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禧太后,传统观点认为,虽有祸国殃民一面,但究其书画修养来说,却一个货真价实的才女——学识渊博、书画惊人,《清史稿》的记载佐证了这一点。
《清史稿》:年十六时,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
慈禧太后内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直言,“除了政治才能外,慈禧还具有非凡的文学和绘画才能”。德龄公主、当时不少文人墨客等,都对慈禧书画才艺赞不绝口,比如《清稗类钞》中记载慈禧“工试帖诗”,还附上两首极有意境的小诗。
总之,慈禧以一个才女面目示人,从其署名或盖章的书画作品来看,虽然不如李清照,但也算得上才华横溢了。然而,北京故宫发现的一封清宫密件,却揭开了慈禧的真面目,以至学者感慨颠覆了传统认知。
1861年,咸丰病死之后,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之前,亲手书写了一封密件,内容主要是打倒顾命八大臣。
令人意外的是,北京故宫发现的这一封密件可谓不堪入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字迹不整,歪歪扭扭,根本不像有书法功底的作品,二是错别字过多,区区237个字的密件,却有12个错别字,且语句还不太通顺,三是密件中还有慈禧留下的一条铁证,即“求七兄弟(指奕譞)改写”,慈禧自知文辞不通、别字连天,所以希望别人帮她改写。
密件摘录:进成(城)后,在(再)传旨著恭亲王总理赞襄正(政)务,是(当)否,求兄弟著议
区区20多个字,竟然有4个错别字,可见至少在1861年时,27岁的慈禧根本不是什么才女,这一封密件完全可以推翻《清史稿》中对慈禧的少时才华介绍。可见,虽然不好说清史稿美化清朝,但可以看到肯定是美化了慈禧。
然而,德龄公主等对慈禧的印象,是在慈禧晚期,那么会不会是慈禧一直努力学习,由此才留下惊艳后人的作品?学者通过对慈禧作品的研究,推翻了这一种可能。
1865年,慈禧在罢免奕訢(见上图)时,写了一封上谕(见下图),与1861年时比较,几乎看不到什么进步,因为字迹依然歪歪扭扭和别字连天。在这封上谕之后,慈禧特意留下一条铁证,即“诏旨中多有别字及词句不通者,汝等为润饰之!”
1904年,四十多年过去了,慈禧书法又有多大的提高呢?这一年,慈禧抄写了一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见下图慈禧抄本),留下了慈禧书法的证据。对此,有学者评价慈禧书法“呆滞松散,笔力稚嫩”。
可见,40多年过去了,慈禧书法虽有提高,但依然几乎是初学者水平。换言之,慈禧一直到死,真实面目都与才女无关。
但这里却出现一个悖论,慈禧却有大量书画作品,而且每一幅作品艺术品位都比较高。
据相关统计,清代帝王、后妃流传后世的书画作品,一共有两万余件,其中乾隆皇帝一人便占了万件,堪称独霸文坛或毒霸文坛,而位居第二位的是慈禧,共有五百余件。
2002年至2011年,国内多次举办书画展,均有慈禧太后书画作品展出,有媒体赞其“画艳惊众人”(如以下一幅)。
书画不分家,甚至只有初学者书法水平的慈禧太后,为何能留下这么多的优秀书画作品?其实很简单,就是找人捉刀,与前辈乾隆皇帝一样。
清代才女缪嘉蕙通过慈禧面试,最终留在慈禧身边19年,她指出慈禧亲选了18个画师,不停的给慈禧作画,慈禧盖上“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之印,然后赠予他人,于是仿佛就变成了慈禧的作品,世间由此流传慈禧是书画才女的面目。至于慈禧所写的大字(纵两米左右,横一米左右)“福”、“寿”等,以慈禧160身高,60多岁的年纪来看,几乎可以肯定是找人代笔。
画由心生,慈禧真能作出这些优美画作,估计也就不会是阴狠、毒辣的慈禧了,而是一个宽容、温和的慈禧。可见,才女慈禧的面目,只是慈禧伪装出来的而已,实际文化学养并不太高,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低。
由此不难推测,虽然慈禧太后政治斗争能力很强,但知识储备可能极为有限,很难应付当时复杂的国际变化形势。
令人遗憾的是,在晚清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中,中国的掌舵者却是这么一个缺少文化的“粗人”,如此的清朝焉能不亡,如此的中国焉能进步?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48441887297798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