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皇帝在“实习期”的精明表现:忍让乾隆、麻痹和珅,成就皇权

乾隆六十年九月,为履行践祚之初“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的诺言;为成全自己“千古第一全人”的自诩;乾隆皇帝于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示恩命: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

为了展现自己退位归隐的决心,乾隆皇帝为禅位于皇十五子永琰做出了一些列准备:修缮宁寿宫,用以归隐后居住;发布加恩于天下子民的谕旨;于皇子、皇孙、王公大臣面前,“公开阅看癸巳年所定密缄嗣位皇子之名”。但在做出禅位决定的同时,乾隆皇帝依然明确了“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的皇权过渡期之皇权分配方案。

除了“让位不让权”的乾隆皇帝,还有一个手握军、政、财、文大权的“二皇帝”和珅,成为了继位之嘉庆皇帝头上的另一座大山。要想顺利度过“实习期”,嘉庆皇帝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身心应对。

“明廷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是乾隆帝晚年的追求,但为君时所拥有的无限权力带给了他一次次的成就感。为了避免禅让过多而削弱其现有的皇权,又可以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在发布禅位谕旨的次月——乾隆六十年十月,乾隆帝对皇权进行了初步的分配。

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皇权社会,尤其是统治阶层之内,礼制的规定与人的政治地位是息息相关的。为明确自己的特殊性和王朝领袖的形象,乾隆皇帝在礼制上和嘉庆皇帝严格分开。

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仍用代表一国之君之意的“朕”字为称呼;恭遇太上皇庆节,称万万寿,嗣皇帝庆节,称万寿;题奏行文,凡遇天、祖等字高四格抬写,太上皇帝高三格抬写,皇帝高二格抬写;嗣皇帝登基后,应请太上皇帝敕旨,册立皇后;外廷筵宴,由各该衙门循例奏请嗣皇帝恭奉太上皇帝亲御筵座,嗣皇帝侍坐,一切仪注临时具奏。

当然,乾隆皇帝也并非将皇帝特有之礼制全部剥夺,其中“经筵、耕耤、大阅、传胪各典礼”,仍然大方地下放给了嘉庆皇帝,“届期由各该衙门奏请嗣皇帝循例举行”。

官员的任免对于皇帝而言,至关重要也代表着行政方面的绝对权威。乾隆皇帝在皇权分配的方案中,予以了明确说明:“陛见文武大员及新授道府以上,具折恭请太上皇恩训”。也就是说,乾隆皇帝手中依然掌握着全国上下四品以上高级官员们的升迁废黜大权,牢牢把控着整个清王朝的臣属队伍。

乾隆禅位以后所用印玺——十全老人印

在《清实录·高宗实录》所记载之乾隆皇帝做出禅位决定的谕旨中,乾隆皇帝对于禅位以后的政事处理、礼制分别,有着更为明确的“不放权”说明:

至郊坛宗社诸祀。朕年开九袠。于登降拜跪仪节。恐精力稍有未充。不足以将诚敬。自应嗣皇帝亲诣行礼。部院衙门、并各省具题章疏、及引见文武官员寻常事件。俱由嗣皇帝批阅。奏知朕办理。为朕分劳。庶得更遂怡养。幸跻期颐。勉副天下臣民之望。尤所至愿。

也就是说,即使嘉庆皇帝有权处理的“寻常事件”,也必须“奏知朕办理”;嘉庆皇帝只是一个“为朕分劳”的角色存在,并非九五之尊。

嘉庆元年正月,乾隆太上皇和嘉庆皇帝之间完成了名义上的皇权更迭,大清皇位完成了传承。在同时“颁行天下”的太上皇帝传位诏书中,有这样一句特别明显的说明:

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从未倦勤,不敢自逸。

这就充分说明,太上皇的归政只是名义上的,仍然大权独揽才是实质。再决定禅位于皇十五子永琰乃至永琰成功升级为嘉庆皇帝以后,乾隆皇帝还至少三次在不同场合,对不同臣属乃至外国使节明确表示对朝政大权的绝对把握:

1、乾隆六十年十二月,马上就要移交皇权的乾隆皇帝专门就奏折上呈办法,专门进行了说明:朕于明年归政后,凡有奏缮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著称太上皇。

2、传位大典完成以后,乾隆皇帝唯恐朝臣忘记之前的皇权分配方案,还专门对嘉庆朝政事处理进行过说明:凡军国大政,及交涉外藩事件,朕仍训示嗣皇帝,一切锡赉绥怀,悉循恒典。

3、嘉庆元年,乾隆太上皇于圆明园接见朝鲜、安南等国使臣时,明确指出:“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来办”。

乾隆帝接见使臣

如此种种,都明确说明了一个问题,乾隆皇帝虽然禅位成为了太上皇,但却依然是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依然牢牢把控着朝政大权。

生活在乾隆太上皇阴影下的嘉庆皇帝

一个如此留恋皇权的太上皇,让嘉庆皇帝明白,自己的皇帝之位并不稳固;而且前朝历代之皇权更迭过程中的“祸起萧墙”让乾隆太上皇时刻保持着对嘉庆皇帝的提防;这让尚处于“实习期”,并且随时都可能被废黜乃至处死的嘉庆皇帝,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对乾隆太上皇保持绝对的服从。

首先,在乾隆皇帝发布禅位谕旨的次日,被明确皇太子身份的皇十五子永琰,立马上呈了一份推辞奏折。在这份奏折中,永琰极尽谦卑,并进一步明确了乾隆皇帝禅位以后的工作打算:

伏愿我皇父御极延禧。躬揽庶政。上答天眷。俯遂舆情。臣既蒙恩册立。谨当备位储宫。朝夕侍膳问安之暇。得以禀受至教。勉自策励。敬俟我皇父期颐策衍。上仪庆成。惟时载颁成命。臣敢不敬谨祇承。

对于永琰如此“真诚”的推辞之言,乾隆皇帝自然非常高兴,在给予了“见其情词恳款。实皆出于至诚”的正面评价以后,严惩诚恳地拒绝了永琰“皇父精神纯固,仍请躬揽庶政”的请求,并借机再次明确了“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朕必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

除了官方回应外,继位以后的嘉庆皇帝还在诸多方面予以乾隆太上皇绝对尊重和服从,我们以一件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嘉庆二年二月,嘉庆皇帝的结发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崩逝,为此,乾隆太上皇专门下发敕旨:

所有应行典礼原当照例举行,但皇帝侍奉朕躬,而臣民等亦皆礼统于尊者,改为辍朝五日,皇帝穿素服七日。

对于孝淑睿皇后而言,这非但不能算是恩赐,还是严重有减于前朝成例的皇后丧仪礼制。但也不要忘了,乾隆太上皇尚在人世,能够不顾忌讳,允许嘉庆皇帝“穿素服七日”,绝对属于“加恩降旨”。

我们再来看下甚至乾隆太上皇会有所忌讳的嘉庆皇帝,是如何处理皇后丧仪的?《清实录·仁宗实录》记载了嘉庆皇帝针对孝淑睿皇后丧仪的谕旨:

谕内阁、本日皇后薨逝。一切典礼。仰蒙皇父太上皇帝特降敕旨。加恩照皇后例举行。第思朕日侍圣慈。一切秉承睿训。王公大臣官员等、虽有素服之例。但皇后册立甫及一年。母仪未久。且欣承欢。诸取吉祥。此七日内。圆明园值日奏事之王大臣等、及引见人员。俱著常服。惟不挂珠。此礼以义起。天下臣民等、自当共喻朕崇奉皇父孝思。敬谨遵行。副朕专隆尊养至意。

除了避免乾隆太上皇忌讳而“不穿素服”,嘉庆皇帝在处理完皇后上丧仪后,立马赶到乾隆太上皇所在寝宫,“照常例请安”,并“并以礼抑情,不敢显出感怆”。

嘉庆帝的孝思令太上皇甚感宽慰,不时向和珅、福长安询问嘉庆帝近况,关心其身体。得知皇帝能以义制情,并时刻以国事为重,尤为忻喜,不禁感叹道:“皇帝专隆尊养,纯孝若此,实为前代所未有,圣心愉悦之至”。太上皇认为嘉庆帝极尽孝道,斟酌事理又思虑详密,并未有夺取皇权的野心,对其的态度开始转变,不再处处压制。

生活在“二皇帝”和珅阴影下的嘉庆皇帝

除了乾隆太上皇这个足以决定嘉庆皇帝皇位乃至生死归属的“大山”外,还有一个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可谓“宠任冠朝列”的朝廷重臣——钮祜禄·和珅,权势一度凌驾于嘉庆皇帝之上,成为嘉庆皇帝不得不认真对待、谨慎小心应对的另一座“大山”。

嘉庆元年八月,时任内阁首辅章佳·阿桂病逝,钮祜禄·和珅取而代之,荣升首辅并于次年白莲教逆首王三槐被擒,因“襄赞机宜”,而被加恩晋封公爵。当时的和珅,权倾朝野,“凡入都谒选,争以谒见为荣”。曾经亲眼见识到和珅“势盛”的朝鲜国使臣,曾经如此评价嘉庆朝初期的和珅:

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贿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上自王公,下至舆珅,莫不侧目唾骂。

此等评价,虽然极尽负面言辞,但也不能看出和珅在那一时期的权盛一时,无人能及,乃至“实习期”的嘉庆皇帝也必须谨慎小心的应对。

和珅的权倾朝野,离不开乾隆太上皇的绝对支持。而乾隆太上皇之所以在禅位以后,如此倚重和珅,主要原因有二:

1、和珅的深通上意

禅位以后的乾隆太上皇,已至耄耋之年,口齿含混不清,也只有长期与其相伴的和珅能够揣度出乾隆太上皇的心意。乾隆太上皇发出命令以后,必须经由和珅之口传达,方能生效,以至于逐渐造成了举国上下均认为和珅所言极为乾隆太上皇所言的荒唐状态。

拥有如此“特权”后,举朝对于和珅,必畏而服之,嘉庆帝自然也须奉命唯谨。

2、和珅的替身之效

禅位以后的乾隆太上皇,虽然被嘉庆皇帝乃至朝堂上下吹捧为“精神尚固”,但实际上已经将近九十岁的乾隆太上皇已经是“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的状态。精力不济,又有着极大的权力欲望,乾隆太上皇只得将和珅视为自己的替身,予以皇权的继续把控。

乾隆帝训政期间,和珅的势力愈来愈大,已成为出纳帝命、统率百僚、综理朝的“二皇帝”。

在乾隆太上皇在世的时候,和珅能够狐假虎威,挟太上皇号以令皇帝,达到其控制嘉庆帝的目的。但如果乾隆太上皇一旦离世,和珅又该如何自处,该如何面对积怨已深的嘉庆皇帝呢?

久润官场,深谙宦海浮沉之理的和珅,自然早有准备,既主动向嘉庆皇帝示好,又随时向嘉庆皇帝示威,试图利用恩威并集的“王者之道”彻底控制住嘉庆皇帝。

1、向嘉庆皇帝示好

在嘉庆皇帝宣布之和珅的二十款大罪中,其第一项大罪就是“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此即为和珅向嘉庆皇帝最初的示好之举。

除此之外,嘉庆元年,和珅又特别提出毓庆宫的太监、谙达升职,借此笼络嘉庆帝。

2、向嘉庆皇帝示威

眼见示好不成,和珅又接着乾隆太上皇的绝对信任,向嘉庆皇帝数次发出示威,试图永久压制住嘉庆皇帝。

嘉庆三年的春天,嘉庆帝曾发布上谕,决定冬季举行大阅典礼。和珅在其上谕颁布后,鼓动乾隆帝下达了一个与嘉庆帝上谕相悖的谕旨,称:“现在川东北教匪虽将次剿除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著行停止”。和珅故意用太上皇的命令去抵消嘉庆帝的决定,以示其权威。

面对和珅的飞扬跋扈,权势欺辱,嘉庆皇帝选择了隐忍,选择了避和珅之锋芒,韬光养晦,选择了等待乾隆太上皇宾天的那一天。

嘉庆皇帝应对和珅的具体办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故作姿态,麻痹和珅

自即位以来,嘉庆帝对政事不加以过问,每逢有事需奏请太上皇时,即托和珅代为传达。和珅或以政令奏请皇旨,嘉庆帝以“唯皇父处分,朕何敢与焉?”以对。对于和珅的专擅跋扈,嘉庆帝始终处于默许状态,从不横加干涉。

2、屡加重用,使其放松警惕

一国之君的嘉庆帝亦同样对和珅忍让恭敬,致其身边人不满,嘉庆帝解释道:“朕方倚相公理四海事,汝等何可轻也?”表示亲政后要依靠和珅处理军国大事。除了在别人面前提及以后重用和珅,嘉庆帝还特意当和珅面提及此事。嘉庆帝将和珅的鼻烟壶没收,让其不要抽烟,保重身体,表示以后还要倚重其治理国家。

《朝鲜实录·李朝实录》曾经对嘉庆皇帝的韬光养晦之计,予以过极为精准的说明:

自即位以来,知和珅之必欲谋害,凡于政令,唯珅是听,以示亲信之信。

嘉庆皇帝长达数年对和珅的隐忍不发和假意麻痹,让其得到了最为实际的回报。嘉庆四年正月十三日,在乾隆太上皇宾天仅10天以后,嘉庆皇帝便立即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款大罪,下令将其抄家入狱,并以“和珅尝任首辅,不忍令肆市”为由,令其自尽狱中。至此,嘉庆皇帝用一份令举朝上下皆为叹服的成绩单,顺利度过“实习期”的考核,成为一个真正掌握了朝政大权的大清皇帝。

​后记

作为乾隆皇帝的禅位对象,嘉庆皇帝既有着避开皇位争夺、顺利接过皇权的幸运;又有着背负乾隆太上皇、权臣和珅两座“大山”之“实习期”考核的不幸。但好在嘉庆皇帝懂得隐忍、懂得韬光养晦,更有着目光深远的政治谋算,才得以在熬走乾隆太上皇、扳倒和珅以后,顺利接过大清皇权。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稿》、《朝鲜李朝实录》、《啸亭杂录》、《清史通鉴》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97426041544507918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