。
王守仁赶到临江知府衙门,看着混乱不堪的衙门中大小官员正在收拾行装,准备逃跑时,大声吼道:“好男儿自当乱世立业,诸位自当随我平叛成就万事功名!”
周围的骚乱随着这一声大吼随即变得安静起来,临江知府看着王守仁怯怯地问道:“我等愿随王大人一同为朝廷效力,平定叛乱,只是不知道王大人带了多少人马?”
王守仁环顾四周,用震耳欲聋的声音说道:“有我足矣!”
王守仁有平叛的决心,也有必胜的信念但他也知道凭借目前的这些衙役,绝对无法平叛,眼下他只能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还需要谋划出切合实际的平叛策略,这才是“知行合一”,这也是王守仁无往不胜的哲学和智慧。
王守仁果断发布命令:“撤退!前往吉安,在那里,战胜叛军!”
吉安府衙内,王守仁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南京,对同僚说“宁王必定会进攻南京。宁王叛乱事起突然,朝廷防备不足,宁王必定会趁乱发动攻击,攻南京。若得南京,便可坐拥半壁江山”
王守仁看了看这两天东拼西凑才凑出的数千兵马,那紧锁的眉毛变得更深了些。
是夜,王守仁房间内的灯火久久没有熄灭。
不久之后,洪都城内广泛地流传了一条消息:朝廷已就近调遣了16万大军,共分四路前来平叛。消息十分详细不但有四路兵马指挥官的官职、姓名,连每路兵马的配置、行军路线都一五一十地描绘了出来。
洪都城内的宁王知道了所谓大军来攻的消息,正在将信将疑之际,手下突然密报,说从进城的人身上发现了几个特殊的蜡丸,内有机密信件。
宁王打开书信,却着实吓了一大跳。
书信内容也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你们二人现在深受宁王信任,赶紧劝宁王离开洪都,进攻南京,我方16万大军将在半路伏击,定能一举全歼他们,事成之后首功归你!
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幕僚李士实、刘养正前来拜见,向宁王提出建议:
“殿下,此地不宜久留,应立即带兵攻击南京!”
宁王深深地看了眼他们,决定:不去,留在洪都,哪里也不去!
王守仁一看计谋成功了,他立即向各地求援,并就地招兵,几天时间便招募了七八万民兵。 这下人算是有了,可以与宁王争斗了一番。可王守仁却做了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决定,按兵不动,休养生息。
手下们急了,纷纷找到王守仁问道:“我军士气正盛,应趁敌军尚未行动,立刻发起进攻,必可一举大破敌军!不知王大人为何不动?!”
王守仁笑了说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看着众人不解的目光,王守仁解释道:敌强我弱之时需要拖延敌军来争取时间。如今我军实力强盛,敌人必不会轻易出战。况且宁王经营洪都多年,根深蒂固,若我军贸然出击攻城,必然久攻不下,时间越久,祸患越大。现我军龟缩不出,示敌以弱,待其主力出击时,抓准时机,一举围歼,必取全胜!
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在王守仁的掌握之中,在洪都等了十几天的宁王始终没有等来朝廷的16万大军,反而等到王守仁已在吉安筹建军队的消息,宁王知道自己上当了。
经过短乱的慌张之后,他却发现,王守仁一直没有发起进攻,他随即判定敌军兵力不足,仅能自保,于是开始听取幕僚的建议——先取安庆,取得安庆后南京便可唾手可得。
当宁王兵临安庆城下的消息传来时,王守仁慌了,若安庆被攻下将会造成无比可怕的后果。经过短暂的慌张后立刻镇定了下来,下令军队集结,进攻南昌。若南昌被围,宁王必定回救!
兵临南昌后王守仁没有立即攻城,而是打起了攻心战。四处宣扬自己拥有强兵30万,并且只斩首恶不杀从众,待大军进攻时不抵抗者免死,抵抗者株杀全家。一时间长南昌内人心惶惶,逃兵者比比皆是。
经过一番心理战后,王守仁在一个夜晚发布了军令:此次攻城,由我亲自督战,志在必取!一鼓令下,附城!二鼓令下,登城!三鼓令下未登城,杀军!四鼓令下未登城,杀将!”
深夜,夜袭正式开始。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攻城的军队竟然未遇阻挡,轻松攻入城内。
原来是之前的心理战打得太出色,城内的守军看到攻城后纷纷放弃抵抗溜之大吉了。就这样王守仁未损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南昌。
宁王听到南昌被围的消息后便率军回防南昌,可在半路上听说南昌已被攻克更是怒火攻心,不顾幕僚的建议:“不理会南昌,死攻安庆,直取南京!”,火速前来救援。
王守仁得到宁王前来的消息后,更是主动前往迎敌,双方在鄱阳湖黄家渡会面,最后的战斗即将开始。
第二天王守仁命令全军,就地整修准备夜间总攻。
深夜,战争开始了。王守仁亲自指挥战斗,率领军队在黑夜的掩护下杀向宁王军队,可他刚走到一半之时便看见前方有大量的宁王军队正排着整齐队列等着他们呢。很明显,宁王在等候着他们!
狭路相逢勇者胜,宁王果断命令军队进攻。看着对面黑压压的敌人,王守仁也果断地下达了命令——逃跑。
在这一追一逃之间,宁王是大为兴奋在畅想着除掉王守仁后帅军北上,攻克京都,一雪自己祖辈之耻时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军队开始陷入混乱!自己的后方与两侧突然杀出了大量兵马,前面的王守仁也不逃了开始回头杀了回来。宁王此战是一败涂地,于是率领残部退守到鄱阳湖的东岸。
面对部下涣散的军心,宁王知道如果在这样下去自己必将兵败而亡,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
他拿出了自己积聚多年的财宝,并召集了部下大声宣布:
“事已至此,我等当奋力一搏!最后决战,诸位要全力杀敌!带头冲锋之人,赏千金!但凡负伤者,皆赏百金!”
一番修整后,战争如约而起。很快王守仁便发现,眼前这伙叛军特别凶狠,完全是不顾生死地冲锋。几次冲锋之后便让王守仁前军全线崩溃,中军也开始混乱起来。
就在这时交战双方突然看到有人骑着战马,挥舞着战旗在战场上来回奔跑,旗子上写着“宁王已擒,我军不得纵杀”,耳边也尽是“宁王已擒,投降不杀”的呼声。
主子都死了,他的许诺自然也兑现不了了,这战打还有什么意思啊,于是宁王的部队立即溃散。
王守仁也凭着这招彻底击溃了宁王的残余势力,并活捉了宁王。
至此宁王之乱正式平定,朱宸濠精心准备了十年的谋反就让王守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一己之力用时三十五天便彻底了结了。
十一年前在龙场的那个雨夜中,他悟道成功。
他成功地悟出了“心即是理,天理即是人欲”,“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是平等的,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善,都有良知,只要我们能心存向上向善之心,我们就能成为圣人。
十一年后经过此战他有了更深的体悟,也终于悟透了什么叫做“知行合一”,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结合实际,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从而成功地走上了自己的圣贤之路。
1529年1月,王阳明病逝,终年五十七岁。死时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生命虽是短暂的,学说却是永恒的。他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他的思想学说却历久弥新。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中国历史上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终明清两代仅王阳明、曾国藩二人而已!
作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曾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王阳明的心学影响巨大,它影响力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一位青年因受其影响而更改了自己的名字——陶行知,不仅如此连蒋一生崇拜王阳明,败逃台湾后将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心学后来还在东南亚刮起了一场旋风,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有一块腰牌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98736860697854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