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刘备听闻关羽战死,哭的那是昏天地暗。
其实,这只是杜撰出来的。照理来说,关羽为国捐躯,赚一个封号,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他那个结拜兄弟,好像把这个事给忘了,而是儿子后来追封的。所以,这便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那么铁吗?关羽落得如此下场,真相究竟是什么?
有这么多留白的问题,仔细想来,应该是历史留下的文字记载太少了。有人猜测,关羽将荆州丢了,是埋下自己悲剧的“因”。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在《三国志》中,居然没有记载,国学大师章太炎倒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坏了诸葛亮的好事,所以,他被灭了。
于是,民间便开始有了“借刀杀人”的故事版本。
熟知历史的人都晓得,诸葛亮在他早年的《隆中对》中,就已经开始排兵布阵,并且,其策略是非常清晰的:
第一点,他们要和周边的一些西南少数民族打成一片;可是,这一点刘备做的并不好,他们是外来人员,在原居民看来,他们就是侵略者,所以,一有机会就想将他们赶走。
第二点,就是修身养性;刘备花了九年的时间,才拿下四川,军队疲惫不说,老百姓也深受其害,当地的经济更是停滞不前,破坏的很严重。
第三点,则是要继续维持和东吴的关系;虽然,二者已经结为亲家,但是,私底下的关系却非常紧张,表面上还没有到动刀枪的地步,可是,大家已经在心里将对方视为了敌人。这一点上,诸葛先生看的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蜀国和东吴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所以,他对这点也是非常担心的。
第四点,就是天下变了我们才能动;意思是指:要等到曹军的内部出现混乱的时候,才能出兵。
第五点,更是强调在出兵时,一定要兵分两路,最终,形成“夹击”的攻势,以掐断曹军的首尾接应。
诸葛亮一生,做事谨慎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情,那么,为何在关羽单兵北伐时,没有提醒刘备呢?那时,荆州城没人镇守,他就不担心东吴会突然袭击吗?这点诸葛亮不可能看不出来,当然,他也不是神。不过,历史上的确没有记载他反对关羽攻打襄樊。
通过以上对诸葛亮用兵的分析可以看出,关羽这次出兵完全颠覆了他的策略。都说,战争的胜利要天时地利人和,那个时候,他们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再加上,当地的经济并没有完全恢复,所以,从实力上已经逊了曹军一筹。而且,和东吴关系的紧张,已经给自己带来了威胁。
然而,更致命的是,他们在曹魏统治鼎盛的时候贸然出兵,而且,还只是荆州一方出兵,益州的兵力却是坐视不管。试想,这怎么可能是诸葛亮的作风呢?作为军师,他的任务不就是要在关键的时刻让刘备冷静吗?还原历史,蜀国的力量一直落后于魏国,但是,刘备却是有野心的。
取益州、夺汉中,让他看到了前途的光明,于是,他的想法不免飞上了天。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打败曹军,可给他鼓足了劲,他认为:自己已经有力量和曹军抗衡了,所以,便没有仔细想想自己当时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其实,此时的蜀国压根就不具备进攻襄樊的条件。
刘备的野心膨胀,不顾实际情况,瞎指挥也就罢了,那么,诸葛亮为何还由着他这么任性呢?
那个时候,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诸葛亮都是可以插手的,但是,刘备却可以不听。可诸葛亮至少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这件事情他极力反对,估计将会是另外一个结局。所以,只能说这位军师并没有尽到他的责任,既然他都已经列出了军事大纲,那为何不按照大纲行事呢?
或者说,打败了曹军,他也暗自得意了起来?再加上,后来刘备对关羽的一些做法,尤其是关羽死后所享受的待遇,由不得大家不想,这对兄弟之间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但是,拿一个国家的命运去赌,刘备派关羽出兵这个决策,成本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在这种事关国家利益兴亡的时刻,作为大臣就要尽自己的职责,更何况,诸葛亮作为军师、宰相,更应该尽到自己的职责。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值得,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
或者,再做一个大胆的猜测,诸葛亮知道刘备的计划,但是,却宁愿违背自己的初衷,也要维护刘备的意见。
那么,这是不是和他做人的底线相冲突呢?难道真成了说一套,做一套了?一场荆州之战,失去的不仅仅是蜀国的一员大将,也不仅仅是一块战略要地,它失去的是刚刚有所好转的蜀汉江山的大好形势啊!现在,我们只能从点滴的文字记载中,逻辑的推测这个事件的始末,至于真相如何,我们也无从知晓。
其实,没有因哪有果,因果本来就是一件难以琢磨的事情。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9206828063588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