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大汉王朝最后一个继承诸葛亮遗愿,矢志克复中原的忠义之士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上表,开篇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诸葛亮的话语体系里,“先帝”刘备创立的国家——今人称之为“蜀汉”、古人称之为“季汉”——是“先汉(西汉)”和“后汉(东汉)”的延续,这个国家占据益州只是一种临时状态而已。诸葛亮之所以要北伐“中原”,正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摆脱眼下这种临时状态。

此后,诸葛亮在建兴六年(228年)两次北伐,复在建兴七年(229)、建兴九年(231年)、建兴十二年(234年)三次北伐,直到自己病逝五丈原为止。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虽然未能实现,但是他通过北伐解决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使北伐成为了蜀汉政权的重要国策。

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无所获。建兴六年(228)第一次北伐时,除魏国的陇右郡、南安郡和天水郡曾短暂归降蜀汉外,一批熟悉陇右风土人情的魏国官员也归降了蜀汉,这批官员有姜维、梁绪、尹赏、梁虔等。这一年,姜维二十七岁,和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同龄。从此,姜维一生为蜀汉效力,至死不渝。

发迹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姜维的父亲名叫姜冏,东汉末年,姜冏官至郡功曹,羌人叛乱时,姜冏领兵和羌人作战,战死沙场。

父亲去世时,姜维年龄尚小,他是被母亲抚养长大的。姜维好郑氏学,长大后被雍州刺史辟为从事,后被朝廷赐官中郎,参本郡军事。或许是受父亲为国死难的影响,姜维对功名十分渴望,他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因此在长官眼里,姜维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下属。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正跟着天水太守马遵巡视属县。马遵得知蜀军犯境,诸县投降后,对平时就不安分的姜维产生了疑心,为避免不测之祸,他和姜维不辞而别,趁夜逃到了上邽。第二天,姜维参见马遵,却发现马遵不在,于是,姜维也连忙前往上邽,但到上邽城后却被马遵拒之门外。姜维无可奈何,只好返回冀县,令姜维没想到的是,冀县也把他拒之门外。姜维走投无路,只好归降诸葛亮。马谡在街亭战败后,诸葛亮带着姜维离开陇右返回汉中,从此,姜维离开家乡,开始为蜀汉效力。

姜维的影视剧形象

母亲得知姜维的下落后,给儿子寄信一封,让儿子返回魏国,并送给儿子一种名叫当归的药材作为隐喻。姜维看完母亲的书信后,心中没有动摇,他回信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此时,姜维一定想到了父亲为大汉殉难的往事,也想到了自己在二十岁前身为大汉子民的过去,如今归降蜀汉,可以重新为大汉效力,足慰平生志向了。

诸葛亮称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并且“心存汉室”,是“凉州上士”,对姜维十分器重。同年(228年),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加号奉义将军,封爵当阳亭侯,遂以新的身份成为蜀汉的官员。此后,姜维跟随诸葛亮参与历次北伐,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历练,与此同时,姜维也感受到了诸葛亮矢志不渝,为北伐中原奋斗不止的精神。

建兴十三年(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姜维参与撤军行动,率军负责断后。同年,姜维返回成都,刘禅任命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跟随蒋琬返回汉中,继续诸葛亮未竟的事业。此后,蒋琬数次派遣姜维率领偏师进攻陇右,但都无功而返。五年后,蒋琬在“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的情况下,对国防策略做出了重大调整。蒋琬放弃诸葛亮“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战略,改用“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的战略,把凉州作为了以后北伐的目标。姜维由此以镇西大将军的身份领凉州刺史。

在蜀汉官员的语境中,天下依然是十三州,蜀汉占据着益州,东吴占据着荆州、扬州和交州,魏国占据着凉州、冀州、青州等九州。实际上,魏国早已把凉州划分为凉州和雍州两个区域,与东汉时期相比,凉州西边是羌人没什么变化,雍州则是西有羌人,南用蜀汉,自魏国建立以来,羌人屡次叛乱,蜀汉多次犯境,并且,羌人和蜀汉经常联合行动,致使边境形势十分复杂和紧张。蒋琬之所以把“凉州”作为主动目标,正是看中了魏国在“凉州”防守薄弱,蜀汉容易取得成功。

陇右复杂的局势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后,姜维升任卫将军,和大将军费祎并录尚书事。姜维自归降蜀汉以来,从丞相掾吏做起,经过二十八年的缓慢升迁后,终于成为蜀汉的执政者,拥有了自主决策和行动的权利。

北伐

姜维和费祎同为继诸葛亮、蒋琬之后的执政者,对北伐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姜维熟悉陇右的风土人情,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十分自信,他主张“诱诸羌、胡以为羽翼”,以蚕食陇右。费祎则主张“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

姜维和费祎对北伐的观点不同,姜维想要北伐,势必遇到来自费祎的阻力。延熙十年(247年),魏国雍、凉境内的羌人发动叛乱,他们南通蜀汉,以对抗魏军。姜维抓住战机,决定出师北伐,费祎虽然予以支持,却只调拨了数千兵马。姜维出兵陇西郡,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在洮西作战,因寡不敌众而撤军。不过姜维并没有空手而归,他带着羌人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返回蜀汉,把羌人安置在繁县,为蜀汉增加了人口。

延熙十二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夏侯霸害怕受牵连,无奈归降了蜀汉。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后,夏侯霸立志为父亲报仇,长期与蜀汉作战,但是造化弄人,他如今却不得不投降自己的杀父仇人。

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刘禅像亲人一样迎接夏侯霸的到来,他先解释夏侯渊的死因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后指着自己的儿子们说道:“此夏侯氏之甥也。”随后,刘禅封夏侯霸为车骑将军,恩宠有加。

在人们的印象中,刘备家族和夏侯渊家族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为何刘禅会如此热情接待夏侯霸呢?原来,张飞的夫人是夏侯霸的堂妹,而张飞和夏侯氏所生的两个女儿又皆为刘禅的皇后,也就是说,刘禅的岳母的堂哥是夏侯霸,他们是货真价实的亲戚。历史就是如此奇妙,夏侯霸无奈投奔蜀汉,却来到自己亲戚家,从此像姜维那样与自己的故国作战。在以后的日子里,夏侯霸多次配合姜维北伐,使姜维又多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帮手。

夏侯氏、张氏、刘氏的姻亲关系

同年(249年),姜维抓住魏国内乱的战机,再次率领数千兵马出兵陇西郡,在麴山修筑二城,派句安、李韶等防守山城,自己联络羌人,以图大举。魏将郭淮派陈泰、徐质、邓艾等围困麴山,姜维率军回援,在牛头山安营扎寨,以图解围。陈泰不与姜维交战,郭淮又从侧翼包抄姜维的退路,姜维无可奈克,只得撤兵。句安、李韶等困守孤城,最终被迫投降魏军。

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维不甘心失败,率领数千兵马出兵西平郡,最后因不能攻克城池而退兵。

魏、蜀边境的州郡分布图

姜维每次北伐只带数千兵马,想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却无可奈何,毕竟,他的顶头上司大将军费祎不支持北伐。延熙十六年(253年),一个意外改变了现状。这年初,费祎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姜维大举北伐的阻力就此消失。

几个月后,姜维响应吴将诸葛恪大举北伐魏国的行动,率领数万大军出兵南安郡,把豲道县(南安郡的郡治)团团围住。魏将陈泰率军救援南安郡,抵达洛门后,姜维一怕退路被段,二则粮草耗尽,只得撤兵。

延熙十六年(253年),姜维北伐路线图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率领数万大军出兵陇西郡,魏将李简以狄道投降姜维,姜维随后进兵襄武(陇西郡的郡治),斩杀魏将徐质,威震陇右郡县。陇右郡县纷纷归降姜维,姜维撤兵时,把河关县、狄道县和临洮县的百姓全部迁到蜀汉,再次为蜀汉增加了人口。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北伐路线图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趁司马师去世,司马昭掌权未稳之际,再次率领数万大军出兵陇西郡。姜维抵达枹罕后,迅速向东进兵,在洮西大败魏将王经。王经损失数万兵马,带着剩下的万余人退保狄道,姜维趁胜猛追,把狄道围困起来。

王经在洮西大败震惊魏国朝野,司马昭不仅派出了老将邓艾,还派出了叔叔司马孚,以全力增援陇西郡。诸将畏惧姜维的兵威,为保险起见,他们纷纷提议据险自保,等姜维势衰后再救援狄道,陈泰则认为姜维孤军深入,粮运不济,不能持久,决定抄小道救援狄道。陈泰按照计划行事,顺利抵达狄道东南的高山上,和狄道城内的王经形成内外夹击姜维之势,姜维见状,遂从狄道撤兵,屯兵钟提。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北伐路线图

延熙十九年(256年),刘禅嘉奖姜维的战功,晋升姜维为大将军,姜维由此掌握了蜀汉的最高军权。

不久,姜维和镇守汉中的胡济约定一起出兵天水郡,会师上邽,以期取得更大地胜利。到了出兵的日子,姜维从钟提出发,一路急行军赶往上邽,但当他抵达祁山后,却得知邓艾已经在上邽做好了防守的准备。随后,姜维迅速回师,取道董亭北上,做出进攻豲道的姿态,以吸引上邽分兵增援豲道。

邓艾见状,连忙率军增援豲道,屯兵武城山,以阻挡姜维的去路。姜维见目的已经达到,便趁夜渡过渭水东行,沿着偏僻山道偷袭上邽。邓艾一看姜维没了踪影,就知道姜维一定是又向上邽进兵了,他于是又连忙率军返回上邽。就这样,两个军事才能卓越的男人在陇右的山道间来回穿梭,为自己争取着决定战争胜负的每一分每一秒,上演了一场“三国版奔跑吧兄弟”。最终,邓艾提前返回上邽,在段谷拦住了姜维的去路。

在姜维与邓艾斗智斗勇的这段时间里,胡济始终没有任何动静,姜维于是不得不指挥疲惫至极的孤军,和以逸待劳的邓艾展开了决战。结果可想而知,邓艾取得大胜,姜维惨败而归,计划完全泡汤。

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北伐路线图

胡济放姜维鸽子,对姜维袖手旁观,实际上是蜀汉官员反对姜维连年北伐的冰山一角。自费祎死后,“多技艺,挟数术”的侍中、尚书令陈祇逐渐受到刘禅的宠信,陈祇勾结宦官黄皓弄权,造成蜀汉政治走向衰落,诸葛亮主政时政清人和、积极进取的局面从此消失不见,代之以人心涣散和安于现状,还有争权夺利。谯周作《仇国论》,公然把蜀汉称作“因余之小国”,反之,谯周把蜀汉的敌人称作比作“肇建之大国”,借“伏愚子”之口表达了“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的观点。

姜维在段谷惨败,反对北伐的蜀汉官员趁机向姜维发难,姜维不得不自求贬削,辞掉大将军之位,降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段谷之败虽然使姜维北伐受挫,但是姜维并没有因此气馁。转过年来(257年),诸葛诞在淮南发动叛乱,司马昭调走关中的兵马平叛,姜维再次抓住战机,率领数万兵马出兵骆谷道,径至沈岭,围困长城。驻守长城的魏将司马望(司马昭的堂弟)虽然兵微将寡,但是他坚守城池,不给姜维一点破绽。不久,邓艾自陇右率军增援长城,和司马师会师,使长城转危为安。此后,任姜维怎么挑战,司马望和邓艾都不出战,姜维也只好坚守不退,魏军和蜀军就此形成对峙的局面。

景耀元年(258年)春,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姜维闻讯,旋即撤兵回国。这次北伐是姜维唯一一次在关中作战,他一定是想实现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然而,魏军的实力毕竟太强,姜维只能东望长安而已。

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北伐路线图

姜维班师后,刘禅念其有杀敌之功,复晋升姜维为大将军。面对北伐难成的局面,姜维建议朝廷制定新的国防策略,他改变错守诸围,据敌于外的旧制,采用敛兵聚谷、坚壁清野的策略,同时部署游军并进以伺敌军之虚;以使敌人“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当敌军引退时,“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对姜维的这个建议,朝廷采纳了,于是,一个新的防御体系开始形成。朝廷把胡济从汉中调到汉寿,在汉中只留下王含驻守乐城、蒋斌驻守汉城。朝廷还把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作为前沿警戒,防范魏军的进犯。也就是说,汉中从此不再是屯兵地点,汉中和成都之间的汉寿成了新的屯兵地点。

对姜维这个收缩战线的策略,后世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姜维的这个策略导致了魏军能够长驱直入蜀汉,姜维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根据饶胜文的观点,“姜维此举,说是为防备魏军进攻而采取的‘殄敌之术’,但考虑到过去十年的时间里,蜀军一直采取主动进攻,曹魏内部变故频仍,无遑出击,所以,姜维此举的重点应不在防备魏军进攻,而是将他能动用的有限的军队,集中成一支机动兵力,以便伺机再出。”

我相信,以姜维一贯的作战风格来看,姜维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大将军,他一定是想集结更多地兵力北伐魏国。果然四年后,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领整合后的军队再次出兵陇西郡。在侯和,姜维遇到了他的宿敌邓艾,两军一番激战后,姜维不敌,失败而归,屯兵沓中。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北伐路线图

姜维之所以没按照惯例回成都,是因为他不敢再回成都了。此时,陈祇已经去世,黄皓已经专权,黄皓正谋划着废掉姜维的大将军之位,就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是黄皓的支持者。

在蜀汉百姓的眼中,诸葛瞻就是诸葛亮的化身,史载“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然而,诸葛瞻让百姓们失望了,他不仅放弃了父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还对黄皓专权“无能匡矫”,甚至随波逐流,站到了姜维的对立面。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在朝廷再也容身之地,一种“羁旅托国”之感油然而生。他一生十余次北伐,像诸葛亮那样为“兴复汉室”而奋斗,讽刺的是,“汉室”最终抛弃了他。从此,姜维不再北伐,蜀汉从“益州”彻底蜕变成“因余之小国”。

蜀汉既然放弃了“天下”,自甘居“三分”之一,那么,它存在的意义便消失了。一年后(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讨伐蜀国,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64938279184761351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