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胃口极大的贪心北伐之王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

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

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改。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三国演义》

姜维,就是这样的男人,在蜀汉最最最为颓败的时期,苦苦支撑,只有特么就他一个顶梁柱,一门心思的在外面晃,搞军事,从来不搞政务,因为姜维知道,搞军事比政务好玩得太多,再说,眼不见为净,心不想不烦,朝堂一群酒囊饭袋,都在争夺权力,尔虞我诈,没劲,看着满嘴流油的刘禅如同后世的金正恩这种肥头大耳的家伙,还有歪瓜裂枣的黄皓,恨不得一大耳刮子上去,但能打吗?还不如出去,表面是大将军,但实质上是立皇帝,多爽啊。

但姜维和诸葛村夫一样,都是无脑愚忠的,但孔明生前就是大权独揽的人,什么都是他说了算,比皇帝还皇帝。姜维是不如他师傅这么牛逼哄哄,前几十年都是在蒋琬费祎的阴影之下,动弹不得,动辄出征也就只有几万人而已,对姜维来说,胃口太小,一把梭哈太没有筹码了。

姜维对北伐的痴迷完全就是偏了路子,他一心想要打仗,在刘禅本人都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他居然还策划了联合钟会谋反这一出,在历史上也算是很罕见的壮士。

姜维在军事上最大的缺点在于贪。姜维的军事才能其实是很高的,自从他上台后,曹魏的整个西北都被他搅得鸡犬不宁(当然蜀汉自己也被姜维搅得鸡犬不宁),直到段谷惨败于邓艾前,镇守曹魏西北的郭淮、陈泰、王经等人明显看得出在正面交锋中是不如姜维的。但姜维远远称不上是一流统帅,他的战略观很糟糕,主要体现在贪功和贪地。

姜维在费祎被刺后频频出师北伐,十年间出兵六次,搞得民生凋敝,对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由于每两次出兵的时间间隔太短,使得蜀汉积攒的实力不足,因而很快就粮尽退兵。

粮食,就是最大的弱点,姜维打下来的战果就是因为粮食的拖累,都无功而返。

蜀汉一个州,曹魏九个州,后勤补给的差异,太悬殊了,但姜维还是不管,坚持打。

但真正的时机到来,他却眼睁睁的放过了。

一次是在延熙十八年,姜维出兵狄道并在洮西大胜王经,魏军损失数万,这是整个蜀汉历史上北伐获得的最大战果,超出了姜维本人甚至诸葛亮的任何一次北伐。

王经成了肥厚的经验包,应该穷追猛打,痛打落水狗才对。但高潮过后发现并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取狄道,导致这次北伐虎头蛇尾。

另一次则是延熙二十年,此时整个魏国的大部分兵力都因诸葛诞叛乱以及东吴的入侵而被纠缠在了淮南一带,那就只能是这次是绝大好机会,诸葛村夫当年所说的“天下有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快点去打啊,但倒霉的姜维,却又没有及时硬起来,他带领蜀军前一年在段谷遭受重创,受到的损失尚未恢复,吴国也因为深陷宫廷斗争,导致军队实力大受打击,结果双双在这次规模最大的魏国内乱中毫无作为。

战争不是游戏,士兵不是数字。死一个人就是一笔抚恤金,死一个队就是一村的烈士家属,死个千把人对蜀汉这种小国就是政治问题,更不用说姜维还在连连胜利时张翼就对他强烈反对了。以诸葛亮作为参照对象,诸葛亮出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出必有获,而且建立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因为缺粮,诸葛亮可以在大胜后花三年时间来准备下一次北伐,试问短短几年就把蜀国国力搞残的姜维有这个耐心?

所以姜维还不如诸葛村夫,是因为他不懂舍与得。

姜维:胃口极大的贪心北伐之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得三郡投降的战果时,马谡在街亭战败,张郃挥军赶来。实际上张郃此时的兵力并不多,而且因为急行军和战斗,战力有所削减,诸葛亮带领的蜀军主力完全有一战之力。但诸葛亮马上忍痛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三郡,选择退军。为何?即使打败了张郃,后续还有曹真的部队,而曹真的后续还有亲自坐镇长安的曹叡在。诸葛亮看得到这些,他知道不能拿自己手上的人去赌,赢率太低,而且赢了也对自己伤害太大。洮西战胜后的姜维就看不到,因此他选择了强围狄道。诸葛亮舍得果断放弃已经获得的战果,不纠结于既定的失败,这是名帅的风度,也是姜维所欠缺的。

因而诸葛亮北伐时上下一心,而姜维北伐则怨声载道。如果是让诸葛亮碰上了淮南三叛,你猜他会不会搞得自己像姜维一样带着个国力已经被自己玩得半残的蜀国在那里干瞪眼?

连姜维的对手——魏国的陈泰都知道不轻易劳师动众以保存国力的道理。蜀国实力还远不及魏国,因而姜维这样搞不是找死吗?

而在魏国发动伐蜀前的紧要关头,姜维依旧还在贪地,最后也招来了恶果。

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得到消息的姜维却在后主不理会的情况下继续呆在沓中种了半年田,而不是及时收缩防线,放弃掉阴平一带。结果等到邓艾和诸葛绪的部队一来,阴平武都还是被魏国给轻松拿下了,姜维本人也失去了回援汉中的机会,导致阳安关沦陷,汉中战略功亏一篑。守不住的地方就应该及时放弃,否则早晚拖累自己,这个道理诸葛亮是懂的,姜维不知道懂不懂,反正他不肯放弃,却失去了很多。

像刚刚提到的诸葛诞之乱就是大好机会,还有后来司马炎时期的秃发树机能之乱持续九年,晋国丧师数万,战死四名封疆大吏,整个西北差点沦陷。如果姜维能撑到此时,如何不可大有作为?魏国也好,晋国也好,本来就是矛盾重重的政权,西晋统一天下才十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接着又是五胡乱华,彻底玩废自己。蜀汉整顿好自己内部,搞好团结,不荒废农事,同时修缮甲兵,有节制地北伐,等待魏晋的问题自己爆发才是可行的道路。结果就是,吴蜀两国比西晋废得还快,并且都是自己把自己玩废。

所以啊,适度北伐有益,强行北伐伤身,无脑北伐灰飞烟灭。

但是姜维弱了吗?其实不是。

看看他的一生宿敌,邓艾。

邓艾和姜维对敌,胜多败少。然后大家就觉得邓艾比姜维强。难道以为他们是6神装单挑吗?明明是姜维2件套打邓艾五件套好吗?大家之所以会把邓艾和姜维的势力平等看待,甚至觉得姜维打不过邓艾很丢人。

那是大家还沉浸在武侯时代。

姜维:胃口极大的贪心北伐之王

孔明北伐把敌人吊着打,打到最后直接守城。大家就觉得蜀国的军力并不比魏国差太远。

醒醒啊各位。我们先忘记孔明之前的战绩。

但论姜维邓艾的实力对比。经过孔明前几次的抓民丁,秦岭附近已经没有人口了。武侯打了这么多年,魏国边境的关键路口都成了要塞。

姜维每次带几万人进攻,只要对方有防备,就基本攻不下来,只能换路,来回奔波寻找敌人的薄弱点,唯一一次大战果,还是在狄道,王经擅自出击,被姜维打败,死伤上万人。哪怕死了这么多,魏国只需要退守狄道,假装派人截姜维后路,姜维就得撤退。

姜维权势不如诸葛,只能调动几万人,不像诸葛可以调十万人,就带着这么点人,一直寻找机会进攻魏国,哪怕连正面进攻要塞的实力都没有,只能引诱敌人调动防御,再趁机进攻薄弱点。而邓艾只是猜到姜维会进攻哪里,提前过去防御就好了。

这么一手烂牌,能打成这样,已经算一代名将了。

邓艾偷渡阴平真的很值得吹捧吗?因为钟会十几万大军被姜维拦在剑阁,姜维只需要在坚守半个月一个月,钟会必然粮尽。

钟会处在两难的境地,如果他不提前撤退,等到粮尽前,军心涣散,姜维等钟会撤退时追击,钟会估计要丢几万人。

如果他求稳,提前退场,只能占据汉中,司马昭要求的可是灭蜀。既然调动这么多兵力,却只能占据汉中,那么魏国国内必定觉得蜀国难以攻下。下次想打蜀国,就不一定有这么多人支持了。

钟会和邓艾处在两难的境地,他们本来计划好了进攻汉中时尽量包围歼灭姜维。没成想姜维滑头的很,愣是从几万人眼皮底下跑了。

姜维带着主力进驻剑阁,这便表明他们的作战计划并不算成功。这时邓艾决定偷渡阴平,只是赌一把,趁着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剑阁。

然而这只能是险招,邓艾只是想着从阴平绕过剑阁进入四川盆地,先试着进攻成都,如果能袭击成功,便是万幸。一旦失利,便转为游击军,袭扰蜀军后方。钟会趁着蜀军军中动荡,寻找机会进攻。反正这几千人的死活并不影响战局,而邓艾本身又不怕死。

没成才过了阴平,手下就死伤近一半。硬着头皮进攻,却一路畅通无阻,于是邓艾决定孤注一掷进攻程度。

唯一的障碍就是诸葛瞻率领的军队。兵力超过邓艾。但是诸葛瞻不是诸葛亮,还想和邓艾比划比划。没有独立带兵打仗的人,哪怕军事理论出色,一遇到猛将冲击,便失了方寸,所有将领几乎一起死在战场。

这一招跟魏延子午谷偷袭长安有的比。不过邓艾的难度比魏延低。

然而键盘侠诸葛瞻,乐不思蜀刘禅。这两位奇葩竟然都是姜维的队友。然而哪怕姜维在后主投降之后,竟然还写密信给后主,让后主暂时忍耐,他可以让后主幽而复明。

这时候姜维是五十九岁,五十九岁的姜维,在队友各种送人头的情况下,水晶都没了的情况下,还想着找机会复兴。姜维手下的四万人实力完整,忠心尚存。他鼓动钟会谋反,如果底下将领清理好了,便是魏军打魏军。他再寻找机会。如果底下人分成两派,那也是内斗,就如同董卓时候四将进入长安后的内斗。当两派互斗之时,姜维趁机进攻,魏军这十几万人就毁了,魏国基本失去主要力量,灭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姜维这一计策失败的地方在于钟会本人。底下人对他并不是很忠心,而他自己的直接力量不强。因为钟会的力量太弱,一反叛就被手下将领杀了,姜维根本没等到离开的机会,就和钟会一起死在乱军之中。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51196031255314947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